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运河古长城遗址,闹市中藏着1400年前土长城

大运河古长城遗址,闹市中藏着1400年前土长城刘锡信,榜名锡侯,字桐村,出生于通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喜好读书。曾任户部湖广司员外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受邀参与编撰《通州志》。刘锡信从政之余笔耕不辍,其著作《潞城考古录》,对以前文献缺漏或错误之处进行了补足和改正。通州有长城一事曾在几个朝代的文献中均有提到,清初顾炎武《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昌平山水记》均提到顺义、朝阳、武清等地有长城,基本和通州长城在一条线上,而着墨最多的考证文献是240年前清代通州人刘锡信所著《潞城考古录》。遗址很不起眼,要不是北侧起点立有两处石碑,从外观上很难将它和长城联系起来。右侧石碑上写着“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北齐土长城遗址”,由通州区政府2001年9月21日公布,通州区文化委2016年11月20日立。左侧石碑写着:位于通州区永顺镇南部窑厂村。北齐天宝年间,为保护北方军事重镇蓟城和都城邺城安全,在长城之内修筑一道重城,此城从今北京昌平区开

长城一撇,运河一捺,二者在首都北京交会在一起,构成一个厚重的“人”字。通州,这里不仅有烟波浩渺的大运河,也有“巍峨挺立”的古长城。

大运河古长城遗址,闹市中藏着1400年前土长城(1)

1 闹市中的土长城

一马平川的京东平原怎么会有“高山仰止”的古长城呢?其实,此长城并非大家印象中在重峦叠嶂中盘桓的明长城,而是1400年前的北齐土长城,这段“内长城”与北运河流域的数条河流相伴而行。既有大运河,又有古长城,通州因此既有“一撇”又有“一捺”。

这段古长城的遗址位于通州区永顺镇窑厂村,具体位置在通州南关大街和玉带河大街丁字路口南100米处。土长城遗址南北走向,北侧始自西营前街路口,南至京秦铁路桥基,总长度大约150余米。土长城的东边紧邻冯玉祥兵营旧址,东边200来米处是玉带河暗河的拐弯处,地处闹市街头,人们经常会从它的旁边走过。

古长城遗址大约高4至6米,两侧长满了杂乱的灌木,上面还有十来户民居,宽处约十余米,最窄处也有八九米,中段几近被村民挖断。好在这两年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大,遗址没有遭到更大破坏。

遗址很不起眼,要不是北侧起点立有两处石碑,从外观上很难将它和长城联系起来。右侧石碑上写着“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北齐土长城遗址”,由通州区政府2001年9月21日公布,通州区文化委2016年11月20日立。左侧石碑写着:位于通州区永顺镇南部窑厂村。北齐天宝年间,为保护北方军事重镇蓟城和都城邺城安全,在长城之内修筑一道重城,此城从今北京昌平区开始向东南方向沿温水(温榆河)、潞水(潞河、北运河)右岸修筑,中经今顺义区、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今仅存通州窑厂村一段遗址。

窑厂村明清开始有人口聚集,位于通州古城南门外,后渐成了城中村。1990年《北京市通县地名志》中记有:窑厂村,属南关居民委员会,位于镇域东南,在原旧城南关小庄与小园间,玉带河大街南侧。东起小园,西至小庄,南自京秦铁路,北到东、西营前街。清初军队驻此处,就地建窑烧砖,建筑东营、西营、南营等营房。清乾隆初始成聚落,故名。

遗址是已故通州区文物所专家周良考证的。《周良文史选集》回忆了当年发现它的过程。这道古代夯土长城遗址最早发现于1983年,当时遗存长度尚有1000多米。其后,继续被窑厂村的砖瓦窑长期作为制砖取土之地,逐渐被破坏。2001年9月,通州区人民政府公布此处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北齐土长城和文保标志碑

2 因修河筑路被断

通州有长城一事曾在几个朝代的文献中均有提到,清初顾炎武《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昌平山水记》均提到顺义、朝阳、武清等地有长城,基本和通州长城在一条线上,而着墨最多的考证文献是240年前清代通州人刘锡信所著《潞城考古录》。

刘锡信,榜名锡侯,字桐村,出生于通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喜好读书。曾任户部湖广司员外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受邀参与编撰《通州志》。刘锡信从政之余笔耕不辍,其著作《潞城考古录》,对以前文献缺漏或错误之处进行了补足和改正。

《潞城考古录》中专门有一章节《通州长城考》,是这样描述的:“州城西北四里,有古长城遗址,迤北接顺义,南近通惠河北岸而止,逾河而南,复闲存一段,其址又变而东西横亘,再南为州西门外入都孔道。”这段说的是古长城进入通州古城前的情景。刘锡信在文中又说:“考其形势,长城本绵连南北,似挑通惠河及修西门外通京石路掘断者。询之村人亦云。”经过询问附近的村人,古长城在穿过通州古城时,因为修建通惠河和通州到京城的石板路被挖断。

刘锡信还提到:“又唐李丕墓志石,得之城南,其铭曰,屹然孤坟,长城之东。可见长城自北绵亘而南。唐时,城西南遗址尚存也。”“辽史顺州南有齐长城,齐天宝中所筑之长城矣。漷县武清二志,俱载有古长城,疑昔时亦与此接连为一云。”刘锡信查阅了古人编辑的《辽史》《漷县志》《武清志》,猜测这段土长城沿着顺义、通州、漷县、天津武清逶迤而行,大致勾勒出这段长城的位置及其走向。

土长城上的民居 王陆昕摄

3 墓志铭带来的重要线索

自春秋战国以来,先后有约20个朝代或诸侯国曾修建长城,其中北齐、北周、东魏等的古长城经过北京。为什么确定这段长城为北齐年间修建的呢?除了文献记载,三段唐代的墓志铭也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一段来自刘锡信提到的唐李丕墓志石。刘锡信考证说李丕墓志出土地点在“城南一里许”,与李丕墓志文说的“葬于县之南三里”,在位置上是一致的。元代以前的通州城(潞县城)恰在旧城东北部位。明洪武元年(1368年),镇守通州的燕山侯孙兴祖率兵修筑通州城时,将以前通州城向南扩建一倍,这个位置正好是墓志铭中所言“长城之东”的位置。

另外两段则来自距离窑厂村南2000多米的唐代孙如玉、孙封两人的墓志铭,里面都提到了这段古长城和它的方位。

通过实际勘察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自今通州旧城南门外窑厂村至张家湾镇皇木厂村,经蔡家坡、北三间房、小街诸村,断断续续存在着一道长约6公里的条形土岗。先后出土的这三块唐代墓志石,都位于这道土岗的东侧,玉带河(暗河)之西,都记述了这段条形土岗是长城。尤其在唐孙如玉墓志铭中,清楚地指出这道长城是北齐所筑。

北齐是个短命的政权,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历经六帝,仅存在了28年。公元550年,高洋当上了东魏的相国,受封齐王,不久后推翻东魏,建国号齐,改元天保,都城定于邺(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附近)。据史料记载,北齐在天保年间修筑过六次长城,其中天保八年(557年)这次修筑与通州有关。

据《北齐书》记载,天保六年(555年),柔然与突厥来袭,文宣帝统兵亲讨柔然并大破之。待北疆稍静,便“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天保八年(557年),“于长城内筑重城……凡四百里”。“重城”就是在已有的长城里面再修筑一道长城。前筑长城已“东至于海”,在其内修“重城”,即“内长城”。

在平原上修建长城,与依山就势的长城不同,它傍河而行,倚河设城,凭水为险,水陆结合,双道防线比邻,令敌方难以攻破。隋统一后,长城失去防御作用。明初开始,通州城区民房需求量增大,因为长城夯土日晒千年,适于烧砖,于是数百年来人们不断从这里取土烧砖建房,逐渐地,这段长城就只剩下如今这一小段,外观上也看不出雄伟长城的影子了。

随着历史文献和今人考证成果的逐渐丰富充实,通州北齐土长城的历史脉络越来越清晰,有可能张家湾皇木厂村就建在北齐土长城之上。

皇木厂村南有一段几十米高坡,与窑厂村遗址惊人相似。这段高坡位于皇木厂村南,距离玉带河大约100米,高坡长80米左右,高3至4米,宽处大约15米,坡上尚有民居,坡下露出夯土层,有陶器碎片夹在其中。周边数百米范围内,有古城(张家湾古城),有河道(运河故道),有码头。

据古碑记载,约今张家湾城东一带,河边长城随古笥沟(今港沟河)转弯地方有守卫戍点,位置应该就是现皇木厂村。皇木厂一带河流纵横,沿岸河滩多为沼泽湿地,先民祖辈择吉处而营之,首选高坡台地,渐成聚落。村址原有纵贯南北的条形土岗,很有可能是成村之初,人们即建房于古长城旧址之隆起坡地上。

(原标题:长城运河相伴行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王陆昕

流程编辑:u005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