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变革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阻力?整个行业遭遇重创
组织变革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阻力?整个行业遭遇重创夏华是依文集团董事长,依文所在的服装行业在此次疫情中遭遇重创,几乎所有发布业绩预告的服装品牌,都显示一季度净利润或销售额下滑。头图来源 | 被访者在夏华25年职业生涯中,她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什么叫“迎难而上”。
迅速转产防护服,利用集合智造平台帮助小微服装企业复工,教深山里的绣娘直播带货,夏华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很多答案。
文 | 《中国企业家》记者 王玄璇
编辑 | 马吉英
头图来源 | 被访者
在夏华25年职业生涯中,她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什么叫“迎难而上”。
夏华是依文集团董事长,依文所在的服装行业在此次疫情中遭遇重创,几乎所有发布业绩预告的服装品牌,都显示一季度净利润或销售额下滑。
但在疫情中,夏华却完成三件大事:从服装厂转产为防护服厂,帮助中小微服装企业复工,教深山里的绣娘直播带货。在这一过程中,夏华找到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新答案,如何用技术打通产业,以及企业长久坚持下去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这是夏华迎难而上的收获。
“多难的事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企业家最大的不同,是面临挑战时,会发现这段时光可能是未来生命中最难忘的。最幸福的事,是我们不是孤单前行,我们有了不起的团队。”4月25日,在全球木兰论坛暨2020(第十二届)中国商界木兰年会上,夏华分享了她在疫情中的感悟。
疫情期间,依文集团从服装厂转为生产防护服,夏华最大的收获是为前线送去防疫物资。一些比较意外的收获则是,实现了管理从KPI到OKR的转变。对于这些一直在探讨的管理问题,夏华找到了新答案。
依文集团本原无意生产防护服。大年初三,夏华开始准备筹集捐赠物资,当时防护服是最短缺的,因为产能问题,拿着钱也很难买到。团队分成了四个小分队,在工厂门口排了两天两夜,依然没有拿到货。
夏华萌生了自己生产的想法。依文集团专注于男装品牌,从生产工艺上看,服装企业转产相对容易。
下定决心后,从2月2日起,夏华进入战斗状态。由于生产防护服必须有10万级净化车间,夏华花了两天时间,带领团队租下集团所在园区的一个药厂。十几个昼夜,调集设备,培训工人。19天后,开始生产防护服。
夏华发现,生产防护服这件事对团队中的每个员工来说,几乎都是陌生的,能明确的只有目标和结果——每天要送多少防护服。当夏华这一目标向团队传达后,员工开始自愿、主动地选岗。很多原来的高管都选择了最普通的岗位,比如质检车间的组长是曾经依文管家集团的管理者,现在每天带领质检工人,一天检验成百上千件防护服。
这不就是团队一直在推行却始终没有完成的OKR管理方法吗?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与绩效考核KPI不同,OKR是目标管理,内部驱动。
“OKR中强调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自上而下的统一,明确每一个团队人员的关键任务。我觉得这不是自上而下的明确,而是每一个员工自己找到了那个岗位,明确了任务,然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员工角色的灵活,以及全流程的透明和公开,为这次任务的完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夏华曾认为,一个有序的组织变革,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但在疫情中,员工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生产目标,迅速、主动地找到自己的岗位,组织就这样自下而上地形成了。
组织自下而上实现变革的基础在于,团队明确了责任和使命。夏华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花大量时间与员工探讨“如何用敬畏生命的态度去做每一件产品”。员工为了生产防护服,无论过去是什么职位,都投入于最普通的岗位中,这让她很感动。
“我们探讨了多年的管理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新的答案。以前的流程固定化,今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发挥每一个人自身的潜能。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当你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当所有人都知道了目标、为结果负责的时候,你会找到很多原本找不到的答案。”夏华说。
目前,依文集团的防护服产线已经生产了几百万件防护服,投入了几千万元。当夏华看到每天生产出的300多批次的防护服都是合格品时,她也在思考,或许未来防护防疫物资生产产线将保留下来,成为集团一个重要的业务板块。
数字化转型加速
在疫情下,“云复工”成为普遍现象,很多行业在过去一直探讨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却并未实现真正落地,“云复工”反而倒逼了这场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爆发。
夏华五年前就开始数字化转型。她搭建了“集合智造”项目,这是一个数字化平台,将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师和工厂在平台上连接起来。在该平台上,根据消费者需求,设计师设计衣服样式,不同的服装工厂生产服装,然后销售给B端商家和C端消费者。
在传统行业里实现数字化转型并不容易。夏华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如何将工厂的生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终端销售的反馈变成一个链条。除了集合智造项目,依文集团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也很艰难。
受疫情影响,复工复产面临困难,在集合智造平台上却可以快速对接设计师,看到每款产品的数据,找到存货。
夏华表示,今年春季集合智造得到最大程度的开放,平台上集合了10万件样衣,连接了上万个直播店。批发市场中的小微企业可以在直播中从不同角度看到样衣的款式。决定款式后,平台调动终端工厂生产、发货。在平台交易和利润分成上,平台上也建立了一套模型。“它变成了一个真正开放共享的平台,大家在这上面不断去创造、去迭代。”
进行数字化转型时,有人问夏华,BAT的数据这么多,为什么不是他们去做数字化转型,而是你们?
“我们有行业的精准数据,BAT有他们的泛数据和大数据。”夏华认为,BAT和行业之间的合作会越来越多,这将满足更多个性化市场需求及柔性供应链的需要。
在搭建数字化平台的过程中,如何达成采购端、服务端、制造端的合作,也是夏华经常思考的问题。
夏华发现,促进合作比迎接竞争更难,“管理合作要求放下那些‘小我’,去思考产业链每个环节的真实需求,然后去解决它的问题”。
解决方法是从“企业视角”转变为“平台视角”。夏华表示,过去是管理企业,现在是管理全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原来的企业视角,是依据企业的人、财、物做决策;现在的平台视角,要看到产业链上每个节点背后真正的需求和能力,组织生产。
“共赢”是原则。夏华希望“在解决他人问题的同时,给自己带来收益”。
拷问企业的社会意义
当疫情突然来临,面对外界巨大的不确定性,人们开始对自身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企业家也再次探究,如何成为一家更有价值的公司?
15年前,夏华做了一件她认为非常有价值的事。当时她第一次走进深山,被传承了百年的刺绣文化打动。当绣娘们拿着绣片让夏华选择时,夏华决心一定要把这些中国最美的民族纹样,与全球连接起来,向世界展示来自中国的美学态度。
为此,夏华希望在依文集团内立项,在深山中拜访绣娘,为她们的刺绣寻找设计师合作,打通销售渠道。这一短期内看不到盈利的项目在集团内部遭到反对。于是夏华自己出钱,把这项业务从集团中剥离出来。
夏华逐渐找到合适的销售方式——在商场中开办“深山集市”,销售刺绣作品,并邀请绣娘在现场制作。这种集市每年在不同城市举办上百场。
但是,当深山集市开始受到追捧时,疫情中断了这一切。夏华担心,“老人家在大山里面一下跟外面的世界隔绝了。”
夏华决定用直播的方式打破这种隔绝。她和团队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教绣娘直播,“老人家不会,就找老人家的女儿、孙女开直播”。夏华希望打造“大山中的李子柒”,从绣娘的生活,到如何绣一幅作品,进行全程展示。
绣娘们的粉丝多了起来,一些外国人也开始跟着绣娘学绣花。夏华抓住机会,为初学者们定制工具包。
最终,深山集市被搬到了线上,搬进了直播间。完成流量转化、聚集起粉丝后,夏华终于舒一口气:“我们让绣娘们在疫情期间拥有了自己的集市,拥有了自己应该有的这份收入。”
夏华认为,作为企业家,仅仅“画好财务曲线”还不够,企业家应该学会画“价值曲线”,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她希望她所做的事,能像泰戈尔诗里说的那样,“假如你是飞鸟,我希望成为你一想起就温暖的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