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了解一下广西博物馆,观展镇馆之宝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篇

了解一下广西博物馆,观展镇馆之宝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篇翔鹭纹铜鼓 保存最完好、纹饰最清晰的铜鼓197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百色盆地发掘出大量旧石器,尤其是“百色手斧”的发现轰动了学术界。经测定,百色手斧距今已有80万年,是东亚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手斧。这说明80万年前生活在百色盆地的古人类,已经能够熟练制作手斧。这一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 “莫氏线”理论,促使考古界对亚洲人类文明起源重新评估。手斧,是一种用砾石、石核或石片打制的重型工具,主要用于屠宰大型动物和挖掘植物根茎等。这些看似粗糙的石器在几十万年前制作起来并不简单。每一件手斧都需要5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这也说明古人类的智力已经达到相当水平。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士提出“莫氏线”理论,将旧石器时代早期一分为二:先进的“手斧文化圈”包括全非洲、欧洲的南、中、西部以及中东和印度半岛;落后的“砍砸器文化圈”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北部,这些地方只有砍砸器,没有手斧,

了解一下广西博物馆,观展镇馆之宝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篇(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是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前身为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博物馆。

1978年12月,为迎接自治区成立20周年,在南宁市民族大道建成博物馆陈列大楼。1988年在陈列大楼后又建成颇具特色的民族文物苑。苑内建有壮族干栏、苗族吊楼、侗族风雨桥等建筑,是国内最早开创 “馆苑结合”“动静相辅”模式的博物馆。

百色手斧 改写亚洲人类文明起源

了解一下广西博物馆,观展镇馆之宝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篇(2)

图:百色手斧。

手斧,是一种用砾石、石核或石片打制的重型工具,主要用于屠宰大型动物和挖掘植物根茎等。

这些看似粗糙的石器在几十万年前制作起来并不简单。每一件手斧都需要5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这也说明古人类的智力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士提出“莫氏线”理论,将旧石器时代早期一分为二:先进的“手斧文化圈”包括全非洲、欧洲的南、中、西部以及中东和印度半岛;落后的“砍砸器文化圈”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北部,这些地方只有砍砸器,没有手斧,是 “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

197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百色盆地发掘出大量旧石器,尤其是“百色手斧”的发现轰动了学术界。经测定,百色手斧距今已有80万年,是东亚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手斧。这说明80万年前生活在百色盆地的古人类,已经能够熟练制作手斧。这一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 “莫氏线”理论,促使考古界对亚洲人类文明起源重新评估。

翔鹭纹铜鼓 保存最完好、纹饰最清晰的铜鼓

了解一下广西博物馆,观展镇馆之宝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篇(3)

图:翔鹭纹铜鼓。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可分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等8个类型。铜鼓被不少部族或地方首领视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常用来召集部众,指挥军阵。拥有铜鼓的多寡,往往意味着权力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铜鼓也被当作通神的法器或年节中的乐器。

壮族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广西是古代铜鼓出土最为密集的地区。

翔鹭纹铜鼓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西汉墓,它高36.8厘米,面径56.4厘米,足径67.5厘米,保存完好,纹饰清晰,图案精美,是石寨山型晚期的代表作之一。

在鼓面和鼓身上,装饰着翔鹭纹、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表现龙舟竞渡和化装成鹭鸟的舞人翩翩起舞的场景,留下了难得的民族风情图景。

翔鹭纹铜鼓经国家文物局研究,确认其为“国宝”级藏品。

弦纹玻璃杯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了解一下广西博物馆,观展镇馆之宝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篇(4)

图:弦纹玻璃杯。

作为最早的人造材料之一,玻璃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随着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玻璃制品作为中外交流的载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弦纹玻璃杯高5.5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4厘米,出土于广西合浦县文昌塔70号汉墓。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拥有诸多西来的商品。

玻璃杯的腹部装饰了三道弦纹,经轧膜成型、精细抛光后,呈半透明的浅蓝色。经检测,此杯属于钾硅酸盐玻璃系统,这是印度、东南亚以及我国华南和西南等地特有的一种玻璃系统,而杯身凸弦纹纹饰在我国先秦和两广出土的汉代器物上常见。

专家推论,这很可能是汉代合浦人学会了烧制玻璃的技术,并利用当地的材料,延续传统器形,烧制出不同于西方的国产玻璃制品,并开始投放中外市场。

人面纹羊角钮铜钟 古朴典雅的岭南乐器

了解一下广西博物馆,观展镇馆之宝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篇(5)

图:人面纹羊角钮铜钟 。

羊角钮钟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青铜打击乐器。这种钟呈半截橄榄形,上小下大,钲部上端透穿长方形孔,顶端有两个外撇羊角状钮。

人面纹羊角钮铜钟通高19厘米,正面铸有人面纹,人面的眼、鼻、口都隐约可见,呈现出不落俗套的民族风格。装饰人面纹的器物,多是祭祀用品。这种古老且极富地方特色的铜钟,对研究我国南方古代音乐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漆绘提梁铜筒 汉代漆画艺术珍品

了解一下广西博物馆,观展镇馆之宝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篇(6)

图:漆绘提梁铜筒。

提筒是典型的南越器物,主要发现于两广地区,有铜质和陶质两种,为盛酒器皿。

漆绘提梁铜筒高41.8厘米,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组成。盖顶有环钮,器身上部有一对铺首衔环耳,上系活动提梁。整件器物仿竹节形,颇似今天广西壮族、苗族、瑶族人民外出劳动时随身携带的竹筒。

令人叫绝的是筒身上满绘的漆画,画面中有人物、禽兽、花木、山岭和云气等。内容以上下不同层次展开 每段均自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所画内容,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巫师的恭敬肃穆、猫头鹰的默静阴森,鼠的敏捷活跃、凤的清高富态,怪兽的凶猛凌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其中人物的造型、服饰可在战国楚人绘画中找到源头,说明南越国的铜器花纹,呈现出一种汉、越、楚诸文化并存的风貌,是一件难得的漆画艺术珍品。

参观贴士

了解一下广西博物馆,观展镇馆之宝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篇(7)

图: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外景。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是广西珍贵文物的收藏所,馆藏文物7万多件(套),时间跨度长达80多万年。

如果时间有限,可选择从民族大道的陈列大楼入口进入,先参观二楼的“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陈列”,再到一楼欣赏“瓷美如花——馆藏瓷器精品展”;对广西民族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从民族文物苑门口进入,参观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的代表性建筑及民族风情。民族文物苑内每天有民族歌舞演出,还可到苑内的广西非遗美食展示馆品尝民族美食,全方位感受广西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联合办展等方式,每年举办多个临时展览,进一步加深与东盟各国国家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

(图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度生活工作室 李纵)

责编: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