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萍乡风景第一的地方:触摸萍乡古城感受萍乡之美

萍乡风景第一的地方:触摸萍乡古城感受萍乡之美  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萍乡地处赣之西,湘之东,武功山和杨岐山南北相夹,萍川芦水东西分流,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萍乡人受孔子的影响,先人们也学着食姜来驱寒祛湿,强身健体,繁衍生息。  触摸古都萍城,风中能闻到喷香的辣味。萍水河边的人特别能吃辣,一只辣椒也别想逃离这里。据史记载,萍乡人最早不吃辣,而是吃姜。黄庭坚诗云:“若非精鉴逢尼父,安得佳名冠此乡。”萍乡人格外尊崇孔圣人,有孔庙为证。古老萍城至今仍保留孔庙,藏在萍师附小背后,始建于唐武德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是江南保存最好的三座孔庙和中国兴建的最早孔庙之一。孔子论语中有“不撤姜食”之语,意思是每顿饭必须有姜。姜味辛,性温,主治风寒感冒。孔子周游列国,沐风栉雨,风餐露宿,饱受风寒之苦,每餐必食姜,以此驱除风寒。  千年前,楚昭王巡游路过萍乡,渡萍水偶得异果,甚兴,询孔子方知是萍实。此后萍实之乡因而得名为萍乡。无论岁月流逝

萍乡风景第一的地方:触摸萍乡古城感受萍乡之美(1)

  ●李根萍

春天作舟,从萍水的源头顺流而下,岸边废旧的码头,先人劳动的足迹,城墙残存的断壁,仿佛触摸到萍乡古城清晰的面容。

  从远古到现代,从部落到城镇,人类一直是逐水而居。萍水河滋养这方水土,滋养两岸众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早在五千多年前,三苗族在沿河两岸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约8000万年前,它是恐龙的聚集区;亿万年前,古老的萍乡大地上,曾上演了一场场“沧海变桑田”的大剧。

  千年前,楚昭王巡游路过萍乡,渡萍水偶得异果,甚兴,询孔子方知是萍实。此后萍实之乡因而得名为萍乡。无论岁月流逝,还是朝代更替,1750多年来萍乡没有变更过名字。萍实之乡,有草有水,有山有河,有田有土,乃祥瑞之地,宜居之乡。

  公元267年始建的萍乡古县城前临袁水,水绕城池,人勤地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生不息。

  时隔352年后,即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李唐王朝追慕聪明泉里的灵动,倾心凤凰池边的吉祥,相中了此处这片肥田沃土和绿水青山,将萍乡县署从芦溪古岗搬迁至此,成了赣西沃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更似一只播洒祥瑞的凤凰。

萍乡风景第一的地方:触摸萍乡古城感受萍乡之美(2)

  触摸古都萍城,风中能闻到喷香的辣味。萍水河边的人特别能吃辣,一只辣椒也别想逃离这里。据史记载,萍乡人最早不吃辣,而是吃姜。黄庭坚诗云:“若非精鉴逢尼父,安得佳名冠此乡。”萍乡人格外尊崇孔圣人,有孔庙为证。古老萍城至今仍保留孔庙,藏在萍师附小背后,始建于唐武德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是江南保存最好的三座孔庙和中国兴建的最早孔庙之一。孔子论语中有“不撤姜食”之语,意思是每顿饭必须有姜。姜味辛,性温,主治风寒感冒。孔子周游列国,沐风栉雨,风餐露宿,饱受风寒之苦,每餐必食姜,以此驱除风寒。

萍乡风景第一的地方:触摸萍乡古城感受萍乡之美(3)

  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萍乡地处赣之西,湘之东,武功山和杨岐山南北相夹,萍川芦水东西分流,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萍乡人受孔子的影响,先人们也学着食姜来驱寒祛湿,强身健体,繁衍生息。

  明朝末年,辣椒从南美洲传入我国沿海地区,江右商帮从沿海地区把辣椒带入江西,引进萍乡。辣椒和老姜同为辛辣之物,萍乡人发现辣椒口感不错,配菜可百搭,开胃下饭,醒目提神,还可驱寒祛湿,故十分珍爱,很快成了声名远扬的食辣之地。“贵州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萍乡人是辣不死,辣死人不偿命,且不是不温不火之文辣,而是地地道道的武辣,直冲云霄之辣,荡气回肠之辣,气吞万里如虎之辣!

萍乡风景第一的地方:触摸萍乡古城感受萍乡之美(4)

  在萍乡,无辣不欢,无辣不成席,无辣不能过日子,无辣不能呼吸。不信?路上随便捡块石头闻闻,肯定都有辣味;一只鸟从萍乡飞过,羽毛上都有辣味。

  辣椒在萍乡不仅仅是一种菜肴,早就成为一种文明,一种气质,一种精神,深植在乡亲的血液里,流淌成一种霸蛮之气。辣椒,造就了萍乡人的性格:勇敢,大气,热烈,豪迈,坚定,执拗,担当。吃得辣、耐得烦、霸得蛮、不信邪,是萍乡人身上的印记。“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而萍乡人“吃下一碗辣,要让地球抖三下!”“三只辣椒一碗酒,敢上景阳打老虎”!

萍乡风景第一的地方:触摸萍乡古城感受萍乡之美(5)

  触摸古老萍城,总能闻到红彤彤的鞭炮声,似乎从远古一直响到今天。打猎营生的上栗麻石人李畋,身高八尺,精明过人,凡事爱琢磨捣鼓,他将炼丹家葛洪炼的火药丹奇妙地装在竹筒里,点燃引火线后竹筒炸开会发出巨响,他便发明了最原始的爆竹,也成了鞭炮的祖师爷。从那时起,每当除夕夜刚交子时,神州大地不分南北,无论城乡,俱燃放鞭炮以辞旧迎新,还驱鬼神;平常的红白喜事也时兴燃放鞭炮,店铺开业、大型集会、重大节日同样需要鞭炮助兴,生活中增添喜庆热闹的气氛更是越来越离不开鞭炮。如今,萍乡烟花已发展到600多个品种,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绎千年烟火传奇,让古城萍乡这张名片在世界越来越响亮,让世人越来越瞩目萍乡!

  触摸古老萍城,不时闪现“山山亮矿灯、遍地是煤井”的场景。百年前的萍水河边,沿途渡口、码头、店铺临河而建,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每天成千上万辆独轮“鸡公车”吱吱嘎嘎,昼夜不停,翻山越岭,将山里的煤运到河边码头,倒进船舱,运往他乡。萍水河出赣进湘,汇入湘江,直入洞庭,奔向大海。这条看似柔弱的水道,在铁路未修通之前,撑起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脊梁。

萍乡风景第一的地方:触摸萍乡古城感受萍乡之美(6)

  触摸古老萍城,便想起盛宣怀。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末官员、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盛宣怀看中赣西乌金,请来德国矿师,开办萍乡煤矿。萍乡煤矿是中国最早采用机械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煤矿,它与大冶铁矿、汉阳铁厂合并为二十世纪初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汉冶萍公司。他投资修筑了萍安铁路、株萍铁路和粤汉铁路,将优质煤运往汉阳兵工厂,从此中国军队彻底结束了冷兵器时代,端起了自造的“汉阳造”,成了抗日战场和解放战场的主战装备,朝鲜战场仍能见到这种武器。每一件“汉阳造”都倾注了萍乡矿工的汗水,离不开萍乡的煤,更离不开萍乡的无私贡献。萍乡的煤,影响了国家的命运,决定了战争胜负,更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萍乡风景第一的地方:触摸萍乡古城感受萍乡之美(7)

  触摸古城萍乡,一道道诱人的美食让人挪不动步子。1736年春,袁枚自秀江逆舟进入芦水,来到芦溪黄氏茶楼打尖。老板娘随手炒一碗乡村小河鱼,蒸一碗干晒米粉肉,配一碗时令小菜,让袁枚狼吞虎咽,丢了斯文。袁枚本是个美食家,一时兴起给两个菜取个名,小炒河鱼就叫芦水精灵,干晒米粉肉就叫红炉点雪。如今当地有家大碗菜店门前有一联:河水煮河鱼,原汁原味;竹篮装竹笋,自产自销。或许正暗合袁枚的“不味为味”,道出了烹饪真谛。

萍乡菜颇具特色,无论荤素,还是小吃,每道菜都有地方风味和文化,如煎黄鳝,艾米古,墨条肉,小炒河虾,搓菜炒粉,砂锅牛腩,萍乡炒粉,杨胡子米面,萍乡小炒肉,老姜炖线鸡,腊猪肝蒸蛋,丝瓜烧脚鱼,清蒸五花腊肉,萍乡酢菜合蒸,长平大烩羊肉,冬笋炒腊牛肉……每道菜均打上地域烙印,又辣又香,香甜可口,食过难忘。萍乡的莲花血鸭诞生于南宋丞相文天祥的抗元军中,兴盛于后世。因其“色美味香,鲜嫩可口”,在末代帝师朱益藩的引荐下,成为晚清皇家菜谱。莲花血鸭不但是十大赣菜之一,更是一道见证历史兴衰,反抗外族入侵的爱国文化名菜。

  触摸古老萍城,仿佛一个个文人墨客从历史深处走来。“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唐朝诗人王勃的咏叹,饱含诗人客居他乡的寂寥,又唤起多少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吾州水激山雄峻”,晚清爱国志士文廷式对故乡萍乡雄奇山水的由衷赞誉,自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韩愈赋诗楚昭王庙,一代文豪传佳话;刘禹锡撰文悼高僧,汤显祖赋诗送好友,南宋四诗人放歌萍乡古道,“江西才子”刘凤诰泽被家乡后人;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徐霞客从家乡江阴出发,游历了江西两个半月,游至萍乡武功山时,不忍离去,竟足足逗留了10日,写下了千古绝句:“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观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云间。”

萍乡风景第一的地方:触摸萍乡古城感受萍乡之美(8)

  触摸古老萍城,宛如徐徐展开一部厚实的红色历史。那个叫润之的湖南后生曾十次光顾这方热土;安源山下留下他的身影,总平巷口的煤井里存有他的笑声。95年前秋天,他告别妻儿,身穿中式长袍,左手紧握拳头,右手挟着油纸伞,目光如炬,步履铿锵地走在来萍乡的山路上,身后天幕低垂,山峦肃立,乌云翻滚,风雨欲来。他在张家湾的小楼里点亮一盏小油灯,挥动巨手,宣布秋收起义,霹雳一声暴动!最终他赣西萍乡点亮的这盏小油灯,星火燎原,映亮井冈山,映亮赣南闽西,映亮延安西北坡,映亮中南海,映亮了全中国!

  安源山连着井冈山,总平巷通向延水河,张家湾驶向中南海!

  古城萍乡在中国革命史书上留下厚重的一笔:中国工人运动发祥地,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诞生地,秋收起义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中国工农革命军诞生地,有名有姓的开国将军和开国功臣20人。安源矿工王耀南,跟随红军上井冈,长征途中开路搭桥,抗日战争造地雷,成为我军工兵鼻祖,荣获免死金牌。

萍乡风景第一的地方:触摸萍乡古城感受萍乡之美(9)

  在中国众多的大江大河中,萍水河仅是“小字辈”,籍籍无名,但也曾有一段时间闻名遐迩,成了一条在全国小有名气的河流。上个世纪60年代,一曲现代京剧唱红了它。在红得发紫的八大样板戏之一《杜鹃山》中,剧中主要人物党代表柯湘一开场就唱:“家住安源萍水头……”这段京剧曲子在当时的中国,男女老少耳熟能详。四处传唱之后,这条普普通通的河就唱红了全中国。萍水河,从此成为一条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河流。

  触摸古老萍城,引发游子万千感怀。面对资源枯竭,环境危急,萍乡人发扬“能吃一碗辣,任何困难都不怕”的精神,转身转型,另辟新路,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变。

如今,吃着辣椒打春锣,萍乡喜事就是多,开口一唱歌成河,去年春天涨大水,歌儿塞满九条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