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演员可以有多敬业:但TVB视后的演技真能封神
tvb演员可以有多敬业:但TVB视后的演技真能封神尤其是胡杏儿,目前看来,大有黑马之势。这一期还用粤语表演,港剧味太足了近期飘也会找机会聊聊她~另一个,则是技巧娴熟、情绪由内到外爆发的胡杏儿。突出的是一个“精”字。
问飘这一季的《演员请就位》,最关注谁?
俩姐姐。
一个是不动声色,劲儿全蓄在肌肉抽动里的辣目洋子。
突出一个“巧”字。
近期飘也会找机会聊聊她~
另一个,则是技巧娴熟、情绪由内到外爆发的胡杏儿。
突出的是一个“精”字。
这一期还用粤语表演,港剧味太足了
尤其是胡杏儿,目前看来,大有黑马之势。
在蔡少芬和佘诗曼之后。
胡杏儿再度以自己的表演,流利的台词水准,证明了一个TVB视后的底气和敬业。
且收获了最多的业内褒奖。
但,夸归夸。
飘不是只奉献溢美之词的人。
盛赞之余,飘也有捧杀的隐忧。
二则,我们也需要思考。
TVB视后们的演技,真就那么所向披靡吗?
胡杏儿的上一剧目《亲爱的》,飘已经谈过。
她演得好,好在完成度高。
进一步讲,是“精准”。
角色的形象、仪态、声色、情绪,无一不刻画到位。
而,更令人惊奇的不仅在台前,更在幕后:
达到这样的精度,胡杏儿的准备时间仅有短短几天。
这么短的时间内,光是掌握方言台词,都实属不易。
第四期中的《误杀》,情况也很类似。
依照《演员请就位》的尿性。
剧本依旧由同一作品中的多段重头戏拼接而成。
20分钟的现场表演,最多的台词,多次大幅度的情绪起伏。
且,整场戏的节奏和情节推进都要由她饰演的拉韫一角把控。
这样的难度,即便是成熟的演员,也难说有十足的把握。
而胡杏儿的表演,虽然存在评价分化。
但不得不承认,依旧保持了极高的完成度。
如郭敬明所说,在全场的演员中。
能把这么大段的、不适合随堂表演的坑爹剧本拿下,都实属凤毛麟角。
这两场表演,都体现出胡杏儿在这个舞台上最核心的竞争力——短时间拿下复杂角色的功力。
别小瞧这个本事,即便演技超神如巩皇。
演《秋菊打官司》这种戏,也需要几个月的体验生活,才做到的人戏合一。
掌握角色的“速度”本不是演技的首要评判标准。
但在时间紧凑的综艺节目中,这一能力的重要性被大大提高。
兼具速度与完成度,胡杏儿在《演员2》如此出彩,其实并不奇怪。
而,随着胡杏儿的惊艳四座。
再次被人提起的,还有一个词——TVB式演技。
如胡杏儿自己所言,没有TVB,就没有胡杏儿。
作为非天赋型的演员,胡杏儿的业务能力,都是在TVB的时期被“练”出来的。
早年的胡杏儿,走的是一条典型的TVB花旦成长道路:
经选美比赛签约无线,在迷茫中开始了演艺生涯,之后在香港观众挑剔的眼光中,逐渐磨炼出演技。
直到做上当家花旦的位置。
类似的是,刚开始演戏的胡杏儿演技也很青涩,常遭诟病。
而,又与早年的蔡少芬、佘诗曼乃至张曼玉、赵雅芝等港姐不同。
当年的胡杏儿,连当“花瓶”的机会都没有。
在美艳如关之琳、李嘉欣也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当花瓶的香港娱乐圈。
当年已经30 的李嘉欣还在和“花瓶”斗争
自出道就被冠以“最丑港姐”名号的胡杏儿想立足,除了成为演技派,没有其他的出路。
得不到认可,被观众批判,也不乏有导演劝她放弃表演。
但胡杏儿不服。
只能接龙套或丑角,她也要钻研透角色,拼尽全力演好。
别人努力,她就加倍努力,一天工作20个小时,被业内称为“女铁人”。
为拍《肥田喜事》,两个月逼自己增肥40斤,也不再话下。
这种拼法,平平无奇的胡杏儿最终能跻身TVB新千年的四大花旦。
成为了公认的演技派。
也成为了TVB打破“天赋”神话的又一范例。
真的是靠拼,真的是靠时间和经验累积。
2011年,胡杏儿终于凭《万凰之王》拿下了万千星辉颁奖典礼的最佳女主。
戴上了追求已久的视后桂冠。
也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
而九年后,离开了无线的胡杏儿,在新的舞台上重新开始。
震撼我们的,依旧是她的TVB式演技——过去十几年中她习得的,最珍贵的法宝。
凭TVB式演技在内娱大放异彩,胡杏儿不是第一个。
从初代视后关咏荷开始,TVB视后“北上”的传统已经延续了20年。
其中口碑最好的,无疑是蔡少芬与佘诗曼二人。
二人在内娱最出圈的作品,《甄嬛传》和《延禧攻略》。
共同点,不只在于演的都是皇后。
还在于她们异曲同工的TVB式表演。
蔡少芬惊艳众人的那场“臣妾做不到啊”。
是一个城府极深的皇后,在全剧唯一一次放下戒备与身份。
以人妻的身份去控诉自己的丈夫。
从一开始的痴怨和哀婉。
到后面爆发出的憎恨与绝望。
大开大合,层次分明,是极具冲击力和感情厚度的一段戏。
类似的,佘诗曼的“断发”名场面。
她饰演的娴妃在被绝望击垮之际。
无限悲哀落寞的眼神霎时变得坚定锐利。
她抓起一缕头发,凶狠利落地裁断。
脸上的每一条狰狞的肌肉都透出疯魔二字。
两场戏,都不啻为完成度极高的表演。
而,从中我们又能捕捉到TVB视后表演的一大特质——大尺寸。
无论是影视、舞台剧还是曲艺,任何形式的表演,都有一个尺寸或分寸的问题。
情绪是否外露、肢体和表情有多夸张,最重要的,整体的表达是外放还是内敛。
都是衡量表演尺寸的标准。
△ 张译对“表演尺寸”的解释
常常是无实物表演、观众离舞台较远的舞台剧,还有荧幕大、环境封闭的电影。
代表的恰是表演尺寸的两极。
前者尺寸小了观众便看不见,后者尺寸稍过一点都显夸张。
电视剧则刚好处于两者的中间值。
粗略地划分一下,不同体裁的表演尺寸对比大致如下——曲艺>话剧>电视剧>电影>生活
表演尺寸其实并没有固定标准。
尤其是内地影视圈,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演员有各自的处理。
同样是娴妃,《如懿传》中周迅的表演尺寸显然就小得多。
被自己最信任的侍女污蔑陷害,情绪全收在颤抖的瞳仁里。
当然,对于小屏幕来说,这并非最吃香的演法。
即便是同一个演员,不同的戏也会有不同的尺寸。
刘琳在《知否》里,可以用略显夸张的表演呈现一个喜剧效果拉满的大娘子。
而到了《隐秘的角落》,饰演拧巴又坚韧的独身母亲。
表演则更内敛,偏向以微表情和细节呈现角色。
对比鲜明的是,在TVB,大尺寸表演几乎是种传统。
在《延禧攻略》“继后断发”一场的花絮中,镜头离演员极远。
还是能立时感受到阿佘的爆发力。
《义海豪情》中邓萃雯的戒毒戏。
《宫心计》中杨怡饰演的姚金玲,在陷害万宝贤后的得意一笑。
都有很浓郁的TVB味。
仔细看,其实阿佘的瞬间黑化名场面,和杨怡的一秒变脸。
也是殊途同归的表演。
当然,胡杏儿的表演风格,亦是如此。
除了尺寸大,TVB式演技还有另一重要特点——抓典型面。
阿佘曾分享自己的表演心得。
她提到自己常在家对着镜子揣摩角色。
细致到应该是哪个角度、表情,直到能把自己说服为止。
类似的话邓萃雯也说过。
她会花很多时间推敲表情和肢体来靠近角色,以求“骗到观众”。
当然,她也提到了“分寸”。
但对真正演技睥睨群雄的天赋型演员。
分寸可能都不是她们事前会思考的问题。
只要能做到和角色合二为一,表演出来的分寸自然就是最恰当的。
TVB的这种表演方式,其实算不上顶高级的演技。
但也很难以纯粹的好坏、是非去决断。
她们抓住了表演的最终目的——呈现可信的人物。
视后们的表演,在许多情况下无疑是有效,甚至给人带来惊喜的。
号称“草台班子”的TVB,布景、道具、服化等方面无一不透露着穷苦气息。
TVB最资深戏骨:用了30年的公鸡碗
这种情况下,剧作的可看性基本都靠这些敬业演员的表演来撑。
但,当大尺寸表演和抓典型面成为一种惯习。
表演也容易走向程式化和脸谱化。
如,后宫里高段位的妃子,一定要会轻蔑的撇嘴冷笑。
又如,同一个演员换一部剧,还会出现“臣妾做不到”的表情。
这就导致,演员很容易受限于角色。
不是指角色的类型,而是指角色要求的表演方式。
尤其是艺术电影要求的内敛、克制的表达。
让TVB视后在电视剧所向披靡的表演,反倒成了一种桎梏。
《演员请就位2》中,陈凯歌指导胡杏儿表演。
反复强调的是要含蓄、隐忍。
不要过分地表达。
作为一个对表演有着独到审美的导演,他赞赏胡杏儿的功力。
也明白让她更进一步的方法,就是一个“收”字。
这是日本戏剧里的面具“能面”中,承载的关于表演的古老真理:
越是平静的面庞,才越能承载人类的复杂情感。
毕竟,“表演来源于生活”的下半句。
应该是“高于生活”,而不能仅是“大于生活”。
但,细究起来,演技的模式化并非全是视后们一项因素造成。
既然TVB式演技来源于TVB,这种表演方式的瑕玷,自然也要追溯回TVB本身。
TVB的多数演员,和胡杏儿一样,都是半路出家开始演戏。
即便是参加了TVB自办的艺员训练班。
前半年上课,下半年就拉到片场实习的课程安排。
也无异于教了个拍黄瓜就让你去当主厨。
所以,当时初出茅庐的阿佘一度被骂到想退出娱乐圈。
别处的科班演员还在磨剑,还是生铁状态的TVB演员们已经上阵杀敌了。
而开始演艺生涯后,TVB演员们依旧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
TVB虽然穷,但为了营收,一直保持着每年近千小时的剧集产量。
新人演员一旦进入业内,等待ta们的便是超高密度的工作。
而这又导致了其他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时间紧凑,导演压根没时间去指导你的表演。
也没人有闲心等你成长。
演员们不得不自己去摸索表演的窍门。
至于什么时候能摸到,凭的都是运气。
显然,周海媚属于一直没“摸”到的那类
另一方面,因为制作周期短,TVB一直有剧本一路写一路拍的传统。
在香港有个行话叫“飞纸仔”,指的就是临拍摄前给满场演员“飞”剧本的编剧们。
没有完整剧本,就很难揣摩人物。
而拿到剧本就得立即开拍,又使得演员们几乎没有建立信念的时间。
于是,TVB老戏骨最大的本事,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抓到角色的核心特质。
这一点,胡杏儿已经演绎得十分生动了。
工作量大、工资低、淘汰率高。
“表演”对于TVB演员而言,更多是一份工作。
而不像别地儿的演员,是“梦想”或者“追求”。
因而,可以说TVB演员的演技更多不是悟出来的,而是真正苦行僧般锻炼出来的。
但,要锻造一把利刃,总也要有个模板来对照。
TVB视后的“模板”,归结到底,是观众的意见。
万千星辉的最佳女主角。
是由观众和专业评审共同投票选出,占比是五五开。
因而,视后的演技如何,很大程度要由观众来下判断。
而这些观众大部分都是持家的中年女性群体,即粤语中的“师奶”。
△ 无线高管李德基曾透露过TVB的受众划分
因而,可以说师奶文化直接影响了香港的影视行业发展。
由于师奶们更偏好戏剧性、冲突感强的剧情。
以及外放的、大开大放的表演形式。
例如《使徒行者》里钉姐一次死三个妈的崩溃场面。
还有《溏心风暴》米雪演的殷红一败涂地后,臭骂全家的桥段。
往往只有符合这种风格的表演,才是有市场的。
所以,模式化是难以规避的趋势。
也正因此,TVB式演技对于视后而言。
是破敌的芒刃,又始终带着束缚发挥的剑鞘。
但,视后们的桎梏,又何止表演方式?
TVB难以挽回颓势。
使得无线演员们空有业务能力,却依旧拿着微薄的薪酬,演着毫无发挥余地的角色。
并且年纪上来了,也不像后生打工人的体力。
她们最好的选择,便是“北上”。
哪怕必然有水土不服,哪怕只能给他人作配。
邓萃雯谈到离开TVB来到内地发展的演员,用了“逃亡”二字。
逃离培养自己成长的“娘家”,听起来多少有些唏嘘。
“北上”对于视后而言,除了是对事业的追求,也是出于无奈。
而失去了一大批核心演员的TVB,疲态也愈发明显。
连拿手的艺人培训,也变得有心无力。
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已经不允许那么变态的工作强度了。
失却了以往培育优秀演员的沃土。
TVB开始了转型路上最难熬的阵痛。
曾经与TVB分庭抗礼的亚视已在16年以一句“有缘再会”画上句点。
而TVB还能走多远,也只有时间能解答。
让飘飘感慨的还有。
在TVB诞生视后的土壤消失后。
过往十几年诞生的视后们,以及其他的老戏骨。
或许会成为TVB式演技最后的代言人。
在港剧不再代表着“好看”,港姐不再代表着“美丽”的时代。
她们的身影也随着港式流行文化的没落而逐渐变得模糊。
昨天,还在码这篇文章的飘飘看到了一条热搜——#胡定欣离开TVB#
这一消息,勾起了不少人的回忆。
不约而同的慨叹是:青春结束了。
近几年,这句话已被重复成了陈腔滥调。
但勾连在青春记忆里的每一片段,在被确定了没有重现的可能后。
总是会有由衷的刺痛感。
胡定欣的绾绾当真是最美艳的“妖女”
这些我们最熟悉的TVB花旦,成长于我们成长的过去20年里。
曾是我们少年时光中浓墨重彩的一抹油彩。
视后还会再有,但却不再是我们记忆所认可的那般模样。
时代成就了视后们的出色。
但这碗打工饭吃的,没啥飞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