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有明一代,麻邑周氏家族枝分两地,一居城南蕨淡山,为胞兄周受六后裔;一居邑西新店,为胞弟周受七后裔。奇僧周道一就出自城南蕨淡山,他家宗祠曾建在麻城城南闹市,祠中悬一楹联曰:派分东鲁绵千祀;族冠西陵第一家。​大宋元丰初年,文豪苏轼谪贬黄州时,曾在《方山子传》中感叹“光、黄间多异人”。此后近千年里,在光、黄间亦即今麻城这片土地上,“异人”层出不穷,本文所记的这位异人,便是生活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麻城奇僧周道一。 一、名门生奇子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1)

麻城奇僧周道一

作者/郑重建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2)

大宋元丰初年,文豪苏轼谪贬黄州时,曾在《方山子传》中感叹“光、黄间多异人”。此后近千年里,在光、黄间亦即今麻城这片土地上,“异人”层出不穷,本文所记的这位异人,便是生活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麻城奇僧周道一。

一、名门生奇子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3)

有明一代,麻邑周氏家族枝分两地,一居城南蕨淡山,为胞兄周受六后裔;一居邑西新店,为胞弟周受七后裔。奇僧周道一就出自城南蕨淡山,他家宗祠曾建在麻城城南闹市,祠中悬一楹联曰:派分东鲁绵千祀;族冠西陵第一家。

按《周氏族谱》(爱莲堂刻本)及《麻城县志》(乾隆六十年版)记载,道一之父周思善“因艰嗣,勤于祠而诞生”,也就是说,父母是求菩萨拜祖宗,好不容易才生下他的。据称“诞之夕,母梦白衣道者入室”,这为道一日后遁入空门留下了注脚。

道一生于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六月二十六日,这一年,他的堂叔父周思久(字子征,号柳塘,别号石潭)得中进士,先后出任过南雄、琼州知府,他与邑中名流耿定向、耿定理、丘齐云、刘守泰、僧无念等人以及李贽、海瑞等海内名人相友善。隆庆四年(庚午),周思久自琼州致仕归,先是在邑城西门外相公桥侧相公庙、西圣庵设辅仁馆结文社创书院,“为诸人士讲业。”后来,他在距县东20里的阎家河,购置龙湖这处胜地,卜筑石潭居所,接着在居屋侧建一禅寺,因为建寺挖基脚时,掘出了三朵灵芝,形态似佛像,故命名芝佛寺。由于周太守听说在附近丫杵山修行的本地和尚无念颇有道行,便邀请僧无念作了首任住持长老。万历九年(辛巳),前姚安太守李贽流寓麻城龙湖,在此著书讲学,海内文人纷至沓来,一时间,龙湖卷起中华思想文化的风暴,龙湖犹似这场风暴的“龙眼”!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4)

道一在家族属“之”字辈,乳名明明,谱名之首,曾用名之德。之首二字合起来便是一个“道”字。之首也是第一的意思,其中可以想见父母对他的期望。

在家道中兴、诗书继世、人才辈出的周氏名门,周之首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六岁时,听人吟诵王阳明的良知诗,他似乎早已心领神会。八岁时,就会写文章,十五岁就能对古人的言行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喜欢阅读“参同录”、“悟真书”之类的名家著述。十六岁那年,他在县里应童子试名列第一,成了名符其实的儒生“之首”。这一年是明穆宗隆庆二年(戊辰)。

巧合的是,周之首的堂叔父周思敬、周思稷在这一年双双得中进士。前者字子礼,号友山,累官户部侍郎,因功赠工部尚书,后世称他“大司空”。沾他的光,当年的蕨淡山区(读葵),被朝廷赐名为“周户长区”,优惠待遇是不隶里甲,世世不完粮纳税。后者字养初,号育轩,官拜临海县令、吏部主事、山东副使、河南参政。

在父母和诸位进士叔父眼里,周之首如此灵醒,只要专心举业,将来考个进士是易如反掌,前程无可限量。20岁时,之首聚妻生有子女,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

然而,在32岁那年(万历十二年),周之首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决定正式放弃仕途举业,抛却家室,学做一个仙游道士。一时间,家人惊愕,诸叔惋惜,仕林哗然。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让周之首作出如此选择?按《周氏族谱》载称,他是“入泮后至河,见争渡者有感,遂弃巾衫学仙……”。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5)

再看他当年拜余纯一道长为师的诗书,我们可以窥见这个饱学的儒生,心中究竟荡漾着怎样的意气:“伏以风尘,变革三经。碧海成田,天运循环,再见黄河清水。圣人首出,吾道中兴,窃谓天地合成。两釜日月同炉,祖宗分作三家。儿孙各灶,一自青牛,东度空劳;白马西来,三千年后嗟混一之无光。百二洲中,望太平于有道;黄帝何年重铸鼎,赤明今日又开头。恭惟圣师门下,旷古今出中天地。生袖青蛇而未试,神鬼难窥。骑黄鹤以何时,天人有望。明月清风多得意,高山流水少知音。明,浩劫余光,太虚一粟。平生喜异性兄弟,今日又脱胎换骨。师是爷娘,铁逢磁石,寒心葵见太阳开眼,敢不入侍门墙。只嬉游堂室,出随车驾,同履历关津。惶惧殊深,悲欢交切,伏愿师庐洞里乾坤。我炊黍饭父,度山中甲子;儿舞霓裳,鸡唱中时,梦醒长夜大明。日月团圆,龙飞天上;雨落人间,久渴山海苏醒。大震一声开宇宙,长将两眼照婆娑。明,不胜踊跃之至。”(爱莲堂《周氏族谱》卷十二·《雁台集选》第六十二至六十三页)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6)

二、名山隐奇踪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7)

周之首弃儒学道,既是对家庭的背叛,也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背叛。家人亲友扼腕叹惜,但从凡俗中跳出的这位麻城儒生“之首”毫不后悔,按商城县进士陈宾盛作所《周道一先生传》所述:“先生弗悔也。先生誓先天下万世之忧而忧,后天下万世之乐而乐。撰混一图书一卷,大略欲同志之士,先明大道,次下功夫。以太虚为家国,以乾坤宇宙为人民,以日月阴阳为政事,以(儒、释、道)三家混一为平成,以无极长存为国祚……”(《雁台集选》第五十四至五十六页)正是以此常人无法理解的人生态度,周之首开始了他的另类人生追求之旅。

最初,他游历过黄梅四祖寺、江西庐山、龙虎山,后来又游历过九华山、黄山、雁荡山、王屋山等天下名山,但他游来游去,觉得所到之处的山水统统比不过福建武夷山。因此,他先后四次前往武夷山,流寓时间近十年之久。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8)

万历十四年(丙戌),周道一携徒儿大惺,不远千里来至武夷山大王峰张仙洞穴居达两年之久。那时,他没有削发剃度,头戴自己用笋叶编制的斗笠,足登自制的长方形木屐,根据属相和性格,自称“金牛小子”和“小颠仙”,过着野人般与世无争的生活。在山中,他结识过两个知己,一个是和尚曾冰壶,一个是秀才江五芝。道一曾作《五芝歌》(《雁台集选》第五十七页)寄情挚友,歌前引曰“建安江中鱼(即江五芝)氏,与其兄伯龙氏,庐于武夷三曲溪升日峰之下,金井后之,金鸡前焉。而君也,飘然其中,若有所得。某异君,君亦许我知君,为作《五芝采采行》。”穴居大王峰期间,由于山高水远,汲水特别困难。每次打水,他都是用长达百丈的藤条绳索系上小桶,垂落九曲溪中,舀了水再提升到山顶上,其劳累可想而知。每逢劳累之余,他都要静坐张仙洞中,面对张果老羽化升仙的遗迹,默默祈祷石壁能够生出灵泉来。也许是神灵感动,洞中果然冒出一眼灵泉,每天涓滴积存,勉强可供二人之饮。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9)

这一天,道一静坐洞中,屈指洞口梅绽两度,忽生前往罗浮山云游的念头。说来也奇,洞中的泉水此时竟然变干涸了。恰好山中有人捎来口信,说是流寓麻城龙湖的李卓吾先生敦请还乡,要与他切蹉修行心得。于是,道一归返麻城,时为万历十六年。

初会李贽于龙湖都春阁上,道一欣然赋诗曰:“三教儿曹一画堂,生平心迹两相忘。池添树影春波绿,雨滴檐声昼漏长。席上有糕人食雪,山中无乐鸟吹簧。乾坤许大任潇洒,此日凭栏我亦狂。”(《雁台集选》第七十一页)

一个看破名利的李秃翁,一个寄身浮云的尘外客,相见甚欢,相谈甚洽,这就促使道一坚定了遁入空门的信念。他在诗作《龙湖咏》中高声吟唱:“泛泛波间是白鸥,呱呱树上是斑鸠。金牛小子今而后,五日三朝剃个头。”“早起吃它三碗饭,晏些脱了一层衣。㺊猖自去河杨道,间看杨花作雪飞。”(《雁台集选》第七十一页至七十二页)

在龙湖剃度后,周之首正式使用法名道一。他按自己的臆想,创制了形如莲花的僧帽戴在头上,每天不参禅,不念经,只是静坐养性。万历十八年(庚寅)十月,道一告别龙湖,打算前往王屋山云游。他在纪游诗中吟道:“大丈夫儿有百年,不为将相不神仙。飘然父母妻儿外,啸傲古今天地间。长林大洞当何在?遥指黄河第一湾!”(《雁台集选》第六十七页)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10)

李贽在送道一游王屋山的序文中这样写道:“周道一不许可一世士。非但一世人士不许可,虽三教圣人亦有所褒贬,有可有不可也。其自负如此,其为人倔犟可知。岂与世之假名道学者,徒有口而无腹,有表而无里,有头而无尾也耶!少小时善为文章,曾学为儒,以为儒若止于取科第求功名已也,则何足为。一游庠,即弃之。入武夷山学仙,然仙道辽远,终当败坏,复弃之学佛。佛在西方,舍此就彼,非其义也,复弃之学吾心佛。吾心自有佛,吾呜呼往而不可。既性与世难谐和,则唯有入山之深而已。何也?我与世其所好恶,皆不相类也。有好田宅儿子,弃之;有好功名文章,弃之。况周姓巨族,周友山其亲叔,诸倚藉何如?而皆视之若蚊虻,不少当意。然则舍名山将安归乎?人皆劝道一不往,我独许道一往。以道一惟可与名山居地,吾性若似公,故吾独许道一。道一将往王屋,王屋若有贤主人,若有贤檀越,急寄书来,吾将褰裳就子。”(《雁台集选》第七十五页)

游历过王屋山后,道一又游涉了九华山、黄山、雁宕山等名山大川。转眼到了万历二十六年(戊戍),道一第二次来到武夷山,在城高寺居留数月之久。

十年后重游武夷,老友曾冰壶已经作古,江中鱼氏则身染沉疴。居留武夷山城高寺期间,周道一又结识了一位新朋友——道士谢活水。他俩交游相知的情形,从道一《城高遗谢活水》一诗中可领略其详:“十年前到武夷时,山中落落无相知。黄冠有一曾冰壶,青袍得一江五芝。十年后到武夷里,武夷满山难下履。冰壶已去五芝病,赖有城高谢活水。活水家在芝城东,一朝来到武夷曲。乘风飞上城高峰,断崖千尺溪有声。正是道人活水心,归来涌跃呼朋侣。莲社茶园不日成,飞梯百级达峰顶。竹林隐隐见人影,我来指点武夷图,人似汪刘地接笋。一言相契不离侧,明日欲留留不得。为我悲愁恼一番,令我闻之肝胆裂。百年心事总未得,千里行囊又将发。一朝活水若归来,莫道周郎情义绝。”(《雁台集选》第六十九页)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11)

二次返回麻城,家中变故频频。感叹人生,道一作《抚掌歌》曰:“父母丧得早,兄弟都命夭。老婆埋得深,女儿送得好。一个荣计儿,一下又死了。学生平生不认家,过门儿子任呱呱。若还我死留儿在,哪管阎浮有血粑。刘豚犬,孙仲谋,谁家辨骨头?文王有百男伯,道一无有文王伯。道比将来只争坟上几箢土,时人慢把天道骂,我感天道叫多谢。请君勿为我悲伤,我曹不是卜子夏。”(《雁台集选》第六十一页)

回麻城住不多时,周道一依旧留恋武夷山水,于是第三次前往。这一次他选择了三仰峰。在《武夷三仰峰峁庐化米疏》中,道一说“既然两往不成,何为三番来此?盖以昔年由四祖跳匡庐及龙虎,近年自九华穿黄山入雁宕,始知到处之山水,无有过于武夷,而野人终身之地在此矣。”(《雁台集选》第五十八页)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12)

三至武夷,为何不住老地方?道一的理由是:“九曲溪边,人固必游三仰。峰上人迹罕到,师生乐此有峁庐足以容身……且武夷溪曲九肠,峰奇三教,桃园栖老佛,五曲聚诸儒,是一派仙源……”住此的乐趣是:“效东晋之社,丹山碧水换南宋之舟。买一挑会仙米,烹几铫武夷茶,对几个开眼人,说几句新鲜活,也是建安人物,千年奇事,岂曰为和尚道士谋哉?”(出处同上)

在三仰峰寓居期间,道一“买碧桃园种桃,买茶山莳茶,居数年又返麻城……。”(《雁台集选》第五十五页)为何返麻城?《武夷化米疏》中曲露隐情:“檀越(施主)为谁,无粥饭实难度日。且踪迹既在天涯,即英雄不能自食。留之则我非首阳山之人,去之则我非武夷之志。直以苦情,吐之笔舌。持入大邦,上告先生长者,愿借德威之重,一开方便之门。或月给一人之粮,或年助一桶之米……。”

(未完待续)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13)

★★作者简介★★

郑重建,1954年生于汉口,本科学历,系麻城市第一中学退休教师,麻城市作协名誉主席、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长期致力业余创作,有小说、散文、故事、报告文学、曲艺、剧本、文史研究类作品百余万字在公开刊物发表。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14)

破山禅师文献综述,麻城奇僧周道一(1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