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组织工作的案例分析,组织能力的杨三角
管理学组织工作的案例分析,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人才培养有三个要点。第一,老板要亲自抓。第二,提倡学中干和干中学。学中干就是先做体系化的课程培训,马上投入工作。干中学倒过来,先工作,碰到了问题一起研究解决。第三个要点是评估。通常来讲,人才评估看业绩、潜力和价值观。不管怎么招人,随着事业的发展,你会发现人才总是不够。所以,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引进了多少人才,而是培养了多少人才。先看第一个要素,员工能力。员工能力建设的第一步是选对人。选人要有依据,这个依据就是与企业核心能力匹配。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支撑企业战略的关键能力。比如,戴尔的核心能力是高周转率,海底捞靠的是极致的服务,沃尔玛靠的是成本领先。选人的第二个问题是,怎么选?杨国安介绍了一种很好用的工具,叫做4S模型。第一个S 是standard,就是人才标准,除了区分出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之外,还要区分过去的成就和未来的潜力。第二个S是source,即人才来源。你需要主动出击,必要时还可
作者: 杨国安
这是一本讲如何提升企业组织能力的书。作者杨国安,先后担任过宏碁电脑、阿里巴巴、TCL的高级顾问,现在是中欧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和腾讯集团的高级管理顾问。
杨国安认为,组织能力是企业持续成功的关键,他提出了一个公式:企业成功=战略×组织能力。所谓“杨三角”是杨国安提出的一个组织能力模型,它包含三个要素,下面我们具体讲解。
杨三角理论模型框架
先看第一个要素,员工能力。
员工能力建设的第一步是选对人。选人要有依据,这个依据就是与企业核心能力匹配。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支撑企业战略的关键能力。比如,戴尔的核心能力是高周转率,海底捞靠的是极致的服务,沃尔玛靠的是成本领先。
选人的第二个问题是,怎么选?杨国安介绍了一种很好用的工具,叫做4S模型。第一个S 是standard,就是人才标准,除了区分出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之外,还要区分过去的成就和未来的潜力。第二个S是source,即人才来源。你需要主动出击,必要时还可以挖墙脚,到同行或竞争对手那去挖人。有了足够的备选人才,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筛选,英文叫screen。最后一个S叫secure,即人才巩固,就是把人才能够留下来。
不管怎么招人,随着事业的发展,你会发现人才总是不够。所以,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引进了多少人才,而是培养了多少人才。
人才培养有三个要点。第一,老板要亲自抓。第二,提倡学中干和干中学。学中干就是先做体系化的课程培训,马上投入工作。干中学倒过来,先工作,碰到了问题一起研究解决。第三个要点是评估。通常来讲,人才评估看业绩、潜力和价值观。
“杨三角”模型的第二个要素,员工思维。
什么是员工思维呢?就是员工每天在工作当中真正关心的那些事情。很多时候,员工看重的事情与企业看重的事情不是一回事。比如,企业提倡客户至上,但是研发人员只关心自己的产品,在技术上是不是先进,却不管客户好不好用,就发生了错位。这背后是价值观的冲突。如果企业的价值观不能被大多数员工接受,必然陷入混乱。
越是大的变革,越需要重塑员工的思维方式。那么该如何重塑呢?通常需要经历五个阶段。首先是增强危机感。温和的方式是让所有人深入一线,了解现状。严厉的方式是裁员,让其他员工产生危机意识。第二步,提出新的价值观,经过广泛充分的讨论后达成共识。第三步是全面设计,分步推进。不仅要有条不紊推进结构、流程和制度方面的变革,还要不断地培训员工。第四步是加强考核。通过将核心价值观跟绩效挂钩,有力推动行为的改变。最后一步是坚持不懈。思维方式的塑造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杨三角”的第三个支撑要素,是员工治理。
员工治理有一硬一软两个方面,一硬是指组织架构,一软是指赋能授权。
先来谈谈组织的架构问题。企业究竟怎么做,才能让组织架构匹配战略呢?一般来说,需要做三件事。首先要弄清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组织能力。其次是做价值链分析。这一步非常重要。组织能力实际上是由不同流程相互配合的结果。最简单的理解,流程就是一连串的价值创造活动,包括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核心流程,和行政、人事、财务等辅助流程。价值链分析就是对流程进行分解,尤其是要识别出关键流程和次要流程。最后,确定权责分配和汇报关系,制定部门的绩效指标,将权责利统一起来。
对组织来说,比架构更重要的是人,是团队。能够充分激发和释放员工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才是关键。
怎么激发呢?杨国安认为,秘诀就在于打破组织的三重边界。第一重是不同层级之间的垂直边界,第二重是不同部门之间的水平边界,第三重是公司与客户、供应商、媒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外部边界。三重边界会阻碍资源、信息的流动。打通三重边界,资源就能流动起来,整体的力量就能得到发挥。
杨三角模型总结
编辑:成海(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