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解码耳放能当声卡用,我们来比比母带音质和普通MP3

解码耳放能当声卡用,我们来比比母带音质和普通MP3通过以上分析,希望有更多烧友能真正了解到好的音质带给听感的享受,而非总在硬件上烧钱,也不要一律扣上玄学的帽子将其拒之门外,这样会丢失很多美妙的体验,令人惋惜。更进一步进行比较,这种音频比普通FLAC格式的版本细节还原显然清楚得多,尤其是电吉他的演奏和主唱的声音,比普通MP3格式蕴含的信息量要大很多。普通MP3格式中中显得扁平且质感欠奉的低频表现,加上刻画得有些粗糙的人声表现,在这种正轨抓取的CD版本面前很快就败下阵来。如果仍然对测试结果有所疑问,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音乐的频谱截图进行对比。对比可知,母带音频和CD音源,的确有更加充沛的信息量,波峰和波谷的记录幅度更大,数量更多。同时,母带音频和CD音源并没有像MP3格式文件那样为了掩盖细节丢失作出升频处理。在这里还想纠正一个常见的误区,很多人认为播放高音质资源需要配合专业的播放器(比如foobar)才能还原出最佳效果,事实上,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播

不知不觉间,我们逐渐步入了一个“高清时代”,手机摄像头的像素越来越高,电视进化到了4K分辨率 连耳朵对清晰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一开始的“能听就好”甚至是“有声音就好”,进化为追求声场的空间感、对细节的还原度。无限逼近真实似乎是隐藏在我们基因里面的原始欲望,一旦拥有合适的条件,我们对“高清”的追求便如洪水猛兽,一发不可收拾。

解码耳放能当声卡用,我们来比比母带音质和普通MP3(1)

大众对声音还原度的追求从未停息,从320kbps的MP3文件,到WAV/APE/FLAC的无损,再到更高码率甚至母带级别的音乐文件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从这些音乐中听到更多细节的表达,接收更加丰富的信息。

解码耳放能当声卡用,我们来比比母带音质和普通MP3(2)

《Tutu》和《Chamber Music Society》两张爵士唱片,则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母带音频的优势所在。通过频谱分析,我们能够看到母带音频记录的波峰和波谷的起伏更多更大,能够更好地记载爵士音乐所需要的细节度和空间感。在实际试听中,爵士录音所需要的空间感、分离度和音乐元素形体感,母带的音质也表现得更加出色。实打实的差距经由具备充足能力的器材回放,所耳闻的效果仿佛在耳边构建了一个爵士现场,各种乐器的表现鲜明却不互相干扰,反而形成了主次得当的层次感,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让人在身临其境的回放效果中尽情享受音乐的美好,这就是母带音频存在的意义吧。

解码耳放能当声卡用,我们来比比母带音质和普通MP3(3)

流行乐和爵士乐的表现相当不错,摇滚乐的表现又是怎么样呢?毕竟要知道很多人会认为摇滚和电子乐基本上就是低音好,听个响就可以,事实是否如此?以酷我HIFI专区中提供的著名摇滚乐队AC/DC的专辑《Back In Black》为例,首先整张专辑下来能够听到更富有质感的低频表现。对于摇滚乐,出色的低频弹性是烘托气氛的保证,这可不是MP3格式中轰隆隆的低频量能够提供的。

更进一步进行比较,这种音频比普通FLAC格式的版本细节还原显然清楚得多,尤其是电吉他的演奏和主唱的声音,比普通MP3格式蕴含的信息量要大很多。普通MP3格式中中显得扁平且质感欠奉的低频表现,加上刻画得有些粗糙的人声表现,在这种正轨抓取的CD版本面前很快就败下阵来。

解码耳放能当声卡用,我们来比比母带音质和普通MP3(4)

如果仍然对测试结果有所疑问,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音乐的频谱截图进行对比。对比可知,母带音频和CD音源,的确有更加充沛的信息量,波峰和波谷的记录幅度更大,数量更多。同时,母带音频和CD音源并没有像MP3格式文件那样为了掩盖细节丢失作出升频处理。

解码耳放能当声卡用,我们来比比母带音质和普通MP3(5)

解码耳放能当声卡用,我们来比比母带音质和普通MP3(6)

在这里还想纠正一个常见的误区,很多人认为播放高音质资源需要配合专业的播放器(比如foobar)才能还原出最佳效果,事实上,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播放器,用的都是同一套内核及解码,比如笔者在本次测试中使用的酷我音乐直接播放以上曲目,播放效果和foobar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笔者认为完全没有将找和听分割开来的必要,徒增享受音乐的步骤。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有更多烧友能真正了解到好的音质带给听感的享受,而非总在硬件上烧钱,也不要一律扣上玄学的帽子将其拒之门外,这样会丢失很多美妙的体验,令人惋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