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各个建筑的名字(上海外滩唯一一幢)
上海外滩各个建筑的名字(上海外滩唯一一幢)幸而这幢建筑最终还是顺利落成并矗立在黄浦江畔,作为民族银行业拼搏自立的“里程碑”见证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发展史。1937年大楼结构大致完工时,却逢抗战爆发,导致工程延搁。1941年大楼被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直至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才正式迁入办公。外滩23号原为仁记洋行的产业,1907年2月建成了德国总会大楼。1921年,中国银行以63万银元的拍卖最高价,购入外滩23号。1928年,中行总行管理处迁入上海,因业务发展及人员增加,1934年,中行总行董事会决定拆除德国总会,另建新楼,即为现今大家所看到的大楼。现在我们看中国银行大楼,常会为它鲜明的本土特色、独树一帜的风格感到赞叹,但在当时这幢大楼的设计建造过程却颇为曲折。除了在沙逊大厦篇里提到的,中行董事会拟建当时上海及全国的“第一高楼”,但受多重因素影响未能完成这段众人较为熟悉的“层高之争”,中行入驻这座大楼的过程也较为曲折。
“万国建筑群”
在上海外滩,矗立着一片租界时期的房子,这片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建筑,被称为“万国建筑群”。如今已是上海的标志建筑群,堪称“网红打卡景点”之一。今天来了解一下外滩23号——民族银行业拼搏自立的“里程碑”。
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紧邻外滩20号沙逊大厦北侧的,是位于外滩23号的中国银行大楼,这座大楼是外滩建筑群中唯一一幢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且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高层建筑,也是上海城市地标性建筑之一。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楼诞生:
外滩23号原为仁记洋行的产业,1907年2月建成了德国总会大楼。1921年,中国银行以63万银元的拍卖最高价,购入外滩23号。1928年,中行总行管理处迁入上海,因业务发展及人员增加,1934年,中行总行董事会决定拆除德国总会,另建新楼,即为现今大家所看到的大楼。
现在我们看中国银行大楼,常会为它鲜明的本土特色、独树一帜的风格感到赞叹,但在当时这幢大楼的设计建造过程却颇为曲折。
除了在沙逊大厦篇里提到的,中行董事会拟建当时上海及全国的“第一高楼”,但受多重因素影响未能完成这段众人较为熟悉的“层高之争”,中行入驻这座大楼的过程也较为曲折。
1937年大楼结构大致完工时,却逢抗战爆发,导致工程延搁。1941年大楼被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直至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才正式迁入办公。
幸而这幢建筑最终还是顺利落成并矗立在黄浦江畔,作为民族银行业拼搏自立的“里程碑”见证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发展史。
发展历程:
自中国银行入驻大楼后,其多项在申城“拍板”起步、创下“第一”的开创性外汇外资业务,都是在这幢大楼里进行的。
解放后大楼曾由上海市房管局管理,当时由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等14家单位共同使用。199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中国银行大楼置换给中国银行。2004年,中国银行对该大楼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
建筑风格:
作为外滩唯一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现代高层建筑,大楼的顶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蓝色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大门上方饰有孔子周游列国浮雕,可惜未能得以保留至今。大楼立面装饰有变形的钱币型镂空窗框、塔楼上带有“中”字型镂空石雕图案的窗户、铸铁隔栅饰有中国古代“节节高”民族花饰,极具中国民族风格。
2004年进行的修缮涉及建筑外立面保护,采用多种手法进行修复,保护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对已损坏的、已遗失有特色的细部,尽可能恢复其原貌,比如钢窗、青铜制品等的修缮,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所以,有时间的话,就去参观下这幢在“万国”中代表着中国的建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