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执行力是一种认知:执行力从何而来

执行力是一种认知:执行力从何而来技术让迷路不再可怕,并且为了解新事物提供无尽的信息,对此我们的确应该心存感激。但是如果看看这代孩子每天丧失了多少发展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规划组织和交流沟通的能力)的机会,就能明白今天的孩子在进入成人世界时,是多么脆弱无力。所以现在的家长需要额外花些心思,给孩子们多多创造锻炼的机会。儿童和青少年依赖科学技术提供现成的答案,离开它,他们就寸步难行。除了独自出门,还有很多锻炼思维的机会,然而它们却被技术带来的便利一扫而空了。环境变化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这一代孩子,很多都没有经历过那些事。无论是碍于安全问题,缺乏自由时间,还是作业负担过于繁重,孩子们都无法享有同样的自由,因此也就没有前几代人那样的机会。阻碍孩子走向独立的不仅是排得满满的日程表。更大的阻力还来自技术的进步,它剥夺了更多训练生存技能的机会。当孩子拿起电话就能迅速问到或查到答案时,还何苦绞尽脑汁地去想问题?

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在80年代的中国拍摄的一本摄影集《你好,小朋友》

里面记录了39年前的孩子们童年那些平凡而动人的瞬间。

执行力是一种认知:执行力从何而来(1)

那时候的游戏,是最纯粹的互动和嬉戏。

哪怕是简单的老鹰捉小鸡,也可以疯玩一个下午。

执行力是一种认知:执行力从何而来(2)

环境变化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这一代孩子,很多都没有经历过那些事。无论是碍于安全问题,缺乏自由时间,还是作业负担过于繁重,孩子们都无法享有同样的自由,因此也就没有前几代人那样的机会。

阻碍孩子走向独立的不仅是排得满满的日程表。更大的阻力还来自技术的进步,它剥夺了更多训练生存技能的机会。当孩子拿起电话就能迅速问到或查到答案时,还何苦绞尽脑汁地去想问题?

儿童和青少年依赖科学技术提供现成的答案,离开它,他们就寸步难行。除了独自出门,还有很多锻炼思维的机会,然而它们却被技术带来的便利一扫而空了。

技术让迷路不再可怕,并且为了解新事物提供无尽的信息,对此我们的确应该心存感激。但是如果看看这代孩子每天丧失了多少发展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规划组织和交流沟通的能力)的机会,就能明白今天的孩子在进入成人世界时,是多么脆弱无力。所以现在的家长需要额外花些心思,给孩子们多多创造锻炼的机会。

大脑的执行功能

儿童和青少年想要从容地步入日后的成年人生活,必须对大脑的执行功能进行训练。执行功能是指用高级推理来管理和使用多重信息解决问题、制定决策的能力,这其中包含计划组织、一心多用以及区分主次。

从更复杂的水平来看,执行功能让一个人的思路更加灵活,能做到随机应变。事前计划固然重要,但人算不如天算。执行功能可以让人在突发事件面前稳住阵脚、改变策略、制订新计划,同时考虑可能涉及的所有人。

可见,对于一心想让孩子顺利跨入大学和成人生活的家长而言,这些技能该有多重要。我们以普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例。首先,他们必须按时上课、吃饭、赴约。这都是“小菜一碟”,因为他们早已习惯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任务了。让他们头疼的是需要自己规划完成的那部分任务。

比如,老师会说他将在两个月后的某一天安排一场针对某些内容的考试。也就是说孩子要复习并充分消化吸收。当然,这只是一门课。学生还需要对其他学科完成作业、阅读、写论文、实验、复习的时间做好规划。至于课程中的一些难点,老师也不太可能主动讲解,往往是由学生自己提问。

学生还需要腾出时间处理生活琐事,比如洗衣服、搞个人卫生以及买东西。他们需要自己理财。而这之前,很多学生从未尝试过自己理财,更多学生从没记过账,包括生活费和额外支出。

对很多大学生而言,社交压力凸显,包括与他人合住(常常是第一次)、见到很多陌生面孔以及妥善处理社交自由与其他任务之间的关系。

学生要使用的不只是其中的某个技能,而是以上所有技能。不会再有人监督他们完成作业或是因为第二天早晨有课,嘱咐他们早点回家。也不会有人在他们疲于应付、沮丧颓废时拉他们一把。高中时,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成绩,因为它们是名牌大学的敲门砖。但上了大学后,成绩就不再是指挥棒了,执行功能开始发挥重大作用。

家长在挺身而出解救孩子之前如果能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就是在促进大脑执行功能的发展。童年期注重培养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心愿的家长也发挥了同样作用,因为这能让孩子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尽管大脑某些部分的稳定发展完全受到生理发育的制约,但其他部分的功能却可以通过恰当的练习得到快速开发。无论是学乐器、学语言、健身或是学习其他任何一项技能,只要坚持训练,就会有成效。

唯独大脑的训练不是这样。在孩子的一生中,有一个快速学会某种本领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只要有锻炼机会,孩子就能迅速得其要领。这个“关键期”是人能轻而易举地掌握某种技能的特殊阶段。换言之,只有成长发育到了这个阶段,训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执行力是一种认知:执行力从何而来(3)

由于对家中该由谁来洗衣服争执不下,一对夫妇和他们 17岁的女儿来到诊所。女儿对妈妈的做法感到百般无奈,因为妈妈洗衣服和挂衣服的方式不合她的心意。父母就索性让女儿自己洗,正在拼命尝试摆脱家长掌控的女儿自然会抓住这一宝贵机会(对第 2 年准备离家上大学的她来说,这是她所处的发展阶段使然)。

尽管达成了协议,每次孩子忘了洗校服时,她的妈妈还是会为她洗,于是问题又来了。女儿对妈妈插手自己的事很不满,而妈妈也很委屈,认为她不知好歹。

母亲对我说 :“如果她把脏校服穿去学校或是由于没穿校服违反规定怎么办?”我回答道 :“这个冲突现在爆发出来岂不更好?让她自己承担后果可以让她更合理地做计划。难道要等她上了大学,有一堆东西要学的时候,再去学着自己安排吗?”

这是一个错失完善执行功能机会的典型例子,在关键的青春期,吃一堑、长一智是对执行功能的绝佳训练。

——达琳医生

研究显示,训练大脑执行功能的最佳时期从中学开始,一直持续到 20 岁出头。大脑额叶是掌控执行功能的主要区域,它与大脑的很多其他区域相交互动。尽管大脑很多区域的发展都贯穿整个童年期的始终,但额叶的发展只有在青春期早期到成年初期这一时段才能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主管执行功能和社交认知区域的突触重组发生在青春期。

所以,青春期是学习这些技能的关键期,而经验学习又是最佳手段。因此,家长落入解救陷阱去解决孩子的问题,挺身而出为孩子扫清人际交往障碍或是毫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时,就是在夺走他们宝贵的实践、学习机会。

当家长眼里只有学习成绩,在课后找家教帮孩子补习,为进入理想大学、今后过上好日子而催促孩子做出超前准备时,却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在与这些需要在青春期练就的本领擦肩而过。如果青少年没有足够丰富的组织计划、决策和批判式思考的经验,进入成年期后就会茫然无措。

自信源于实践

尽管上中学时,孩子的大脑才会步入练就执行功能的黄金期,但家长没有必要等到这时才去帮他们创造锻炼机会。

孩子遇到难题时总会向父母求救,所以应该让他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习惯听到这样的回答 :“你认为自己该怎么做呢?”

一个连路都走不稳的小孩把弄坏了的玩具拿给爸爸看,爸爸可以问 :“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修理它呢?”

一个8岁大的孩子忘了拿做作业要用的数学本,家长可以这样提示他:“怎样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呢?”

一个10岁的孩子谈到在学校与其他孩子发生的冲突,家长可以这样引导他 :“你可以做哪些事情来改善关系呢?”

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法往往欠缺考虑或是不够成熟,也许最终还是需要大人帮忙,但这种思考和回答的过程能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想到首先要靠自己,而不是求别人,同时,有助于建立自信,这样,他们日后面临对大脑执行功能提出更高要求的严峻挑战时才能底气十足。

当下这一代孩子的家长大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一马当先,不忍心看到自己孩子犯错或是有一丁点儿的沮丧。殊不知这样做是在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而这种体验对于处在特定发展阶段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他们没有在最佳时机得到相关锻炼,等他们长大一些再回过头来学习这种技能时,只能是事倍功半了。无论是催促孩子超前发展的父母,还是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都是在忽略关键期的重要性。

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改正错误、制订计划、承担责任、亲力亲为,这才是在给孩子创造机会,锻炼他们大脑的执行功能力。

执行力是一种认知:执行力从何而来(4)

本文节选自

达琳·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所著的

《让孩子学会思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