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玩也能玩出名堂:独家观点要想成绩好
如何理解玩也能玩出名堂:独家观点要想成绩好一个人是不能平白无故享福的,也就是无功是不能受禄的,否则就是在损自己的福报。从佛家角度讲,就是说,我们所能享受的每一份幸福,都是平时修行出来的,是我们平时积攒的福报。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因此如果说能量是守恒的,那么苦难也是守恒的!
我本人并不信佛教,但我会诵《心经》和《金钢经》,尤其是《心经》。这个缘于上海的扬韬先生,他当时推荐我没事的时候诵一下《心经》。
结果读第一遍时,我就有了兴趣,因为我发现佛经的一些东西居然讲的非常客观!比如说:不生不灭、不诟不净、不增不减。。。。。。。。
这几句话不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很快我就能背诵《心经》了。
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
“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
因此如果说能量是守恒的,那么苦难也是守恒的!
从佛家角度讲,就是说,我们所能享受的每一份幸福,都是平时修行出来的,是我们平时积攒的福报。
一个人是不能平白无故享福的,也就是无功是不能受禄的,否则就是在损自己的福报。
于是网上有朋友提出了一个新的定律:苦难守恒定律!
意思就是:苦难,是人生的基本特征。一个人一辈子吃苦的总量是恒定的,它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无故产生,它只会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你越是选择现在逃避它,在未来将会牺牲更大代价对付它。
现代人越来越期待早早地躺平,其实这是我们越来越不愿意直面痛苦了。
我们成年人在生活中都有凡是能让你“爽”的东西,一定也能让你“痛苦”;同样,凡是让你痛苦的东西,最后一定能成全你。
比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寒门出贵子等等。
昨天在一个家长群里,一些小学生家长的发言让我震惊了,因为一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居然要背那么多东西,这个我是从来没在儿子身上做过的,我当时马上就想:如果孩子这样学,还有玩乐的时间吗?
回想儿子上小学时,因为开始我一直认为教育改革20多年了,根本无须家长过多操心,所以整个小学阶段基本是“放养”形式。
儿子是初一开始,我接手学习管理,才开始真正规范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而且我们除了寒假和暑假的预科外,平时没有什么过多的学习压力。而且手机、电脑和网络游戏一直从小学伴随着儿子成长,甚至高一我去租房陪读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网络宽带装好,以便于儿子使用。
从初一开始到高中结束,我观察过不少小学或初中开始很牛的孩子,成绩一步步坠落下来的全过程。
比如初一年级第一名到了初三只勉强考上一所重点高中,高考更是一般,只是上了一所普通大学。高中更多这样的例子,不少中考成绩非常牛的孩子,相当一部分在高考陨落。
由此,我曾开玩笑地说过,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其实有一个“玩乐守恒定律”!
曾经有个朋友,儿子在上高中时突然变得非常叛逆,天天旷课上夜店,纹身等等。孩子妈妈非常痛苦,一次和我交流时说:老李,我特别后悔。因为儿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非常听话,什么画画、钢琴、武术、英语、奥数等全学的非常好,但儿子就是玩的时间太少太少!结果到了高中,孩子突然叛逆,全力“玩乐”,以至于到了失控的地步。
看,这就是我所说的“玩乐守恒定律”!
一个孩子在学习阶段,我个人认为,玩和学应各占比例,没有天性不爱玩的孩子。
儿子考上北大后,我还问过他:热爱学习吗?
儿子答:傻子才热爱学习!
看看,即使考上了中国顶级学府,也还喜欢玩乐。
因此,该玩的时候还是要让孩子玩,比如你小学六年,天天压榨孩子的玩乐时间,他可能就会在初中去牺牲学习的时间去玩乐,这时候体现在成绩上就是小学非常优秀,初中突然一落千丈!
假如说小学和初中你都成功的压榨了孩子的玩乐时间,那么孩子大概率会在高中爆发!此时家长基本上无技可施,因为孩子已经人高马大,打也打不过,吵也吵不赢!高考结果可想而知了。
所以,家长一定要了解“玩乐守恒定律”,最好的办法就是特定阶段,特定学习即可,给出孩子玩乐的时间,只有这样,或才真正能做到让孩子成绩稳定,顺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