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诗第71篇:011每日一诗宋之问
每日一诗第71篇:011每日一诗宋之问岭外:指大庚岭以南,即岭南,今广东一带。汉江:指汉水中游的襄河。这是诗人返归洛阳的必经之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
每日一诗|腹有诗书气自华
对于中国人来说,乡土情结是刻在骨子里的。无论走到哪里,家,永远是我们的温暖的港湾;乡,永远是我们精神上的乌托邦。
古人常背井离乡外出求学,也因此在诗坛上贡献了众多思乡的名篇佳作。一句“月是故乡明”道尽了杜甫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一问“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写出了王维对故乡浓烈的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勾勒了一幅李白月夜思乡图。
思乡之情人皆有之,但人之体验却十有八九不同。譬如宋之问的《渡汉江》与前述的思乡都大不相同。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汉江:指汉水中游的襄河。这是诗人返归洛阳的必经之路。
岭外:指大庚岭以南,即岭南,今广东一带。
经冬:经过了冬天。
厉春:度过了春天。
【释义】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度过了一个春天。越靠近故乡就越是胆怯,不敢向从故乡来的人打听情况。
岭外音书断
【赏析】
这首诗是宋之问因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而被贬泷州,次年春天冒险逃回洛阳,途径汉江时写成。从被贬原因上看,诗人纯属罪有应得。但抛开这层,诗人所表现的仅是一个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诗的前两句交代了诗人贬居岭南的背景,为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诗人被贬岭南,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在这种悲苦的心情中,诗人经冬历春,熬过了漫长的时间。诗人通过“岭外”、“音书断”、“经冬”、“厉春”层层推进,不断加深了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遭贬蛮荒期间苦闷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按照常情,越靠近故乡应该越急切才是。正如王维对故乡来人的态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010每日一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故乡的人和事。然而,宋之问所写的却出人意料,“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为何“更怯”?为何“不敢”?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在情理之中。诗人贬居岭南,长期与亲人断了音讯。虽然诗人十分思念家人,但又时刻担心家人因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逢不幸。诗人的思念与担忧交织在一起,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由此,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内心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全诗用浅近晓畅的语言,刻画了一个长年漂泊在外、即将回家的游子矛盾复杂的心情。抛开诗人特殊的经历,这首诗对返乡心境的描写无疑能让人产生某种共鸣。
遥想当年项羽不肯过江东,何尝不是“近乡情怯”,“怯”自己铩羽而归辜负江东父老。
近思打工人蜗居北上广深,何尝没有“近乡情怯”,“怯”自己学无所成,劳无所得,“怯”双亲长辈音容笑貌逐渐消逝······
时光总把旧人抛,无论是“近乡情切”,还是“近乡情怯”,寻着机会,回家看看吧。
宋之问|渡汉江
(一首诗,饱含古人的胸襟抱负、温厚美德、日常哲思、闲情逸致、含情脉脉,给予我们以思想共鸣、生活智慧和人生启迪。每日读一诗,但愿生活添份诗意。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