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的读后感受,重读鲁迅的故乡
鲁迅故乡的读后感受,重读鲁迅的故乡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住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阿,闰土哥,——你来了?……”我们某一天回到家乡,会不会也突然发现,曾经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故乡完全变了模样,街道变得狭窄了,房屋变得低矮了,树林变得稀疏了,河水变得肮脏了……曾经给我们的童年带来各种乐趣的地方,似乎再也难以寻回过去的踪影,与自己脑海当中的童年回忆对不上号。我们的故乡其实还是那个故乡,只不过我们已经不是那时的我们,所以在不同人的心中,故乡自然变得不同了。当然,人也变了。我们童年的那些玩伴,也逐渐变得生疏起来,我们不会再一块肆无忌惮地欢笑,不再一块开心快乐地玩耍,不再分享手中的玩具,不再互诉最近的遭遇……正如童年时的迅哥儿和闰土一样,长大后“隔绝到这地步了”。我这是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调侃道:“学语文时,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确实,鲁迅的文章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课本上是最多的,而且有很多文章,还要求我们背诵某些片段甚至整篇。对于那时候的我们来说,鲁迅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作家。
只能说,那时的我们都不懂鲁迅,直到我们经历过一些世事之后,才能真切地领悟到鲁迅的伟大。他的很多文章,现在读来,依然令人心生无限感慨。
今天我想提的一篇文章是鲁迅的《故乡》。在小学的课本当中,选择了《故乡》中的一些片段,主要介绍的是迅哥儿和闰土之间的童年情意,我依稀还能记得课文中的插画,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年手拿叉在月光下的西瓜地里刺猹的情形。那时候让我们产生共鸣的是闰土的活泼有趣以及两个少年之间亲密的友情,而今读来,让人感慨万分的是故乡的远去和童年的难觅。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它的美丽,说出它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却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们某一天回到家乡,会不会也突然发现,曾经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故乡完全变了模样,街道变得狭窄了,房屋变得低矮了,树林变得稀疏了,河水变得肮脏了……曾经给我们的童年带来各种乐趣的地方,似乎再也难以寻回过去的踪影,与自己脑海当中的童年回忆对不上号。我们的故乡其实还是那个故乡,只不过我们已经不是那时的我们,所以在不同人的心中,故乡自然变得不同了。
当然,人也变了。我们童年的那些玩伴,也逐渐变得生疏起来,我们不会再一块肆无忌惮地欢笑,不再一块开心快乐地玩耍,不再分享手中的玩具,不再互诉最近的遭遇……正如童年时的迅哥儿和闰土一样,长大后“隔绝到这地步了”。
我这是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住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当童年的玩伴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在身份上、心理上都是平等的,可在现实的社会中,是按金钱多少、权力大小来区分出身份高低的,所以很难再对等了,或许这就是鲁迅口中所说的“厚障壁”吧。而且这个厚障壁是那么坚硬牢固,凭借个人的力量很难动其分毫。于是,我们的童年也就随着涉世越深而越来越远离我们,就算我们想要努力找回过去的那些美好,也难以找到了。
鲁迅的《故乡》创作于1921年,距今天已经有将近100年了,可在100年后的我,依然对鲁迅笔下的记述感同身受。或许,真的有一种根藏于人性当中的顽固东西在作怪吧,这是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难以消除的东西!
本文转自:文学名著
有书推荐阅读:
三毛最美的15句经典,如果你不快乐,听听三毛对你说的话
张爱玲|一别,便是一生!(经典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