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应该怎么学?心理咨询有用吗
心理咨询应该怎么学?心理咨询有用吗小A先后在学校的心理室和医院的精神科做了相关心理测评,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并在医生建议下服用了药物,情绪有所缓解,但睡眠障碍并没有解决。小A,研二,情绪低落,伴有长期睡眠障碍而见过最多的人,是那些徘徊在咨询门口,心里想着:我这点事需要咨询吗?想走进来,又犹豫不决的人。这或许,也代表了不少人对心理咨询的疑问。
文 欣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创作不易,转载事先联系,否则视为侵权
导言2020年,是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第11个年头。
在我的从业经历中,被问得最多的就是:心理咨询能解决我的问题吗?
而见过最多的人,是那些徘徊在咨询门口,心里想着:我这点事需要咨询吗?
想走进来,又犹豫不决的人。
这或许,也代表了不少人对心理咨询的疑问。
小A,研二,情绪低落,伴有长期睡眠障碍
小A先后在学校的心理室和医院的精神科做了相关心理测评,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并在医生建议下服用了药物,情绪有所缓解,但睡眠障碍并没有解决。
在朋友推荐下,他求助于心理咨询,咨询师发现,小A的症状,从中学时就开始了,可他却记不得当时发生了什么。
于是,在完全放松的环境里,他们完成了一次沙盘治疗。治疗过程中,一些痛苦事件浮出水面,比如小时候被虐待的事情,以及中学时痛苦的失恋经历。
这些事,他从未对任何人提及,可在说出后的那天晚上,他睡了10年来最安稳的一觉。
小A说,之前一直不好意思开口,觉得有些事太丢人,也不知道咨询师会怎么看。现在想想,如果早点敞开心扉,自己就不会痛苦这么久。
小B,结婚5年,和婆家人打了5年,打到要离婚
小B说,丈夫性格软弱,总是被婆家人欺负,家里出钱出力的事儿老找他,可一到分钱分房的好事就没了信。
于是,每次都是她来出面,为自己的小家争取权益,可没想到的是,到了最后,丈夫非但不领情,还要离婚。
小B很委屈,在她看来,自己做的所有事都在维护丈夫,身边的朋友也都支持她这么做,没想到争到最后,老公争没了。
咨询中,小B明白了,她把劲儿用错了地方:对于一个柔弱的男人,女人越强,男人就越弱。她需要做的,不是替代丈夫做决定,跟婆家人抗争;而是鼓励他成长,有能力自己做决定。
她说,早点咨询就好了,原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聊聊天,觉得跟朋友聊也是一样的。
小A和小B的共同问题,是他们对心理咨询不太了解,错过了求助的最佳时机。
01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
在我与周围人的接触中,时常会征求大家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发现有些观念上的偏差,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不少人,比如下面几个:
误解1:做心理咨询的都是"病人"
病人这个词,在心理学上是有贬低意义的,所以我们不这样称呼来访者,甚至很少用"问题"这个词,而是用"困惑"或者"困扰"。
事实上,求助心理咨询的人,大多是对生活或自我有更高追求,有一定的自我觉察能力,并寻求主动改变的人。
与陷入困境而不自知者相比,他们更加勇敢、积极。
误解2:心理咨询是出主意
有些来访者在陷入职业或情感困惑时,希望咨询师给出意见,是选择A还是B?
如果咨询师这样做了,那他就成了你身边一位普通朋友,而不是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的工作,是要和你一起去发现,阻碍你做出决定的点在哪里,并把它们化解掉。
当你清晰地看到,想要的是什么,能承担的是什么,就学会了自己帮助自己。
误解3:学习心理学能自己解决问题
客观地说,相关书籍和知识,会帮助自己发现一部分问题,但对于系统性地解决,效果甚微。
原因是:
- 缺少庞大的知识体系,自我分析不够全面
- 做到对自己完全接纳是很难的,独自面对不堪的过去也需要勇气
- 我们都需要第三只眼,以冷静客观的角度,来观察剖析
误解4,心理咨询师什么都能治
这里需要做个科普:我们常说的心理医生,只是大众叫法,在专业领域是没有这个职业的,而是分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
心理咨询师,执有的是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解决的是一般性心理问题。
比如:情绪波动、人际关系冲突、情感问题、亲子关系、职业选择困难等社会性问题,一般7-12次为一个疗程。
心理治疗师,执有的是精神科医师证,解决的是精神病性心理问题。
比如:神经症、人格障碍、抑郁症、以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这类咨询大多需要配合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一般12次起,可持续数年。
02心理咨询有效吗?
这应该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给个肯定的答案:只要是正规的心理咨询,经过一定的咨询周期,都是有效果的。
心理咨询的起效,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咨询设置本身的疗效
咨询设置,包括隐私保密、固定时间咨询、按规定支付费用,不发展咨询外关系,等等。这些设置,是为了保证咨询在安全、熟悉、平等的关系中进行。
关于收费标准,大致是这样:初级咨询师200-400元/小时,资深咨询师400-800元/小时;心理专家800-1200元/小时。
免费咨询疗效甚微,因为这是在重复早年与父母的关系:施恩与报恩。
在这种关系中,来访者会因为"亏欠",而变得不敢表现真实自我,或者以"故意好转"来报答咨询师。
2,宣泄和安慰剂效应
几乎所有心理流派,都或多或少用到情绪宣泄法,目的是让内心平静下来,让思维慢慢恢复。
但单纯的宣泄,并不能起到持久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找到情绪来源。
比如惊恐发作者,伴有强烈的濒死感,一进医院,症状立即消失,这就是安慰剂效应;可离开医院不久后,症状又再次出现。
如果我们更深入地探究原因,会发现:是潜意识里对某些事件的灾难化想象,导致了极度恐惧的心理。
3,良好咨询关系的疗效
良好的咨访关系,对效果至关重要,它是用新的建设性关系,替代旧的有问题的关系。
比如你有个极度忽视的父亲,或极度苛求的母亲,让你在成长中产生各种不舒服,可你又改变不了他们。
咨询过程中,你体会到了关注、理解、接纳、认同,这是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当这种感受内化到潜意识,便替代了原有的关系模式,视角会放宽,不良感受会相应减少。
与此同时,你还学会了一种能力:像咨询师那样思考、看待和处理问题。
4,对现象因果解释的疗效
心理学认为,现象背后总有因果,而解释,可以将现在的行为与过去的源头联结起来。
一位咨客,说咨询师一皱眉头他就紧张,觉得自己说错了什么。
- 问他:在生活中有类似的感觉吗?
- 他说:对我老板,好像也是这样的
- 又问:之前还有过这种感觉吗?
他想起的,是妈妈的脸:小时候不想写作业,妈妈皱着眉头,一脸怒气地看着他,搞得他紧张又内疚。
小时候和妈妈的关系,被潜意识"移花接木"地转移到与他人的关系里,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投射",这个解释,让他如释重负。
03如何选择适合的心理咨询师?
以我的个人经验,匹配的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多少有点共性,比如我2年以上的咨客,都是自我要求比较高,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这也是我个性中的一面。
此外,曾奇峰老师曾谈到一个观点:心理咨询师应该是"人格基本健康"的人,这个观点,我比较认同。
什么叫基本健康?就是得过点"小病",但没"大毛病"。
生活经历过于简单快乐的人,要成为好的咨询师会有点难,因为没有经历过"创伤和冲突",很难去共情别人的痛苦。
以上说的都是感性层面,下面提供几个理性的考量角度,供大家判断。
1,是否具有从业资格证
心理咨询师和律师、医生一样,都是需要资格证的。
心理咨询师证书,从低到高分为3个等级:三级证以上就可以执业上岗;二级证持有者全国约有110万;一级证没有公开招考,获证者全国不到100人。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师资格考试前两年已被取消,目前想入行的人,需要等国家政策出台;可以先学习各培训机构提供的相关课程,但其证书尚不被国家认可。
2,从属于哪个咨询流派
有过咨询经验的人可能有感觉,咨询师的风格各不相同,有的会和你讨论原生家庭、有的会给你留作业、有的会纠正你的不良认知、还有的会全方位地接纳你。
这是因为:咨询师有不同的流派。
目前世界公认的四大流派是:精神分析、认知治疗、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
选择哪个流派的咨询师,要看自身匹配性:爱思考的人适合"认知";喜欢短平快的适合"行为";喜欢追根溯源,对过去及未知感兴趣的适合"精神分析",当然,有时也没那么绝对。
我个人的咨询取向是精神分析流派,也就是在潜意识层面做功课,同时综合认知行为、NLP简快、绘画、沙盘等一些方法。
3,咨询师擅长哪个领域
每个咨询师,都有不同的专长,这与去医院看病,选择医生是一样的。
心理咨询的领域主要有:亲子育儿、婚姻情感、个人成长、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等。
我个人擅长的是两类:婚姻情感、个人成长。
结束语刚入行时,导师和我说,心理咨询师就是"熟悉的陌生人":现实生活中,我们离得很远;可心理层面,我们又离得很近。
多年来,这份既有温度又有挑战性的工作,让我受益良多,也常常心生感动。
现在的我,会这样形容自己的事业:与本无交集的一颗颗心发生碰撞,用心灵力量去创造生命的激情。
愿每个人都能更加了解自己,让生命变得通透,过上开心幸福的人生。
咨询项目
- 1对1心理咨询
适用者:在婚恋情感、职场人际、以及个人成长中遇到心理困惑,希望修复关系、缓解情绪、找到清晰方向的人。
- 1对1课程辅导
适用者:购买过我的专栏课,并在实际运用中遇到问题,希望找到卡点,更好地运用潜意识力量,实现美好愿望的人。
咨询方式:电话、文字、语音等远程咨询
咨询时间:每次1小时,心理咨询建议每周1次
以上为收费咨询,预约请私信。
【我是欣然,为大家分享心理知识,如果某些话题引起您的思考与共鸣,请打赏留言,感谢您的认可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