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伊拉克年降水,土地干旱电力短缺

伊拉克年降水,土地干旱电力短缺搬家也未必有好日子根据伯克利地球公司的数据,自19世纪末以来,伊拉克的平均气温上升了约2.3摄氏度,是整个地球气温上升速度的两倍。气候科学家警告说,像伊拉克南部这种地方所面临的极端温度,只是未来其他地方会发生什么的前奏。在被誉为原始伊甸园的沼泽地,以及更远处的灼热土地上,人们现在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留下还是离开?”奇巴伊什县养水牛的牧民拉德·艾尔加利躲在阴凉中叹息道,“现如今每个人都在受苦。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在奇巴伊什迷宫般的蜿蜒水道,水位下降了,盐分和污染造成芦苇枯死。为了让牲畜活下去,居民们用摇摇晃晃的小船装满从几英里外购买的饮用水。附近的田地变成棕褐色,果园和玫瑰花已经消失,棕榈树也在慢慢死去。52岁的农民阿布·艾哈迈德站在干枯的农场里回忆:“我们以前在温室里种黄瓜。现在连种一根的淡水都没有。我们怎么能在这里继续生活下去?”以前每逢夏天,艾尔加利的牲畜都由妻子和儿子照看。但今年,

来源:环球时报

《华盛顿邮报》10月21日文章,原题:从摇篮到坟墓 这里已没有人生活了。泥砖的房子空空如也,风呼啸着穿过干枯的芦苇,几英里都看不到一滴水。

伊拉克年降水,土地干旱电力短缺(1)

伊拉克位于一片曾叫做美索不达米亚的古老土地上,那里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但是,随着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变暖,中东地区的水越来越少,土地逐渐干旱。在整个伊拉克南部,让人有一种末日的感觉。居民纷纷离开,留下几十个被遗弃的村落。随着伊拉克变暖的速度超过全球大部分地区,这里将成为世界未来的一个缩影。

留下还是离开?

在被誉为原始伊甸园的沼泽地,以及更远处的灼热土地上,人们现在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留下还是离开?”奇巴伊什县养水牛的牧民拉德·艾尔加利躲在阴凉中叹息道,“现如今每个人都在受苦。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奇巴伊什迷宫般的蜿蜒水道,水位下降了,盐分和污染造成芦苇枯死。为了让牲畜活下去,居民们用摇摇晃晃的小船装满从几英里外购买的饮用水。附近的田地变成棕褐色,果园和玫瑰花已经消失,棕榈树也在慢慢死去。52岁的农民阿布·艾哈迈德站在干枯的农场里回忆:“我们以前在温室里种黄瓜。现在连种一根的淡水都没有。我们怎么能在这里继续生活下去?”

以前每逢夏天,艾尔加利的牲畜都由妻子和儿子照看。但今年,他们去了向北70英里处的马杰尔镇。“他们对这里感到厌倦。太热了。有时觉得我们是最后一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感觉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艾尔加利两鬓斑白,这个40岁的男人看起来疲惫不堪。他能不能把牲畜卖掉,然后搬家?他摇了摇头,“现在没人会买”。

根据伯克利地球公司的数据,自19世纪末以来,伊拉克的平均气温上升了约2.3摄氏度,是整个地球气温上升速度的两倍。气候科学家警告说,像伊拉克南部这种地方所面临的极端温度,只是未来其他地方会发生什么的前奏。

搬家也未必有好日子

伊拉克的气候困境加剧了从粮食到电力的各种日常必需品的短缺。渔业资源已经枯竭。援助团体说,在该国北部,小麦产量可能下降70%。在没有河流的省份,家庭每月花在饮用水上的钱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人选择移居外地。根据国际移民组织的数据,2019年有2万多名伊拉克人因无法获得清洁用水而离开家园。

但是,随着他们逃往城镇,本已被腐败和疲软就业市场掏空的服务业面临更大压力。研究人员说,移民与当地居民关系紧张,后者指责新来者造成水电短缺,政客则借机转移视线。

在马杰尔这个破旧的小镇上,夏季酷热迫使居民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室内。艾尔加利的兄弟描述了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新生活。灯光一闪一闪的,一台风扇只能吹微风。屋里挤满了亲戚,全家指望一个在北部民兵组织工作挣钱的叔叔过活。

所有人都认为,城里的生活还能忍受——孩子能更快乐,房子里有风扇。但是,焦虑情绪仍然到处弥漫。他们说,艾尔加利几天前中暑被送进医院。他们想带侄女去看病,结果还是婴儿的她死在炎热的车里。“酷热使生活变得很艰难。我们知道今后会更糟。”24岁的侯赛因·穆赫辛说。25岁的塔西恩·穆罕默德说,搬到马杰尔后,妻子就离开了他,因为他买不起房子。“瞧,我想实现这个目标,但钱从哪里来?”在屋子的角落,一位老妇人同情地点点头。

留下的人只能靠天

一些村民甚至无力逃离气候变化的蚕食。在伊拉克南部农村已经基本没有人居住的地区,一些家庭担心自己被抛在了后面。

最近的一天,当夜幕降临在偏远的边境小镇法奥时,55岁的贾米拉·穆罕默德和她的兄弟侯赛因正为家里的牲畜发愁。依赖牲畜为生的一家人无力支付房租,只能暂住在一栋政府大楼里。有几头牛死了,其他的则骨瘦如柴。“我们要卖掉它们,没法养了。”侯赛因拍着一头黑白相间的小牛说,“但之后怎么办?我们没有能力离开这个地方。”

几头牛吃着脏脏的干草,站在暮色中,感觉空气都静止了。贾米拉双臂交叉抱在胸前,悲伤地呼出一口气:“几乎所有人都离开了。”(作者路易莎·洛夫洛克、穆斯塔法·萨利姆,陈俊安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