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是利用了什么原理?风筝的原理
风筝是利用了什么原理?风筝的原理公元前200年,韩信欲与陈豨合谋反汉。想挖地道至未央宫,为了测量未央宫的距离,韩信找人做了一只风筝。他们将风筝顺风放飞,一边放线一边计量线长,当风筝飞到未央宫上空时,就可测量其间的距离。在明代,人们还把炸药装在风筝上,让风筝飞到敌军中爆炸,堪称最早的“轰炸机”。公元前202年,刘邦集中韩信、彭越、英布等40万大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这时项羽兵力不过10万,粮草也快吃完了。韩信为瓦解项羽的军心,用牛皮制作了一只风筝,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又命围攻汉军,高唱楚歌,其声悲怨,动摇了楚军的军心,留下了“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据记载,最早的风筝是墨子或者鲁班发明的。在《墨子》一书中,墨子提到公输子(鲁班)发明了一种竹鹊,可以飞三天三夜。然而到了韩非子那里,风筝的发明权又转移到了墨子手中。《韩非子》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无论风筝的发明权属于谁,我们唯一知道的是,
“ 风是如何吹起风筝的 ”
当人们手持风筝迎着风小跑时,风吹在风筝的身上,就会产生压力,将风筝斜着托起,加上风筝的重量很轻,以及手持的风筝线不断放长风筝的上升路线,就这样,在风的作用下,风筝被一路托上天空。
当风筝飞在空中时,风筝下方吹来的风被风筝的身体阻挡,因而流速降低,对应的气压则大;而风筝上方的风流通顺畅,风速变高,对应的气压便小,这种气压差产生了“扬力”。这就是风筝能够长时间停留在空中的原因。放风筝的过程主要依靠风力、手持线的牵引力以及扬力这三种力量。
“ 风筝的历史与故事 ”
据记载,最早的风筝是墨子或者鲁班发明的。在《墨子》一书中,墨子提到公输子(鲁班)发明了一种竹鹊,可以飞三天三夜。然而到了韩非子那里,风筝的发明权又转移到了墨子手中。《韩非子》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无论风筝的发明权属于谁,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已经有了风筝了。
最早的风筝常常有军事功能。
公元前202年,刘邦集中韩信、彭越、英布等40万大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这时项羽兵力不过10万,粮草也快吃完了。韩信为瓦解项羽的军心,用牛皮制作了一只风筝,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又命围攻汉军,高唱楚歌,其声悲怨,动摇了楚军的军心,留下了“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
公元前200年,韩信欲与陈豨合谋反汉。想挖地道至未央宫,为了测量未央宫的距离,韩信找人做了一只风筝。他们将风筝顺风放飞,一边放线一边计量线长,当风筝飞到未央宫上空时,就可测量其间的距离。
在明代,人们还把炸药装在风筝上,让风筝飞到敌军中爆炸,堪称最早的“轰炸机”。
神火飞鸦
不过,风筝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它的民间娱乐功能。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风筝的制作成本大大下降,从而成为普通老百姓也玩得起的玩具。人们极喜爱这种能够高飞还能强身健体的漂亮玩具,每逢春天都会选择晴天外出踏青,将五颜六色的风筝放飞,带走旧一年的烦恼,祈祷新一年的吉祥与安康。
注:“ 风筝的历史与故事 ”内容出自《科学博物馆·风筝》《科学博物馆》是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大型原创博物启蒙连续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