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描写白露代表性的古诗,唐诗中的白露美

描写白露代表性的古诗,唐诗中的白露美“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阶下败兰犹有气,手中团扇渐无端。”唐代诗人卢殷所写的《悲秋》将白露节气里的大自然描写得十分生动。秋季晴空里的大雁越飞越远,几声蝉鸣从树上传来,仿佛是在感叹白露时节里寒冷的天气,台阶下几株凋零的兰花好似还有一丝气息,手中用来驱赶热风的扇子也渐渐没有了用处。唐代诗人雍陶的《秋露》是一首描写白露的五言律诗:“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白色的露水让秋日景象变得昏暗不明,清明的月光仿佛沉浸在了阵阵滴漏声中。夜晚的水气太重,把珍珠和金箔都沾湿了,露水一点一滴地落在玉盘上转眼就消失不见,风吹着竹叶晃动,惊飞了休息的鸟儿,小草上的露珠掉落在虫子身上。因为黑夜日渐变长,天气也愈发寒冷,满园的露水逐渐结为了白霜。“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凉风乍起,白露凝霜,北雁南

来源:环球网-文旅频道

【环球网文旅特约作者 米广弘】“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白露》,描绘出一幅白露时节的仲秋美景图。清晨的露水模糊了马蹄的印记,院子里的石头仿佛和树长在了一起,有船只缓缓驶入了江溪之中。鱼儿欢快地游着,扬起的马鞭惊飞了栖息的鸟儿,此时此刻,诗人才真正领略到了秋天的美丽。

描写白露代表性的古诗,唐诗中的白露美(1)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进入秋季以后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其进行了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它的到来意味着暑热彻底结束,天气开始转凉,万物也随寒气的增长逐渐成熟。在如此美好的节气里,文人墨客们纷纷提笔赋诗,抒发自己的心情。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也是一首关于白露的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边塞的秋天传来孤雁的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诗人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因为天下依旧战争频仍不得太平。诗的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介绍兄弟因战乱离散杳无音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到了白露时节,在鼓声和孤雁哀鸣声的映衬下,作者的思念之情越发深沉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语言精炼,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阶下败兰犹有气,手中团扇渐无端。”唐代诗人卢殷所写的《悲秋》将白露节气里的大自然描写得十分生动。秋季晴空里的大雁越飞越远,几声蝉鸣从树上传来,仿佛是在感叹白露时节里寒冷的天气,台阶下几株凋零的兰花好似还有一丝气息,手中用来驱赶热风的扇子也渐渐没有了用处。

唐代诗人雍陶的《秋露》是一首描写白露的五言律诗:“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白色的露水让秋日景象变得昏暗不明,清明的月光仿佛沉浸在了阵阵滴漏声中。夜晚的水气太重,把珍珠和金箔都沾湿了,露水一点一滴地落在玉盘上转眼就消失不见,风吹着竹叶晃动,惊飞了休息的鸟儿,小草上的露珠掉落在虫子身上。因为黑夜日渐变长,天气也愈发寒冷,满园的露水逐渐结为了白霜。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凉风乍起,白露凝霜,北雁南飞,秋高气爽,徜徉在古代文人留下的经典诗词中,感受的是一种清凉,体味的是一种高远。(作者:米广弘,文化学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