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合格狙击手该有的样子(重塑今日狙击手)
一个真正合格狙击手该有的样子(重塑今日狙击手)天空微微泛白,四周万籁俱静。隐蔽在密林之中,队员们几乎能听见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教员组成搜索小组,开始出动搜寻。脚步发出的沙沙响声,形成一股无声的压迫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两个小时后,队员们没有等来期盼中的“解散”,而是被“丢”进了密林深处。深夜的寂静,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爆炸声打破。“全副武装集合!”集训队教员杨美华的口令,让队员们从梦乡中惊醒。翻轮胎、扛圆木、推猛士车……训练场上,一项项极限体能课目轮番上阵。“战场上,敌人可不会给你休整准备时间!”队员们已精疲力竭,教员们丝毫没有让他们休息的意思,嘶吼声、催促声回荡耳畔。
来源:学习军团·中国军号 作者:赖文湧 廖晓彬 张毅宇
狙击小组展开行动。金愉凯摄
集训第一天,多个课目轮番上场
第73集团军某旅狙击手集训第一课,是从队员们的睡梦中开始的。
深夜的寂静,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爆炸声打破。“全副武装集合!”集训队教员杨美华的口令,让队员们从梦乡中惊醒。
翻轮胎、扛圆木、推猛士车……训练场上,一项项极限体能课目轮番上阵。
“战场上,敌人可不会给你休整准备时间!”队员们已精疲力竭,教员们丝毫没有让他们休息的意思,嘶吼声、催促声回荡耳畔。
两个小时后,队员们没有等来期盼中的“解散”,而是被“丢”进了密林深处。
天空微微泛白,四周万籁俱静。隐蔽在密林之中,队员们几乎能听见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教员组成搜索小组,开始出动搜寻。脚步发出的沙沙响声,形成一股无声的压迫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借着微光,下士陈传清隐约看到搜索人员正慢慢向他逼近……他不得不将身体伏得更低,整张脸几乎贴在了泥土中。
密林里,这群年轻的狙击手不仅要面对搜寻组的围追堵截,更要面对炎热潮湿、蛇虫叮咬带来的困扰。
不远处,上等兵薛坤霖利用树枝伪装自己。此时,他选择的隐蔽点位散布着不少火蚁窝。不到10分钟,薛坤霖的腰部就传来阵阵针扎般的刺痛……
“一切安排,都是为了让队员们对真实战场有一个直观印象。”集训队队长季佳明直言,为了让参训队员快速进入情况,他们搜集了大量的案例资料,搭设实案化训练场景,最大限度地提升参训队员对战场环境的认知程度。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薛坤霖的皮肤因火蚁叮咬变得红肿,中士谢路的手肘被碎石割破,鲜血染红了迷彩服……集训第一天,这些从基层营连层层筛选而来的佼佼者,从未想过自己会有今天的狼狈模样。
第一天训练结束了,队员们开始重新审视这场“特殊”的狙击集训——射击,不仅仅是瞄准靶心这么简单。
“未来战场对狙击手的使命要求在不断更新,因此狙击手瞄准的‘靶心’也要不断迭代更新。”该旅侦察科科长陈文广说,此次集训就是要摒弃传统的训练模式,跳出“模板”、打破“套路”,让参训队员真正来一场“靶心”重塑。
被淘汰的第一名队员,竟然是名“神枪手”
谁也没想到,此次集训,被淘汰的第一名队员竟然是名“神枪手”。
下士小陈枪法过人,是大家心目中的种子选手。在一次训练中,小陈因粗心大意被率先淘汰出局。
“现代战争中,狙击手既要能一剑封喉狙杀重要目标,又要能充当指挥员的‘耳目’和‘外脑’,引导火力打击、评估毁伤效果,枪法、体能、战术、心理素质缺一不可。”该旅侦察科科长陈文广说,一个合格的狙击手,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神枪手”,更是伪装专家、生存专家、战术专家。
翻开新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条例(试行)》,记者看到,狙击手训练的标准和难度更高了,“环数”不再是唯一评定标准,综合素质成为一道必须迈过的门槛。这也正是此次集训的最终目的:转变传统模式,聚焦实战“靶心”。
太阳炙烤着大地,滚滚热浪夹杂着尘土,本就不大的靶标此时更加难以寻觅。“此处光线强烈,参数难以计算……”下士冯硕打完第一发子弹后,目标靶纹丝不动。短暂思索后,冯硕没有选择继续瞄准射击,而是匍匐转向了预备射击阵地。
“这仅仅是狙击战术中‘选择狙击阵地’这一项。”季佳明介绍,现代战争中,狙击手不再仅仅是枪法准的战士,而应是战技全面的特战精兵。
奔袭3公里后,下士张锡钦越过铁丝网、地桩网等障碍,将模拟手雷投掷到40米外的落弹区。经过一连串的组合课目,张锡钦的体能消耗了大半。此刻,快速跳动的心率对他的据枪稳定性造成了很大影响。
“目标即将出现,准备射击。”还没等张锡钦喘口气,教练员再次下达了任务。凭着本能反应,他迅速据枪,瞄准,调整呼吸……
张锡钦曾多次参加狙击手比武,还是营里的狙击手教员。这次考核,让他尝出了新味道:“不光要看打得准不准,最重要的是综合素质。”
这也正是此次考核的深意:考察狙击手们在特殊气候条件下,确认目标特征、规划任务路线、伪装潜伏、侦察记录敌情、撤离转移等方面的战术素养。
考核虽然残酷,却是每名狙击手的“必修课”
集训越到后期,强度难度越大。
连贯考核成为日常训练,多元化战术背景融入集训的每时每刻。“射击奥运冠军打得准,却不一定能完成作战任务。”教员杨宇用一个类比解释了“神枪手”与狙击手的区别。
杨宇告诉记者,随着战争形态不断演变,狙击作战已经由一般的配合性行动,提升为独立的作战样式,甚至是决定性的作战样式。
因此,对狙击手的培养也树起实战标尺,加速向多元化、科学化转变。以此次集训为例,他们利用心率测试仪,全程监测队员在武装奔袭后瞄准击发时的心率变化;使用疼痛仪,在狙击训练时逐步加强对队员的疼痛刺激,考验受伤情况下保持精准射击的能力;构建VR模拟训练室,让队员体验复杂战场环境……
连日阴雨,闽南山地雾气弥漫。历经近3个月的集训,结业考核如期而至。
接下来,集训队队员将在方圆15公里的密林之中,仅凭一张手绘地图和携带的少许物资,完成搜寻目标、狙击目标、安全撤离等任务。
出发不到1公里,下士盛子俊所在狙击小队就遭遇“特情”:一名队员大腿被“敌人”击中,“伤口”大量出血,需紧急救治。队长韦宗仁一边组织人员反击,一边对“伤员”进行包扎救护。由于行踪暴露,小队不得不更改路线,跋涉于密林深处。
为了顺利通过“敌”监控区,队员们用枝叶快速伪装,他们身体伏地,蠕动着一寸寸前行。
“深入敌后,一举一动都关乎任务成败。”该旅侦察科科长陈文广说,密林环境给官兵体能、武器性能都带来了极大挑战,能否应对这种环境,考验一个狙击手的综合素质。
雨越下越大,队员们的作战靴上裹满了泥土。经过艰难跋涉,盛子俊所在的狙击小队终于到达了狙击阵地。
观察手陈润本前出探明“敌情”,盛子俊迅速架枪、伪装,只露出一个圆孔直指目标区域,随时准备一枪毙“敌”。
半个小时过去了。为了补充热量,陈润本将一小块压缩饼干放进盛子俊的嘴里,盛子俊一口一口慢慢咀嚼,眼睛的视线从没有离开过瞄准镜。
一个小时后,指令传来:目标将会在10分钟内进入射击区域。盛子俊眨了眨眼睛,微微转动僵硬的身体,渐渐减缓呼吸的频率,透过瞄准镜不断搜寻目标。
“左横风,2米每秒,二号目标……”目标出现后,陈润本迅速向盛子俊传递简要信息。
屏息、瞄准、锁定、击发,子弹应声出膛,准确命中靶心。紧接着,他们利用提前设置的触动击发装置,进行位置伪装,成功迷惑了负责查找狙击手位置的裁判,顺利撤离转移。
反观另一小队的狙击手杨如懿,尽管完成了连贯课目考核,却因狙击阵地暴露遗憾出局。
“考核虽然残酷,却是每名狙击手的‘必修课’,因为战争的淘汰就意味着死亡。”杨宇介绍,此次考核晋级的标准堪称苛刻,28名集训队员只有8人通过了选拔。
远山绵延,夕阳渐落。随着结业考核的结束,集训的日子进入了尾声。对这群狙击手来说,他们的“靶心”重塑之路,才刚刚开始。
冷的枪·热的血
■解放军报记者 赖文湧 通讯员 李振彬 陈旭辉
志愿军狙击手使用步枪,弹无虚发,数百米外战壕中的敌人被一枪击毙。
这是电影《狙击手》中多次出现的镜头。该影片根据抗美援朝战争中神枪手群体事迹改编。相较于电影中百步穿杨的狙击五班,他们的原型人物更是传奇。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张桃芳曾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邹习祥凭着206发子弹击毙203个敌军的战绩,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冷枪英雄”荣誉称号……实际上,无论是电影《狙击手》所展现的艺术化情景,或是战场中涌现的“狙击英雄”张桃芳、邹习祥,都与志愿军开展的“冷枪冷炮”运动密不可分。
1952年的朝鲜战场上,鉴于敌我双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每日均限于小规模的战斗活动,为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志愿军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要求把神枪手、神炮手组织起来,采取“零敲牛皮糖”的战法,以积小胜为大胜的指导原则多打小规模的歼灭战。
同时,志愿军挑选优秀的狙击手介绍作战经验,搞好传帮带,邹习祥和张桃芳到各个阵地介绍狙击技术。在这样的氛围下,全军涌现出一批批神枪手、神炮手。
影片中,班长刘文武对陈大永说:“没人比你眼睛更快,只要手不慢,你比我‘霸道’。”那一刻,陈大永从班长手中接过的,不只是一副望远镜与一把用作观测的“勺子”,更是对班长的智慧、意志与一腔热血的传承。
光影变换、时间流逝,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未变的是战术和精神的传承。
今天,陈大永口中的“各种瞄准镜、好用的枪、测距离的仪器”,已成为现实。“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新时代的狙击手们,正在用汗水浇灌着训练场,用热血传承着先烈们永不磨灭的胜利之光。
这次集训“神枪手”受挫
■解放军报记者 赖文湧 通讯员 李振彬
阳光和煦,微风徐徐。
第73集团军某旅狙击手王超趴在制高点的草丛中,汗珠挂在他的额头上。这个去年被集团军评为“十佳狙击手”的老兵,此刻心里底气不足。
因为紧张,王超的呼吸有些急促。只听“砰”的一声,他击发了本次考核的最后一发子弹,依旧没有命中目标。
这次考核实在太难——子弹要穿过百米开外的玻璃瓶口,射中挡板背后的气球;要透过滚滚浓烟,在行驶的车辆上击中远处运动的无人机靶标……
前不久,第73集团军某旅组织狙击手集训。这些以往在影视大片中才能见到的场景,成了集训队队员们面临的实际挑战。
据悉,这次集训难度超乎想象,让这些平时自诩“神枪手”的队员们倍感压力。
在队员张锡钦眼中,此次集训是一场突破极限的淬炼。为了练就快、稳、准的狙击技能,他们经常一蹲数小时纹丝不动、一卧半天默不吭声,垒弹壳、针孔穿线、极限体能等辅助训练更是家常便饭。
在集训队教员杨美华眼中,此次集训是一次综合能力的检验。在未来战场环境中,狙击手可能面临各种复杂情况,除了精湛的射击技能,冷静、专注、稳定的狙击心理同样不可或缺。
在该旅侦察科科长陈文广眼中,此次集训是一把对接实战的标尺。集训队采取狙击射击技能和行动战术相结合的方式,在对运动目标射击、中远距离射击、俯角射击等技能课目的基础上,增添了野战生存、伪装侦察等实战课目,让狙击手们在近似实战的复杂环境中练就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狙击本领。
跨越临界点,突破极限值,冲着极限练……尽管队员们都明白,平时不逼到绝境、难到极致,战时就难以从容应对、克敌制胜,但过于严苛的训练标准,还是让不少人对这些训练课目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
“穿过玻璃瓶口打气球,命中目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多次脱靶后,超乎寻常的训练标准让队员王超直呼“太难了”。
面对质疑,集训队教员杨美华决定用实力诠释道理。瞄准,击发,子弹穿过玻璃瓶口精准击破气球。
“练就一枪毙敌、一剑封喉的狙击本领,经受挫折后不断迎接新挑战,永远是狙击手训练的常态。”杨美华说,唯有不断突破极限战胜自我,才能在实战中成为一名优秀的狙击尖兵。
把演训“准星”对准打仗“靶心”
■张 伟
军事训练是战争的预演。如果演训不瞄准打仗这个“靶心”,战斗力提升就如空中楼阁一样。只有贯彻训战一致原则,坚持把演训“准星”对准打仗“靶心”,才能打有准备、胜在战前。
把演训“准星”对准打仗“靶心”,要始终瞄着作战对手、盯着作战方向、循着作战规律搞研究。各级指挥员要把思战谋战、练战研战当作主责主业,带头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术;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用打仗指向引领精力投向,使各项工作都向“战”聚焦、向“战”用劲。
把演训“准星”对准打仗“靶心”,要坚持以战领训、以训促战,做到按实战要求训练,实现作战和训练一体化。要真正沉到演训一线、跟踪全程,把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要素、每个单元搞扎实训到位。必须针对军事训练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快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真正使训练内容与作战任务相一致、条件设置与战场环境相一致、训练标准与作战要求相一致。
把演训“准星”对准打仗“靶心”,要建立聚焦实战的长效机制。坚持打仗标准,健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提拔使用的硬标尺,不断优化人才选拔、培养、使用路径办法,匡正风气激励士气;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官兵的练兵热情,为战斗力建设提供良好条件。
战争是严酷的“审计师”。训练与实战的落差,战场上是要用官兵的血肉之躯来填平的。指挥员只有带头把战斗力标准立起来,加快适应新体制、融入新体系,加快研究新对手、掌握新战法,加快练强基本功、补足能力差,枕戈待旦、惕厉奋发,才能在未来战场上克敌制胜,实现“制胜一击”。
(学习军团·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