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乡村振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乡村振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王坛镇怀抱林地169766亩,水田16618亩,旱地6737亩。更拥有小舜江、南北溪、双江溪、王化溪等丰富水资源。在如此广袤的生态资源下,镇政府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从满是泥泞的道路中走出了一条具有王坛特色的发展新路。无论是“虞舜文化节”“梅花节”等传统节会的持续开展,还是对新联村、上王村、丹家村等新兴网红旅游景点的政策支持以及工作帮助,王坛镇政府都迈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因水而立:在泥泞中让“两山”理论因地制宜在水库移民20年后的今天,为进一步保护小舜江水库以及汤浦水库生态环境,王坛镇再次响应号召搬迁了镇内多家企业。而在此过程中,当地的企业主展现出的大局观令人感动。其中,浙江捷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秋根已经准备将公司上市,但是为了配合政府工作,毅然推迟了上市计划,将企业搬离王坛,类似的故事在企业搬迁过程中屡见不鲜。企业搬迁了,水库的生态也保护好了,但这却导致当
来源:柯桥日报
“风舞林梢秀纤腰,满坡茶绿写逍遥。”沿着212省道以及平王线一路南下,经过了平水、稽东两地,就进入了柯桥区最南边小镇——王坛镇。一直以来,王坛镇给人的印象就是好山好水好风光,“香雪梅海”、舜王庙、云端丹家等更是闻名遐迩。近年来,王坛镇立足生态文明保护,与乡村振兴之间相辅相成,产生了奇特的王坛式化学反应,“两山”理论在王坛展现了不一样的王坛风景。
因水而变:20年前他们移民,20年后他们搬企
王坛拥有供虞绍平原三百万人口饮用水源头的小舜江,对于水源地的保护及其严格。早在1998年,为了顺利建设小舜江水库,王坛镇政府将登岸、石坛、徐后、塘里、两溪(于坎、砩头、双江溪)、罗镇等6村居民移出库区原居地,去他乡安家落户。虽然要远离家乡,但是为了水源地保护,村民们毅然配合政府安排。
在水库移民20年后的今天,为进一步保护小舜江水库以及汤浦水库生态环境,王坛镇再次响应号召搬迁了镇内多家企业。而在此过程中,当地的企业主展现出的大局观令人感动。其中,浙江捷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秋根已经准备将公司上市,但是为了配合政府工作,毅然推迟了上市计划,将企业搬离王坛,类似的故事在企业搬迁过程中屡见不鲜。企业搬迁了,水库的生态也保护好了,但这却导致当地财政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尴尬位置。
既然不能发展企业工厂,王坛镇这么多好山好水好风光,何不走走生态开发之路?可是,王坛镇全镇地域面积137平方公里,其中的56.23%却被划为了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占全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36.5%。一旦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就意味着王坛镇政府永远不能对这些区域进行开发。
与此同时,王坛镇还有4.1万亩的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这些林地除非遇到省级重点项目,不然同样无法进行开发。一产控制、二产禁止、三产限制,为了柯桥区的快速发展,这些困难王坛镇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因水而立:在泥泞中让“两山”理论因地制宜
王坛镇怀抱林地169766亩,水田16618亩,旱地6737亩。更拥有小舜江、南北溪、双江溪、王化溪等丰富水资源。在如此广袤的生态资源下,镇政府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从满是泥泞的道路中走出了一条具有王坛特色的发展新路。无论是“虞舜文化节”“梅花节”等传统节会的持续开展,还是对新联村、上王村、丹家村等新兴网红旅游景点的政策支持以及工作帮助,王坛镇政府都迈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在发展绿色经济上,王坛镇同样围绕生态保护做足了文章。王坛镇大越山农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这个主张无农药、无肥料的有机茶厂早已成为王坛镇茶叶的龙头企业。不仅如此,王坛镇还有两家铁皮石斛基地,分别位于长岭村与王坛村。据了解,铁皮石斛对于生长环境要求十分严格,它们的落地也证明了当地生态保护的成绩。赵海港是南岸村生态米基地的负责人,一直与土地打交道的他发现,原来的土地种植的稻谷重金属含量超标,种出来的米质量并不是很好。正在为此烦恼的赵海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得知,王坛镇南岸村有土地在进行流转,对当地土壤、水源、空气等生态资源熟知的他,马上就和王坛镇政府进行了签约,并在南岸村建起了生态米种植基地。
因水而生:立足三定位,打下厚基础
在采访王坛镇党委书记张志华期间,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产业培育。张志华告诉记者:“王坛镇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我们是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是美丽柯桥的先行者,也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张志华表示,王坛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王坛自己的道路。而产业培育,就是王坛将来发展最重要的地基。
身处全区最高海拔的丹家村,拥有诸多的古道、森林、风景资源,为了让丹家村的旅游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开发,镇政府还帮助丹家村一起对民宿——南山小院的落户进行了相关协调工作。南山小院,由原丹家小学改建而成,是绍兴东春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精品民宿项目,总投资800万元,项目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丹家村村委主任孙位军告诉记者:“之前的古道建设,镇里也给我们配套资金,而且还主动帮我们宣传。一旦工作上出现什么问题,镇政府也能迅速帮我们解决。”
而就在近日,柯华教育培训机构和该镇上王村签订了相关协议,将机构的研学游基地落户当地。至今为止,柯华教育已经在基地中投入了近80万元资金,下阶段,柯华教育还将以基地为核心辐射王坛周边地区,投入更多资金,发展王坛旅游资源,助力王坛乡村振兴。除了上王村,王城村原王城小学同样变成了研学游基地,并正式开始运作。这些都是王坛镇产业培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招商引资,再结合王坛的区域定位、生态优势、文化底蕴,让项目成功在王坛落地。同时还要让老百姓都参与,村集体经济能增收,工商资本有回报,让适合的产业成为王坛镇产业的基础。通过点连成线,用线连成面,培育王坛自己的产业,真正实现生态文明保护和乡村振兴同行。”张志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