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总结内娱男团现状:出轨虐待PUA
网友总结内娱男团现状:出轨虐待PUA其实,不重要。他是谁?他们是谁?娄滋博,这人是谁?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大部分人的反应都一样。当今的偶像市场更迭之迅速,还来不及看清屏幕上的脸,就已经被匆匆拉入下一场洗牌。
又一个偶像塌房,登上了热搜。
荡妇羞辱,暴力,出轨,PUA,虐待动物……
随便一条,都让这房子塌得足够彻底。
你可能会问——
娄滋博,这人是谁?
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大部分人的反应都一样。
当今的偶像市场更迭之迅速,还来不及看清屏幕上的脸,就已经被匆匆拉入下一场洗牌。
他是谁?他们是谁?
其实,不重要。
在塌房的雷神之锤下面,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许多怒骂、讨伐的声音。
似乎大家已经默许——
这无限膨胀的市场上面,仿佛盖了一块遮羞布。
掀开之后,满目疮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塌房几乎成了内娱常态。
没有不塌的,只有什么时间塌,什么程度塌。
时间久了,连追星的粉丝都纷纷自嘲。
只要我爬墙够快,塌房就轮不到我。
塌房的内容,也是一个比一个劲爆。
有的违背道德。
恋爱时各种劈腿出轨。
不做避孕措施导致女方怀孕又逼迫对方流产。
有的不讲文明。
在大街上抽烟、说脏话骂人。
连粉丝看不过去,在评论里先骂为敬。
有的直接践踏法律。
参加高考,走后门把往届生身份修改成应届生。
被骂了还认识不到错误,觉得自己很委屈。
或者父母欠债十几亿不还,害的无数人倾家荡产。
自己却还有脸号召粉丝继续给自己集资砸钱。
甚至那些掏钱的粉丝中,就有老赖父母的受害者。
如此种种,简直能把人看呆。
就好像生活中所有能想到的奇葩剧情,发生在这里都成了日常。
确实,人无完人。
偶像爱豆也一样。
偶尔出现一些行为不端的个例,并不奇怪。
但现在的塌房事故,却已经频繁到超出了正常范畴。
这就说明,业态本身已经存在问题。
一部分原因,是教育。
流量爱豆经常被戏称为「九漏鱼」——
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
许多爱豆都是读书到一半,就辍学做艺人。
一封道歉信,硬是变成了中学语文考试病句修改现场。
整体教育水平不高,频频出现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当然,这种情况在逐渐有所改善。
一些知识水平较高的参赛选手,也开始出现在选秀市场当中。
但从整体来看。
这个历史积累下来的顽疾,依然在消耗着粉丝的耐心。
另一部分原因,是从众。
娱乐圈有问题的其实不止一个两个,大家只是心照不宣。
别人都能做,为什么我不行。
自我要求严格的,看起来没赚什么好处。
坏事做了一箩筐的,也没受到什么惩罚。
哪怕被曝光之后,也并非没有翻盘的可能。
这种侥幸的心态,让越来越多的人放松了自我要求。
更重要的原因是。
把人作为商品,这本身就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人设,犹如薛定谔的猫。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提到偶像产业中的一个悖论:
偶像既是一个自然人,也是一个法人,我们称之为「人形IP」。
产品是稳固的。
一首好歌,一支好的舞蹈,一部好的电影。
它被创造出来之后就不会再改变。
但人是鲜活的、具体的,会随着时间流逝发生各种变化。
当以一种产品化的标准来要求一个变化的人,就一定会出现冲突。
从根基上来说,这就是一场随时翻车的赌博。
人形IP不可控。
怎么办?
娱乐公司的选择是——
更加迅速、更加疯狂的造星。
只要旗下艺人更迭得够快,塌房事故的损失就可以降低到最小。
通过选秀活动、综艺节目,以及大量的营销手段。
迅速推红一个又一个鲜肉流量。
层出不穷的小偶像,犹如走马灯一样,在屏幕上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几十上百号人马,让人眼花缭乱,来不及记住姓名。
整个偶像市场,宛如不断膨胀的泡沫。
动辄上亿的播放量。
动辄百万级别的涨粉数目。
这其中——
有多少数据来源于真实的观众,又有多少是被「做」出来的?
于是,就有了这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别」塌房。
以往偶像被曝黑料,总会引起极大争议。
有的怒骂,有的洗白。
刚开始是震惊与斥责。
过一段时间,评论区就迅速变成粉丝控评的战场。
只能努力从残余的缝隙中看到一些零星的评论。
但这一次,看不到粉丝。
绝大多数的评论都在问:这又是谁?
偶像太多了,多到来不及给人留下印象。
最后因为各种破下线的事情塌房时,反倒上了热搜,换来一地好奇疑问。
无独有偶。
就在同一天,还有另外一个爆料。
「800万流量,无人伤亡。」
为什么无人伤亡?
微博800万的粉丝,都去哪儿了?
一半,因为在快节奏的偶像市场中,观众早已经爬墙,另寻新欢。
另一半,恐怕是因为这800万的数据,本就虚虚实实。
当下内娱的偶像市场仿佛一场大跃进。
当年有亩产几万吨。
现在有转眼百万粉。
偶像的一条微博,转发能达到上亿次。
按照概率,我国每十几个人之中,就有一个转发过。
但我们都知道,这些不是真的。
太多的泡沫被堆叠在眼前,造成了一种聒噪的虚假繁荣。
这所谓的「繁荣」,却难以带来优秀的作品。
在各个偶像选秀的舞台上。
口碑之作,有。
但也必须承认。
这些作品实打实的出圈程度,大不如前。
同样是青春偶像,已经没人有当年小虎队的影响力。
同样是选秀出身,也不再出现下一个李宇春。
他们的歌舞,现场,变得那样不可复制。
在网络加持下,市场不像过去需要大周期去创作作品。
快速的生产、输送,以及更加快速的遗忘、消退。
转发次数可以作假。
点赞、评论可以刷。
在这场围绕偶像生成的泡沫之中,只有一种数据是真实的:
收益。
今年《创造营4》中的选手刘宇,集资已经超过了一千万。
整体集资则达到八千万。
3月14日,刘宇和《青春有你3》选手余景天battle集资。
5小时内,刘宇粉丝集资了340万元,余景天粉丝集资了200多万。
这种巨大的经济效益,实在让人很难不心动。
各家公司更是铆足了劲儿往里砸钱造星,更多地占据市场份额。
但就如前面所说,偶像市场逐渐泡沫的前提下,经济效益如何步步高升?
答案很简单——
如果人数没那么多,那每人多出一点就是了。
一首单曲,如何做到销量上亿。
不需要有上亿人来买,只需要每人买几百乃至几千次。
这就是所谓的饭圈集资。
为了达到割更多韭菜的目的,各种PUA式营销层出不穷。
「一根口红的钱都舍不得出,也好意思说爱他?」
「他什么背景都没有,只有我们了。」
原来,追星是个人行为。
喜欢谁,听谁的歌,买谁的专辑。
是粉丝自己的选择。
但现在,追星已经成了组织行为。
粉丝们建立起专门的打投组、控评组、反黑组。
一边为偶像打榜、刷票、做数据。
一边省吃俭用,用真金白银为偶像「艹销量」。
大粉、职粉,牢牢把控着圈内的舆论风向。
不掏钱,不行。
掏少了,也不行。
限时「解锁任务」,完成购买指标。
低于一定的购买数量,就不允许参加演唱会、舞台现场。
哪怕已经倾尽所有去打投,导致负债累累。
还要被群里的「同胞」继续逼着掏钱。
从组织化追星到组织化打投。
金钱色彩让本就扭曲的组织关系更加恶化。
去年著名的「出一咬三」事件。
就是在这种大粉组织、逼迫氪金的氛围下诞生的。
可是。
离开了饭圈亢奋的、光怪陆离的氛围。
大家也不过是普通人。
又哪来这么多钱,去扔进这个漆黑的无底洞?
就在同一天,饭圈集资量力而行的tag也上了热搜。
家里只有2万存款,妈妈连利息都舍不得。
但作为粉丝的孩子,竟然花了3、4千来打投。
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
妈妈在短信中的无奈,实在太让人痛心。
自己想办法搞钱的。
节衣缩食,一天三顿馒头榨菜。
各种借贷,每天为了还债发愁。
有一些未成年人更是急于兼职,反被骗钱。
还有的直接变成「网络乞丐」。
在网上找陌生人,求对方购买。
这些集资行为,已经严重超出了他们的承担能力,变成生活沉重的枷锁。
其带来的不良后果,更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对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这些疯狂的粉丝好像都没有想过。
爱豆随随便便一个活动,赚得比自己和父母一生积蓄都多。
他们的真情实感。
只不过是一场资本包装下的集体幻觉。
薛定谔的人品 快速更迭的人形IP PUA的消费氛围。
在这条路上,已经有太多人迷失本心。
追星也成了无情的打投 刷数据。
一个真实的故事:
某人气爱豆开直播的时候,前来观看的粉丝却寥寥无几。
因为大家都在忙着做数据。
好笑吗?可悲吗?
这就是当下偶像市场的本质。
只希望。
能有越来越多的观众看腻被资本操控的选秀节目。
越来越多的粉丝看透偶像饭圈的种种畸形。
一个道理,其实很简单:
你自己的人生,比爱豆出道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