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的区别,从大衰退到大停滞

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的区别,从大衰退到大停滞正如萨蒂亚吉特·达斯所说的那样,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并将未来再次爆发危机的风险降至最低,需要协调一致的计划,去逐个处理危机背后的病因。需要去削减债务、纠正失衡、逆转金融化,并通过缩减现有福利项目和覆盖未来福利责任的方式来控制福利规模的增长”——这些是并不复杂的解决方案,但在欧美社会,是不折不扣的政治不正确。第二,全球消费、投资、储蓄的严重失衡。第三,过度金融化。第四,社会福利渐渐变得难以支撑。预期寿命增加和人口老龄化,会不可避免最终拖垮欧美国家的退休福利以及公共福利其他方面的保障体系。大衰退,为什么? 全球著名银行家、金融市场资深顾问萨蒂亚吉特·达斯悲观地作出预言指出,近年来的全球金融震荡,并非正常的繁荣与萧条之中的一部分,而是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欧美甚至世界因此告别了超级繁荣时代。萨蒂亚吉特·达斯在其所著的《从大衰退到大停滞:全球经济危机剧变与后果》书中梳理指出了他的上述判断的依据

1957年7月,时任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在公开场合说,“我们很多人从未像现在这样幸福过。”

这番话大抵说早了。因为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头个10年,几十年里除了时间有限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欧美世界民众的生活总体上是不断改善的。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欧美世界的钢铁、煤炭、汽车的产量不断增长,出口收入和投资持续增加,工资和生活水平成比例地增长,一切看起来都是美妙的。

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经济的金融化,以及计算机-互联网革命所释放的增长红利,切实丰厚了欧美民众的资产性收入,使得人们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甚至70年代晚期开始,欧美世界的工资收入就不再随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同步增长了。

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还有日本,都充斥着前所未有的乐观主义情绪和远大的期望。人们根本没有想到,那时的好日子仅仅是好日子长时段的开端而已,自然也不会想到半个多世纪后,会距离上述乐观情绪越来越远。

大衰退,为什么? 全球著名银行家、金融市场资深顾问萨蒂亚吉特·达斯悲观地作出预言指出,近年来的全球金融震荡,并非正常的繁荣与萧条之中的一部分,而是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欧美甚至世界因此告别了超级繁荣时代。

萨蒂亚吉特·达斯在其所著的《从大衰退到大停滞:全球经济危机剧变与后果》书中梳理指出了他的上述判断的依据所在,其实其原因恰恰正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但并没有在危机后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第一,全球经济越来越依赖借款来创造经济活动。在当今世界,最近几十年里,无论是企业机构、资本机构,还是公共机构,都不断举债来获得资金。各国实际上都不断增加了信贷供应,还有各种类型的杠杆金融工具。也就是说,在资金供应本身大量增加的同时,还在增加债务,“当债务扶持起来的经济活动足够偿还贷款时,债务就是有益的”,但问题是,这个前提其实已经很大程度上不再存在。欧美社会中,一些国家、行业已经不断形成债务崩盘的庞氏骗局。

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的区别,从大衰退到大停滞(1)

第二,全球消费、投资、储蓄的严重失衡。第三,过度金融化。第四,社会福利渐渐变得难以支撑。预期寿命增加和人口老龄化,会不可避免最终拖垮欧美国家的退休福利以及公共福利其他方面的保障体系。

正如萨蒂亚吉特·达斯所说的那样,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并将未来再次爆发危机的风险降至最低,需要协调一致的计划,去逐个处理危机背后的病因。需要去削减债务、纠正失衡、逆转金融化,并通过缩减现有福利项目和覆盖未来福利责任的方式来控制福利规模的增长”——这些是并不复杂的解决方案,但在欧美社会,是不折不扣的政治不正确。

什么是政治正确呢?那就是继续以扩大债务来解决先前债务造成的问题。正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的监管者并没有对金融运行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而是引入错综复杂的资产流动性和交易控制措施……又引发了复杂的关联和全新的系统风险。”

持续增长,竟是镜花水月 最近十多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大多陷入了预算赤字超标,不得不继续以超过税收收入的支出来刺激需求,频频重组本已脆弱的金融体系。但这种需求刺激政策并不总是有效的。

尤其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很可能出现投资回报畸低从而导致资本配置不当的状况,且不断拖累资金投入。这种投资也就根本无从实现所谓的财政乘数效应。更重要的是,如前述,上述行动必然加大债务压力。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无论是欧洲国家、美洲国家,还是东亚国家,债务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

量化宽松被设计为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案,确实有益于降低借贷成本,缓解债务危机,但由此又带来需求疲软和产能过剩,除了增加金融资产价值,但对于提振实体经济可谓毫无帮助。

量化宽松带来的另外一个无法避免的后果那就是刺激房地产价格上升,并吸引资金加速从实体经济中流出。

从历史经验来看,金融危机和衰退以后,一般都会出现强劲的复苏,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欧洲和美国的增长却相当乏力。这也是所谓的“新平庸时代”的来由,也就是增长无法维系。尽管中国、德国等国家继续积累着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但如前述,这并不能带来很好的资本效益。

使得持续增长成为幻境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工业化国家以及过去几十年里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国家,都在面临人口老龄化。这意味着税基被削弱,养老金、老年护理和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供养比不断攀升,公共服务如果要维持之前的质量,就必须增加人手,增加支出,但那显得相当不现实。

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的区别,从大衰退到大停滞(2)

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的区别,从大衰退到大停滞(3)

机器人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用工不足,却无益于改善分配不均,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增长动能。

《从大衰退到大停滞:全球经济危机剧变与后果》这本书还谈到了几个世纪以来,也就是工业革命以来,推动持续增长得益于资源、能源的无节制使用,但而今各类资源、能源的使用均已接近非常危险的边缘。无论是水、石油、天然气、煤炭,还是其他能源、资源,无度使用也带来了冰川消融、高温、缺水、干旱、严重环境污染等问题。“资源稀缺和全球变暖,注定将限制经济的增长。”

对全球化的反噬 《从大衰退到大停滞:全球经济危机剧变与后果》书中指出,尽管全球化带来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增长,但这一进程“从未真正完成。贸易并不自由,而是在管理之下进行……全球化也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人的自由流动”。发达国家的增长停滞,使得利益受损阶层将问题归咎于全球化本身,而新兴国家也对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感到极度不满。

再加之计算机-互联网革命所造成的数字经济巨头,在运营中对于传统国家主权的破坏,所以,为了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纷纷刺激支出,并推行量化宽松,但缺乏协调一致的行动,因而不同国家的孤立行动叠加在一起,就产生了相互的排斥性作用。

正是因此,一些国家逐渐开始采取收缩行动,重申经济主权,呈现出书作者所指的“封闭经济”的状态,限制贸易、操纵货币、控制资本流动。这些行动纷纷引来效仿。

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推行了更为严格的监管,并利用其全球霸主地位将本国法律法规纳入全球体系,对于其他国家的资本机构以及实体经济组织构成高昂的合规成本。欧盟对此采取了必要的反制举措。而俄罗斯等国的反击更为激烈。

《从大衰退到大停滞:全球经济危机剧变与后果》这本书认为,“退出全球化,是处理美国经济问题的核心元素”。借此,美国政府不仅可以将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外国资本、政府等“坏人”,而且还将降低其偿债水平。欧盟为了解决其债务问题,也有可能走向一定程度的封闭经济。

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的区别,从大衰退到大停滞(4)

或许,很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全球主要经济体推行所谓的“封闭经济”,在经济上是一时有效的,但“封闭经济和民族主义的兴起,是一杯混杂着多重危险的鸡尾酒”。

《从大衰退到大停滞:全球经济危机剧变与后果》书中讨论了中国以外,曾经被视为全球化经济增长活力最为突出的几个个体,包括俄罗斯、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南非,而今都因为增长放缓和资本撤出,经济、社会等方面问题更加突出。这些新兴市场的债务,通常由土地和房地产担保,而后者的价值又取决于信贷的持续供应和强劲的经济增长——很显然,这个基础已经越来越接近于烟消云散。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俄罗斯、巴西这些国家也不出意料地变得越来越封闭化,在国际上的行事姿态也不再谦和。

民众成为无辜受害者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如前述,建立在债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并且其风险被悄然掩盖,但而今债务问题“暴雷”在即,最大的受害群体恰恰是不富裕人群。债务还将增加低收入家庭面对意外情况变化时的财务脆弱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示范了如何将医疗、教育、儿童保育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转为民营化运营的政策路线。几十年下来,公共服务民营化供给的事实结果,就是不平等程度的事实性加深。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债务危机窒息发展活力,为了刺激增长,很多国家的首选政策方案就是减税,但以美国为例,减税的直接受益者或者说主要受益者就是富人,尤其是石油、采矿、金融服务、房地产的税收特殊优惠;而互联网经济红利的享有者则借助注册专利、版权或商标许可等方式,将利润从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转移到税收更低的地区。简单来说,就是几十年里,事实上税收的主要承担者是劳工大众,而不是有钱人群体。

欧美世界以及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不平等状况加剧,刺激了犯罪率上升,而这造成的直接受害对象还是中低收入群体。

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的区别,从大衰退到大停滞(5)

《从大衰退到大停滞:全球经济危机剧变与后果》书中还谈到了机器换人、共享经济等互联网经济潮流,对于民众稳定就业、劳动福利等方面带来的伤害。

“2020年(年初以来)的全球疫情,令社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人们从一开始对病毒的担忧,逐渐过渡到对响应措施后果的担忧。许多国家政府面对疫情所采取的金融政策,会令自身陷入债务缠身的困境。危机将进一步加剧不平等,较不富裕的人群将再次承担不成比例的危机成本。随着疫情的逐渐褪去,诸如气候灾难等新一轮危机,将竞相争夺人们的关注、资源、同情和怜悯。”

所评图书:

书名:《从大衰退到大停滞:全球经济危机剧变与后果》

作者:(澳)萨蒂亚吉特·达斯

译者:魏薇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

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的区别,从大衰退到大停滞(6)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