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张图看懂林散之的作品,通过这4幅作品看懂林散之

一张图看懂林散之的作品,通过这4幅作品看懂林散之草书贡献02一鸣惊人20世纪70年代初, 视书法为全民艺术的日本开始流传一种言论:中国已经没有书法,书法的传统已由中国移到了日本。1973年1月,《人民中国》杂志(日文版)专门出版“中国现代书法特辑”,向日本介绍中国书法家的作品。书体有草书、行书、隶书、楷书、篆书,林散之的草书条幅独占首页,此后是沈尹默、费新我、于立群、启功等,总共22幅。日本书法界见到林散之草书,崇拜至极,甘愿俯首称臣。随后,再也没有提过中国书法转移到日本的言论。林散之从3岁开始涂鸦到92岁与世长辞,他的书法由唐始,上追魏,转而再入唐、进宋,直至元代、明代和清代,通研历代名家碑帖。60岁专攻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为宾,75岁出名,87岁登上圣坛。1989年12月6日因病在南京辞世,终年92岁 ;其后建立了林散之艺术馆。

一张图看懂林散之的作品,通过这4幅作品看懂林散之(1)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其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一张图看懂林散之的作品,通过这4幅作品看懂林散之(2)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01

一鸣惊人

20世纪70年代初, 视书法为全民艺术的日本开始流传一种言论:中国已经没有书法,书法的传统已由中国移到了日本。1973年1月,《人民中国》杂志(日文版)专门出版“中国现代书法特辑”,向日本介绍中国书法家的作品。书体有草书、行书、隶书、楷书、篆书,林散之的草书条幅独占首页,此后是沈尹默、费新我、于立群、启功等,总共22幅。日本书法界见到林散之草书,崇拜至极,甘愿俯首称臣。随后,再也没有提过中国书法转移到日本的言论。

林散之从3岁开始涂鸦到92岁与世长辞,他的书法由唐始,上追魏,转而再入唐、进宋,直至元代、明代和清代,通研历代名家碑帖。60岁专攻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为宾,75岁出名,87岁登上圣坛。1989年12月6日因病在南京辞世,终年92岁 ;其后建立了林散之艺术馆。

02

草书贡献

林散之创造了“瘦劲飘逸”的“林体”草书。其特点是: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林散之的草书,反映了近三百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林散之的草书,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03

重要评价

1、早在1962年,高二适初次见到林散之的书法,曾拍案惊呼:“这才叫字”。

2、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3、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郭沫若来南京,有请赐墨宝,郭沫若答曰:“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

4、以青山杉雨为团长的全日本书道访华团来到南京,这位直率而又狂傲的日本当代书坛泰斗、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本来对中国现代书法不以为然,当他见到林散之的作品以后,当场便行鞠躬之礼,并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一时传为佳话,林散之名声大震,“当代草圣”之美誉也由此传开。

5、中国美术评论家马鸿增评论:“草书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大书法家当推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唐代怀素、明代王铎、当代林散之。” 人称“三百年出了一个林散之”,“明代王铎之后第一人”。进入二十一世纪初叶,世人公认的是:“草圣林散之!”

04

峨眉之巅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金顶》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王罡)

赏析提要:林散之先生对这幅作品十分满意。真、草、隶、篆皆有,枯、湿、浓、淡并存,气势磅礴似米南宫,骨力雄强如李北海,再加上落款,错落有序,浑然一体,显得更加完美。逸品之作《金顶》先后 5次出版,是林散之艺术馆的镇馆之宝。

一张图看懂林散之的作品,通过这4幅作品看懂林散之(3)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金顶》 59×228cm

横幅《金顶》,1989年创作,尺寸为 59×228cm,约 12平方尺,落款是林散之,印有“林散之印”(白文)、“大年”(朱文)。 正文内容是:金顶。

林散之先生喜欢大山大水,尤其喜欢四川的峨眉山。金顶是峨眉山的最高峰,海拔为 3077米。顶上是个小平原,从前有一座铜殿,在太阳的照射下,光彩夺目,故而得名金顶。登上金顶,顿觉万象排空,气势磅礴,惊叹天地之奇妙。 而且还可以欣赏到峨眉山的四大奇景:日出、云海、佛光、圣灯。早在 1936年秋,林散之先生18000里壮行时在金顶住过,作诗多首,其中两首诗写的就是金顶。

万千幻霞彩,百怪揽神奇。

雷雨脚下起,星月头上窥。

俯拾云外峰,拳拳念皇羲。

忆登太白时,未能尽其姿。

1989年,金顶重修之后,峨眉山管理处专门派人到南京,请林散之先生题写“金顶”二字。林散之先生对金顶有着特殊的感情,虽然当时身体十分虚弱,办了“家庭病房”,医生每天定时给他打针吃药,并要求他不写字少作诗。但是,林散之先生还是高兴地写了。

一张图看懂林散之的作品,通过这4幅作品看懂林散之(4)

一张图看懂林散之的作品,通过这4幅作品看懂林散之(5)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金顶》(局部特写)

这幅作品的内容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是内涵十分丰富。从字形上看,真、草、隶、篆皆有;从墨色上看,枯、湿、浓、淡并存。我们先看“顶”,首先确定“顶”不是草书,因为“顶”没有用特定的符号来代替字的偏旁和字。“顶”的偏旁“丁”是真书的写法。“页”字上的一横,“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是典型的隶书风格,还有“页”中的一撇,也有明显的隶意。“页”中的最后一画又是真书的笔法。我们再看“金”,这个字从总体上看,是草书,特别是“金”的下半部分笔画相连,有减画,是典型的草书。而“金”的中部,笔画均匀,符合篆书的基本特征,因而是篆书。“金”的最后一画,有隶书的笔意。真、草、隶、篆四种字体融汇在两个字上,经过组合,十分自然、非常协调。

此外,这幅作品墨色淋漓,枯、湿、浓、淡十分清楚。如“金”字中的一竖,是浓墨,乌黑发亮,庄重大气。在这一竖旁边的两点,远看也是浓墨,其实是淡墨。如果注意看,浓墨和淡墨比较明显,“金”字上半部分是淡墨、湿墨并生。“顶”字的右边,也就是“页”的中间两横显得特别黑,因为墨中没有水,是枯墨。林散之先生对这幅作品非常满意。气势通贯,浑然一体,整体美感强,气势磅礴似米南宫,骨力雄强如李北海,再加上旁边的落款,显得十分完美。

05

百年绝唱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生天成佛》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王罡)

赏析提要:作品 6次著录,淡墨禅意,以圆为主,极具立体感、金属感、现代感,是林散之先生的绝笔之作,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代表作。

一张图看懂林散之的作品,通过这4幅作品看懂林散之(6)

林散之《生天成佛》1989年10月

图片来源:《林散之书画集》(文物出版社)

《生天成佛》,条幅,尺寸为75×20㎝,约2、5平方尺,落款散耳,钤印是“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林散之先生写下“生天成佛”后,再也没有拿过毛笔,1989年 12月 6日离开了人间。《生天成佛》成了他的绝笔,由于这幅作品内容特殊、时间特殊、用墨特殊等多种因素,不少文章都提及这幅绝笔之作,有人还用这幅作品的内容“生天成佛”做研究林散之文章的题目,从而使《生天成佛》成为林散之先生晚年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这幅作品线条老辣,墨色淋漓,布白精道,自然天成。具体特点有三:

一是淡墨禅意。“八九年十月”为淡墨所书。“年”字的两横,还有“八”字,墨色更淡。有“淡墨宰相”之称的董其昌认为,用淡墨书写,显得空灵,极有禅意。林散之先生这里的淡墨,已将书理、禅意和书法内容“生天成佛”融为一体。

二是以圆为主。“生天成佛”的线条都是圆的,每个字最后一个笔画的收尾,圆得十分明显,还有“成”字的一点也是圆的,墨色丰润,浓淡分明。这种墨像在林散之先生草书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

三是极具立体感、金属感、现代感。请看这幅作品的局部,如果再用一个放大镜,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作品的线条立体感很强,洇渗在每一根线条旁边的淡墨,就像排笔写完字以后,为了增加立体感,而在笔画的同一方向加上一条淡淡的细线,仿佛是字的影子,立体感特别明显。尤其是“成”的弯钩,“佛”字的最后一竖,好像沐浴在阳光下,颜色过渡十分自然,金属感极其强烈,现代气息浓厚。

据了解,这种内容的作品,林散之先生一生就写过两幅,而且都是2.5平方尺的条幅。

06

巅峰杰作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

《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王罡)

赏析提要:在历次公私所见的林散之草书作品中,草书《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墨色最具变化,乃是林散之草书墨法之经典,堪称“神品”。墨透水洇,气象万千;奔放雄劲,结体奇险。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无可名状,令人叫绝!作品先后发表13次。

一张图看懂林散之的作品,通过这4幅作品看懂林散之(7)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

1974年作 138×35㎝ 桑作楷收藏

狂草《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1974年创作,立轴,尺寸为 138×35㎝,约 4平方尺。落款聋叟,名章是“林散之印”(白文),引首章是“七十年代”(朱文)。双款,水墨纸本,印有暗花的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品相上等,左下印章外有水迹。作品内容是: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这幅作品是林散之先生专门为他的学生桑作楷创作的。桑作楷,著名书法家、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72年8月拜林散之先生为师,是在林散之身边时间最长、也是林散之先生最喜欢的学生之一。

开头“志在”两个字是涨墨。笔蘸浓墨,连字书写,水墨淋漓,浓淡分明。写到第三个字“新”时,长锋羊毫笔尖的墨已沁入纸内,而腹部、根部的淡墨才刚刚注入笔尖。林散之先生掭笔时羊毫处于斜切之状,两侧有浓淡之分,这时写出来的“新”字呈现出阴阳浓淡的多维空间效果。“奇无定”3个字,从头到尾,墨色越写越淡。“则古瘦漓骊”5个字,前两个字墨色较浓,“瘦”字出现了从浓到淡的现象。“漓”字特别精彩,浓淡并生,左淡右浓,这是林散之先生笔锋翻转的结果。当翻到蘸墨的一侧时,笔画即浓,翻到另一侧时笔画变淡。后一个字“骊”为淡墨所书,这就是淡墨枯笔,在绘画上通常叫“渴笔”。

接着,林散之先生写出浓墨“半”字。经过前几个字的书写,墨水已经用尽,一般书法家写到这里往往会重新蘸墨,而林老又皴擦出两个字:“无墨”。这两个字的枯与“骊”渴笔的枯不一样,“无墨”是浓墨之枯,“骊”是淡墨之枯。“无墨”两个字用墨极少,几乎是无墨,这与书中“无墨”的本意恰好相互应衬。林散之学生陈琦在《浅论林散之先生的草书艺术》一文中说:“尤其是第二行的'无墨’两个字是枯笔连写,令人拍案叫绝,从条线造形上看如拆钗股,而在枯笔中又散带着零星的淡墨,可谓天成二字。如此两字,林老与古人抗衡足矣!”作品中的第三行“却书书”3个字,墨极浓极稠,又未破水,故浓而干,与右边的“无墨”两个字相比,同样是枯笔却又有一些不同,一焦一润,形成强烈对比。这一墨像请看这幅作品的特写将更加清晰。“却书书”这 3个字是整个作品最黑的地方。最后两个字“不得”,是林散之先生在墨稠滞笔的情况下又蘸水写成的,显得颇为润泽 鲜活自然。

在历次所见的林散之草书作品中,草书《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墨色变化最大,是林散之草书墨法之经典,堪称“神品”,巅峰杰作!

- end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资料来源网络,为传播而发

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总监丨冯错

编辑丨凌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