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评价:戊戌变法为何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评价:戊戌变法为何失败伊藤博文到访京城以后,维新变法运动接近尾声,让他没想到的是整个朝廷形势严重,伊藤博文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整个清政府依旧混乱,大批变法人士遭到保守派暗杀,仅仅过了100天,维新派宣告失败,清政府变法图强的企图彻底灭亡,伊藤博文对此也十分感触。90年代末期,卸掉职务的伊藤博文,开始四处访问,将中国作为第一个考察地点,希望能够替本国找到可乘之机,出国之前,伊藤博文先行派人试探了李鸿章等人态度,从他们口中推测出清政府对日本帝国的态度,了解到清政府内部正在预谋一场改革,伊藤博文觉得必须要去试探一下。1869年,伊藤博文起草“国是纲要”,仔细阐明了发展教育,改革军制的优势,担任民部少辅时,伊藤博文大力推进货币改革,刺激国内生产消费,不顾各方反对向英国借款,修建日本第一条铁路,加速了现代化进程,随后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建造造船厂,奠定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伊藤博文可以称得上明治维新的第一功臣,组建
19世纪中期,日本正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实行封闭政策,严禁与国外交往,禁止制造航船,不过在社会各阶层隐隐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的出现冲击了自然经济,商人、武氏阶层渴望权力,联合组建政治联盟,幕府统治受到了严重威胁。
明治天皇即位以后,积极组建“倒幕”势力,企图挽回天皇颜面,1868年,天皇重夺统治权,颁布《五条誓言》,标志着明治维新拉开了序幕,废除“士、农、工、商”的阶级身份,统称为平民,消除阶级矛盾。
积极学习西方文化制度,引进先进技术,发展资产阶级义务教育,培养忠君爱国的军国主义思想,选派留学生访问英美学习,改革军制,规定适龄人员必须服兵役,种种措施,让日本迅速崛起,“脱亚入欧”,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实力上的进步让日本避免了沦为欧美殖民地的惨剧。
明治维新的广泛实施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明治九元老之一,日本第一个内阁大臣——伊藤博文,少年时期,伊藤博文曾代表日本留学英国,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辉煌,决心光大祖国,同时他意识到,学习西方或许是最好的捷径。
1869年,伊藤博文起草“国是纲要”,仔细阐明了发展教育,改革军制的优势,担任民部少辅时,伊藤博文大力推进货币改革,刺激国内生产消费,不顾各方反对向英国借款,修建日本第一条铁路,加速了现代化进程,随后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建造造船厂,奠定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伊藤博文可以称得上明治维新的第一功臣,组建内阁期间,发动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接受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征服大韩帝国,双方签订日韩协议,将大韩帝国变成了日本的外围守护者,日本在亚洲确立了霸主地位。
纵观伊藤博文的政治生涯,除了在国内进行改革以外,把心思都放在了临近的朝鲜与中国身上,是发动甲午战争的罪魁祸首,第二次组阁期间,伊藤博文积极准备入侵中国,随后制定了战时军备预算,策动天皇发布诏书,并且亲自指挥战斗,对整个战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90年代末期,卸掉职务的伊藤博文,开始四处访问,将中国作为第一个考察地点,希望能够替本国找到可乘之机,出国之前,伊藤博文先行派人试探了李鸿章等人态度,从他们口中推测出清政府对日本帝国的态度,了解到清政府内部正在预谋一场改革,伊藤博文觉得必须要去试探一下。
伊藤博文到访京城以后,维新变法运动接近尾声,让他没想到的是整个朝廷形势严重,伊藤博文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整个清政府依旧混乱,大批变法人士遭到保守派暗杀,仅仅过了100天,维新派宣告失败,清政府变法图强的企图彻底灭亡,伊藤博文对此也十分感触。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伊藤博文曾与李鸿章有过交锋,抛开政治立场,伊藤博文与李鸿章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虽说《马关条约》,伊藤博文全面胜利,却向外界称赞李鸿章:“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以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的人。”
见到维新变法失败以后,伊藤博文曾说道:“中国的改革就像在修建一座危房,几个喊声最大的人大张旗鼓的准备动手,却因为动静太大,直接导致房屋彻底崩塌。”
李鸿章深有同感,并认为中国之所以积极推行改革,正是因为甲午战败以后,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清政府觉醒以后,一些“好事”的家伙以为自己找到了救亡之道,折腾一番后却惨遭失败。
伊藤博文返回本国以后,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演讲,将自己在中国的见闻整理成报告,主要对清政府改革失败做出了总结,首先认为清政府改革之路过于急躁,其次要想成功,必须得有一个强大的后台支撑,反观清朝皇帝没有掌握绝对实权,政府内部分裂成两派,变法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导致失败。
伊藤博文的眼光毒辣,精准的剖析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认为变法人士惨遭杀害,他们都是勇敢的正义之士,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们的牺牲毫无意义,在这100多天内,朝廷曾颁发了110多道诏书,可见朝廷有多么急切,结果可想而知。
封建时代通讯条件本来就十分落后,朝令夕改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何况满清统治后期,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对一些政策根本不重视,更别说落实到地方了,维新变法从多个方面推行改革,想要齐头并进,在各个领域做到完善,结果却发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朝廷不分轻重,将所有的公文全部下发,没有优先级之分,惹出了许多麻烦,更要命的是大部分诏书都是空谈,只给出了框架和虚无缥缈的目标,维新派得到指示以后根本不考虑地方如何实行,只是在空谈理想。
所以维新运动从上至下更像是一场闹剧,除了伊藤博文以外,许多外国人都认为变法团队没有改革经验,仅凭一腔热血行事,反而扼杀了中国的进步,总结来说,变法并非一朝一夕能成,正如一个人在三个月的时间想要吃下五年的粮食,落得撑死的下场也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