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社区设计:互联网能实现个人定制为标志的个性化吗
ai赋能社区设计:互联网能实现个人定制为标志的个性化吗信息经济以数理逻辑作为思想方法,最要命的是,数据必须真实!如果数据源不是来自人,其真实性通过信息技术还是能够实现的。但是,只要是人所提供的数据,那么,对于其真实性的把握,信息技术就傻眼了!数据通过采集,转化为二进制的形式,通过“与”、“非”、“或”的逻辑运算,完成数据加工。这是一场革命,其主要意义就在于运算速度的巨大提升,无论如何,电脑的运算速度远比人脑快很多。有了计算机,我们就可以运用更多的数据。在这样一个汹涌澎拜的时代,工业经济开始让渡为信息经济。然而,无论是计算机技术,还是在其基础之上的互联网,以及展现为经济形态的信息经济,基本的要素不是别的,就是数据。而信息技术所依赖的方法就是数理逻辑。在数理逻辑中,代码的定义是非常严格的,如果你把扫帚的术语进行定义并确定为一个代码,那么扫把、笤帚之类的其他术语就都是非法的。
1936年,美国上映了卓别林创作的一部无声电影《摩登时代》。影片描绘了一个现代化的悲惨场景,在规模化流水线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工人查理发生了非人化的变异,最后变成了精神病人。人的异化,这是机器大工业蓬勃兴起之后,所产生的具有普遍特征的世纪病。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加工中心逐步取代普通机床的技术革新过程中,我调研了美国的坐标测量机。有两个样本,一个是机械创成的穆尔测量机,一个是电子计算机创成的布朗&夏普测量机。前者使用的技术陈旧,价格昂贵,但测量精度很高,达到0.1微米,而后者使用了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创成技术,价格低廉,但测量精度不高,只有1微米。我的美国工程师朋友告诉我,后者是通过数据处理实现的,是规模化作业的成果;而前者完全依靠技术工人的“灵性”,关键传动部件的加工是靠人工研磨完成的。我知道,在研磨过程中,人的直觉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想想也是,真正昂贵的产品批量极少,通常采用个人定制的方式完成生产,而且必须采用最原始的生产工艺——手工。劳斯莱斯的汽车、杰尼亚的西装衬衫,关键环节的工艺都是手工工艺。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互联网应运而生。
这是一场革命,其主要意义就在于运算速度的巨大提升,无论如何,电脑的运算速度远比人脑快很多。有了计算机,我们就可以运用更多的数据。
在这样一个汹涌澎拜的时代,工业经济开始让渡为信息经济。
然而,无论是计算机技术,还是在其基础之上的互联网,以及展现为经济形态的信息经济,基本的要素不是别的,就是数据。而信息技术所依赖的方法就是数理逻辑。在数理逻辑中,代码的定义是非常严格的,如果你把扫帚的术语进行定义并确定为一个代码,那么扫把、笤帚之类的其他术语就都是非法的。
数据通过采集,转化为二进制的形式,通过“与”、“非”、“或”的逻辑运算,完成数据加工。
信息经济以数理逻辑作为思想方法,最要命的是,数据必须真实!如果数据源不是来自人,其真实性通过信息技术还是能够实现的。但是,只要是人所提供的数据,那么,对于其真实性的把握,信息技术就傻眼了!
有网友说,在网上购买充电器,发现全是好评,而绝大多数的好评都来自于收货当天。谁能够在收货当天就能判断出充电器的性能是好还是坏?显然,这些“好评”大都是厂家或商家雇佣小号所提供的假数据。
通过人输入的假数据还有很多。评选各种快男超女和先进典型,都有许多机构受雇于人,组织起若干电脑疯狂投票。据说有一次一个被安排投票的数据输入员,一天就按一个选题的答案,鼠标就按了上万次。
数据必须真实!那么这些数据源的准确性就必须甄别。这个甄别工作谁来做?我告诉你,电脑完不成,互联网也完不成,因为数理逻辑的方法并不能判断输入数据是否真实。你要限制IP地址,我可以申请无穷多个账号。
这个甄别工作只能通过人工来做,他必须使用数理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等全面的逻辑判断方法来做。而面对那么大的数据量,人脑怎么跟得上?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淘宝、京东、当当所提供的好评、差评这种所谓让消费者互动的东西其实就是个摆设。其功能只是推销,根本不能发挥为生产者提供市场需求信息这样的功能,或者这个厂家或商家根本就不打算听到消费者的声音,否则他雇用水军疯狂点赞干什么?
不仅是淘宝、京东、当当,就是目前推出各种互联网工具的购物中心和实体店,又有多少是利用小号来制造假数据的呢?
如果存在假数据,如果是为了营销来制造假数据,那么某些互联网宣传员和专家吹嘘的所谓“互联网能够完成生产者根据用户需求实行个性化、人性化的个人定制”完全就是一个伪概念。因为互联网技术本身无法获得用户的真实需求信息。
利用数理逻辑,运用电脑和互联网的思想方法,使人的认识能力也发生了退化,无论你使用单机数据处理还是云计算。
现在人们通过电脑和互联网进行数据处理,都像傻子一样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本身的数理逻辑。例如要招聘高层经理人了,就僵硬地按设定的模板,设置出许多条件,然后按照条件进行“排序”和“筛选”,结果,人才便成了大白菜。
—— 诸葛亮:申聘军师。“一直呆在隆中,没有工作经验,更没有担负过同类型管理工作。”选择结论:淘汰!
—— 韩信:申聘大将军。“没有工作经验,更没有带领军队打过胜仗的经历。”选择结论:淘汰!
—— 伊尹:申聘丞相。“工作经历中只当过厨子,还是个奴隶。”选择结论:淘汰!
—— 傅说:申聘丞相。“工作经历中只当过建筑工人,还是个奴隶。”选择结论:淘汰!
—— 姜太公:申聘军师。“哇塞!九十岁了还应聘?严重超龄。”不用选择了,直接下达结论:淘汰,淘汰!!!
这是什么呀?信息经济提供了更加粗放、更加机械的规模化、标准化评价判断体系,哪里还有什么个性化、人性化思维,哪里有什么个人定制?
我们看看刘备、萧何、汤、武丁和周文王他们是怎么运用个性化、人性化思维的:他们有模板吗,是这么设置条件的吗,是这么排序和筛选的吗?他们用自己的心去联系,去沟通,去判断。这才叫个人定制!
如此程式化,不仅用于选择人才,而且用于选择配偶,所以,信息化时代没有爱情。
什么是个性化和人性化?什么叫个人定制?无论对于资源,还是需求。我们还是回到文章开始时那个案例,我的美国工程师朋友所讲的那个“灵性”。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叫“灵性”的思维方法了吗?
互联网经济,也叫信息经济,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三个经济形态。但是,信息经济只是运用了数理逻辑的思想方法,但远非能实现所谓的以个人定制为标志的个性化、人性化。
从人类离开手工业迈向机器大工业开始,人们就没有过摆脱机械化思维,包括目前人们追捧的信息经济时代。谁没有按既定的程式进行作业,谁没有受制于手边的设备,这个设备只是由传统机械转化为电脑、手机和互联网而已。该失去的灵性照样失去,人的异化还在延续。
我们必须从互联网经济既定的,以数理逻辑为思想方法的信息技术中解放出来,重新思考智能化的问题。信息化远非智能化,信息经济也绝非智能经济!
我们相信,新的智能经济必须超越信息经济,以全面释放包括人的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甚至人的直觉判断在内的全部智能。只有这样的智能经济才能够真正实现以个人定制为标志的个性化、人性化的经济模式。
(作者:郭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