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韩国人:蒲松龄与崂山
蒲松龄韩国人:蒲松龄与崂山方爱澄波净秋练,乍睹孤城景天半。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初游崂山看到海市蜃楼据史料记载,蒲松龄曾两次来崂山旅居,第一次登上崂山是在1672年的夏天与唐梦赉、张钹、高珩等人。到崂山后,先在王哥庄的修真庵留宿,后游历了崂山上清宫、太清宫和八仙墩等,饱览了崂山的众多美景。后因遇大雨停宿在青石涧,当他们雨停后返岭时,有幸目睹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孤城、精庐、车马、山丘、围猎等景象的瞬间变幻,使蒲松龄感到了人间富贵转头成空的虚幻,他因之感怀并写了《劳山观海市歌》: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
崂山,自古就是许多诗词的灵感来源地。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曾邂逅过崂山,留下诗词来表达他们对崂山浓浓的情感。
蒲松龄,济南府淄川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著有《聊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聊斋杂著》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蒲松龄自幼聪颖,但科举考试却屡战屡败,71岁时开始援例为岁贡生。蒲松龄无法与那些生活安逸的文人相比,迫于生计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坐馆授教,极少有时间出游。
据史料记载,蒲松龄除出游宝应外,一生中仅游览过崂山和泰山。但可以看出,泰山给他的印象远不及崂山留给他的印象深刻,这大概就是由于崂山自古就被赋予以神秘色彩而蒲松龄恰好又具备一种追踪神秘事物的热情。
初游崂山看到海市蜃楼
据史料记载,蒲松龄曾两次来崂山旅居,第一次登上崂山是在1672年的夏天与唐梦赉、张钹、高珩等人。到崂山后,先在王哥庄的修真庵留宿,后游历了崂山上清宫、太清宫和八仙墩等,饱览了崂山的众多美景。后因遇大雨停宿在青石涧,当他们雨停后返岭时,有幸目睹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孤城、精庐、车马、山丘、围猎等景象的瞬间变幻,使蒲松龄感到了人间富贵转头成空的虚幻,他因之感怀并写了《劳山观海市歌》:
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
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
方爱澄波净秋练,乍睹孤城景天半。
埤堄横互最分明,飘瓦鱼鳞参差见。
万家树色隐精庐,丛枝黑点巢老乌。
高门洞辟斜阳照,晴光历历非模糊。
襁属一道往来者,出或乘车入或马。
扉阖忽留一线天,千人骚动谯楼下。
转眼城郭化山丘,猎马百骑皆兜鍪。
小坠腾骧逐两鹿,如闻鸣镝声飂飕。
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
人生眼底尽空花,见少怪多勿须尔。
君不见,当年七贵赫如云,炙手热焰何腾熏!
此次游览崂山还著有《题白云洞》、《西江月·崂山太清宫》等诗词。
《题白云洞》
——蒲松龄
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一去白云留。
愿叩柴扉访逸老,不登朱门拜公侯。
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点消九天愁。
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
《西江月·崂山太清宫》
——蒲松龄
独坐松林深处,遥望夕阳归舟。
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
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
逍遥竹毫拿在手,描写幻变苍狗。
寄居太清宫
经过这次难忘的出游经历,崂山给蒲松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后便再次来到崂山,这一次他住在了太清宫,在这里边搜集素材边进行文学创作。传说当年蒲松龄借住的地方就是太清宫内的关岳祠。
在太清宫寄居时,创作了短篇小说《香玉》、《劳山道士》,据说《香玉》即以崂山上清宫白牡丹的传说和太清宫的耐冬为题材。《聊斋志异》中《成仙》《海公子》等故事也都涉及崂山。
据考证,蒲松龄还曾与当时太清宫、百福庵等庙的道士一同研究琴法和音律,并将俚曲和鲁南玄子戏中的一些曲牌传给太清宫道士,还与道士蒋清山创编琴曲《云石风松》,对清代崂山道乐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崂山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蒲松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