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届全运会吉祥物发布:纵览历届全运会会徽和吉祥物
14届全运会吉祥物发布:纵览历届全运会会徽和吉祥物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会徽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会徽迈向了新的阶段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采用圆形会徽也是首次出现多个吉祥物
8月2日晚
备受关注的第十四届全运会
会徽、吉祥物正式对外公布
标志着第十四届全运会的筹备工作
迈向了新的阶段
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采用圆形会徽
也是首次出现多个吉祥物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会徽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会徽
取象传统礼天玉璧
会徽设计方案主要由
中心部分 环形部分 主体色彩三方面构成
虚实相间 动静结合
中心部分为宝塔山 延河水和五孔窑洞
环形部分将玉璧纹饰幻化成
田径 球类 游泳三个运动项目人形
会徽以黄 绿 蓝 紫 红为主色调
其中黄色象征黄土高天
红色象征革命圣地
绿色象征生态文明
蓝色象征现代科技
紫色象征文化魅力
最受大家欢迎的自然就是吉祥物了
这次咱陕西也是诚意满满
奉献出了秦岭四宝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
十四运会会徽、吉祥物的设计者
西安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张浩
讲述了会徽、吉祥物诞生过程中的幕后故事
十四运会会徽、吉祥物的设计是由西安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张浩与他的两位学生助手高扬、赵阳共同完成的。张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成为十四运会重要标志的设计者我感到十分光荣,我要特别感谢十四运会筹委会以及西安美术学院领导的信任、关心与指导,在创作过程中领导、专家给予了我们不少意见建议,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据张浩介绍,四个吉祥物的顺序有讲究,按照稀有程度排序: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选择秦岭四宝是因为它们在陕西人民中认知度是最高的,让秦岭四宝代表陕西优美的生态环境。玩偶动作设计是向前跑,奔跑的姿态,主题是追赶超越。设计过程做了三四个月,经过上百次的更改。
谈及会徽的设计理念,张浩介绍说:“圆形是中国人的一个图腾,代表圆满,再一个就是推广蓝田玉,宣传玉文化。纹饰在考虑时我们认为必须要有运动元素,纹饰设定成了三个运动项目:游泳、跑步、排球,代表球类、田径和水上运动三大项。围绕圆心因为泾阳是中国版图的圆心,还代表丝路的起点。中间的延安宝塔代表红色革命圣地,也代表建党一百周年。中间画了三十多稿,为什么宝塔深入人心,因为他不只有宝塔,还有宝塔山、有桥、有延河水,组合起来才是革命的形象。”
历届全运会会徽与吉祥物
会 徽
一运会 北京
第一届全运会会徽由金色的跑道、金色的麦穗和夸张的红1字组成。麦穗代表新中国成立1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而似乎要冲出跑道的1字恰似上升的箭头,象征着当时人们热火朝天建设新中国的激情。
二运会 北京
第二届全运会会徽由金色的跑道、醒目的“2”字和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构成,跑道上方的红旗飘扬象征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三运会 北京
第三届全运会会徽背景从金色的跑道变成了圆形的体育场,寓意当时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安定团结的愿望;圆形的体育场上依然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表示继续高举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四运会 北京
第四届全运会会徽由金色的跑道和燃烧的火炬组成,当时正值“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时期,火炬象征着继往开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寓意。
这一时期,全运会会徽符号表达的意义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政治时代背景。
五运会 上海
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五届全运会会徽首次运用中西文结合的表现手法,第五届的“五”字改用罗马字“V”,又是国际公认的“胜利”代号,象征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条战线均取得伟大胜利。
六运会 广东
会徽由醒目的“6”象征火炬,跑道则形象地表达出“羊”的韵意。火焰变型而成的“6”,意味着第六届全运会;以“羊”字的三横引伸为跑道,表示全运会在广州(羊城)举行。
七运会 北京承办 四川、秦皇岛协办
会徽图案是一把燃烧的火炬,火焰由罗马字母VII(七)字变型而成;手柄成跑道造型,由两个相反的“7”字组成,点明届数。
八运会 上海
第八届全运会会徽图案由代表八运会的“8”和代表上海的汉语拼音字母“S”重新组合,象征着全国人民大团圆。
九运会 广东
第九届全运会会徽造型洒脱地勾勒出一个“9”,既直接传达了九运会的信息,又宛如一位矫健、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运动员正豪迈跨入新世纪。
十运会 江苏
第十届全运会会徽设计以“龙腾虎跃”为主题。图形由数字"10"变化而来,既表示“第10届”、又含“十全十美”之意,同时还是一个“S”的变形。整个图形以高度概括的手法,表现了飞舞的龙和盘踞的虎及燃烧的体育圣火,意在以虎踞龙盘和龙争虎斗的艺术形象,体现十运会举办地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竞技体育生龙活虎的鲜明特点。
十一运会 山东
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以“和谐中华、活力山东”命名,以11个“竞技人形”为主要构成元素。会徽整体图形的创意还融合了中国传统纹样“同心结”的概念,寓意此次全运会将是一次“团结、和谐、圆满”的体育盛会。
十二运会 辽宁
2013年在辽宁举办的第十二届全运会会徽则以“中国力量,继往开来”命名。会徽中央的运动人形与抽象龙鸟形的结合,既聚焦于运动员冲过终点线时昂首迈向胜利的幸福一刻,又定格于全民健身、民众挥舞彩带、激情欢呼的热烈瞬间。
十三运会 天津
2017年天津第十三届全运会会徽以“奔向未来”命名,主体形象由“津” 、“十三”、“张开双臂的人形”和“海河”等元素组合构成“火炬”的造型,体现全运会“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主题。该会徽将时代性、时尚性的设计元素与运动精神、运动符号、文化符号、举办城市特色相融合,恰似万花筒般将中华盛事、体育盛会、民众盛典、文明胜景作出时尚化表达。
这一时期,全运会会徽设计走向成熟,全运会视觉形象的成熟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多领域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
全运会会徽设计更多的是体现了不同举办城市地域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它对地域文化的展示也走向了更深层次的意念表达。这些会徽既体现了对全运会文化的传承,同时又体现了颇具地域文化特征的标识,为全运会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价值认同提供了文化符号识别意义。
吉 祥 物
吉祥物作为人们最为熟识的一个公共符号,在体育、政治、经济、文化多个领域的传播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传递了不同主办城市和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及社会情感,也反映了一种文化对待环境的特殊态度、心理需要和价值趋向,因而演变成为一种最能反映文化形态差异性的文化符号。全运会吉祥物在1987年广州六运会上首次正式出现。从此以后,吉祥物便成为历届全运会都必不可少的形象元素。
阳阳(六运会)
明明(七运会)
圆圆(八运会)
威威(九运会)
麒麟(十运会)
泰山童子(十一运会)
宁宁(十二运会)
津娃(十三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