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和寓意的歇后语大全:如皋歇后语背后的故事
有故事和寓意的歇后语大全:如皋歇后语背后的故事马神庙原在如皋城里知县衙门(今老机关所在地)之西原址现改为新华书店。人们习惯称县衙门前面为“县前”。过去的如皋人向商店买东西付现钱,店方可适当减低价格以示待。俗语说:“现钱打八折,欠帐加二五”。“马神庙向东”就是付给现钱的暗喻。马神庙向东——县前(谐音“现钱”)清朝初期,如皋城里有一姓徐的大户,世代官宦,家产巨万,人称“徐半城”。乾隆年间,徐罢官回乡,在北门城里伏海寺(俗称“泰山”)西侧,砌了一座花园,竹树花卉,假山鱼池,亭台楼阁俱全,名霁峰园,如城人称徐家花园。徐家自备戏班子,经常在花园里演戏。外面的人进园看戏不要给钱。因而形成这一歇后语,喻请人做事不招待饭食。大寺巷的衣店——一家靠一家大寺(今为大治)巷在如城西大街,因此巷北端有广福寺(俗称大寺,原址为人民剧场,已拆)而且得名。历来这里是出售新旧衣服的集中商店。清朝末年有吴有庆、刘立源、谢日升、谢日和、谢日茂、林荣欣、黄震泰等大小衣店十
千年古城孕育了如皋渊远的乡土文化,它蕴藏在诗人作家、园林桥水、美术工艺、民间俗语……之中。而如皋歇后语就是其中之一。歇后语算是乡土俗语的一种。先说前半句,稍歇再说后半句,延伸表示某种事物、道理。稍顿之后是悬念、拆疑、幽默、风趣。
如皋歇后语善于拿物说事,借人说趣,引文喻意。如“胸门口挂钥匙——开心”。“茶壶打掉——剩下个嘴”。“用狗、猴、虎……”动物说事的更是比比皆是;借人说趣,象“二姑娘搂糊儿——惑(音)动”。“小和尚念经——有嘴无心”;“巴眼照镜子——难看”。引文喻意,如用古典文学《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开店”“喻”比他高的不用等等。形象生动,幽默诙谐。试举部分歇后语供大家欣赏,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这浓郁的乡土文化传承发扬。
几则歇后语背后的故事
徐家花园看戏——吃饱了来
清朝初期,如皋城里有一姓徐的大户,世代官宦,家产巨万,人称“徐半城”。乾隆年间,徐罢官回乡,在北门城里伏海寺(俗称“泰山”)西侧,砌了一座花园,竹树花卉,假山鱼池,亭台楼阁俱全,名霁峰园,如城人称徐家花园。徐家自备戏班子,经常在花园里演戏。外面的人进园看戏不要给钱。因而形成这一歇后语,喻请人做事不招待饭食。
大寺巷的衣店——一家靠一家
大寺(今为大治)巷在如城西大街,因此巷北端有广福寺(俗称大寺,原址为人民剧场,已拆)而且得名。历来这里是出售新旧衣服的集中商店。清朝末年有吴有庆、刘立源、谢日升、谢日和、谢日茂、林荣欣、黄震泰等大小衣店十多家,一家紧靠一家,故有这句歇后语。喻居民住宅或商店多而紧紧相连。
马神庙向东——县前(谐音“现钱”)
马神庙原在如皋城里知县衙门(今老机关所在地)之西原址现改为新华书店。人们习惯称县衙门前面为“县前”。过去的如皋人向商店买东西付现钱,店方可适当减低价格以示待。俗语说:“现钱打八折,欠帐加二五”。“马神庙向东”就是付给现钱的暗喻。
孤贫院的土地老儿——穷神
孤贫院(又叫养老院)是赡养孤寡、残疾贫民的慈善机构,原在如皋城里关帝庙西隔壁。院里贫民靠社会救济维持生活,哪有钱买香烛、供品祭祀土地神?所以这里的土地老儿也很穷。这句歇后语用来形容有人吃饭时狼吞虎咽、穷急吼吼的样子。
汤家得儿贺寿——又来一位
汤家得儿是如皋城里的一位保正。旧社会在没有实行保甲制度之前,地方治安是由保正负责。一个保正管一坊(相当于现在一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或一个村庄。如有钱物失窃,就向保正报告,由保正查访,发现可疑的窃贼,即捆缚捉来拷打,逼其招供,退出赃物。所以窍贼、扒手都极怕保正。保正没有固定的工资,靠追回失物时失主给一些赏钱。每年保正借父母、自己或妻子过生日之机,送贴子贺几次寿。当坊的商店和居民都送钱祝贺,保正由此得此钱财。小偷、扒手往往也向保正送钱贺寿,以图巴结。这句歇后语含有贬义,多用于取笑——把来的人喻为小偷、扒手。
立发桥的保正——史正(谐间“死症”)
立发桥在海安东南。抗战前属如皋县,今属海安县。光绪年间,当地的保正名叫史正。由此传为民间的歇后语,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了。
丁堰的升子——一升(谐间“声”)抵升(声)半
解放前,买卖粮食不用秤,而用竹筒做的升子和木制的斗、斛量。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读担)。各地升、斗大小不一。丁堰镇的粮行的升子比如城粮行的升子大,一升相当于一升半。从们用其谐间为歇后语,喻说话的声音比旁人高。
石庄行向南——想到圩
(如皋人读音同“愚”)里去了
石庄镇附近历来出产土布。镇上布行多,以往人称石庄镇为“石庄行”。石庄之南原靠江边,沿江筑堤以防潮水,不少村庄皆称为“某某圩”,概称为“圩里”。这句歇后语变取其谐间,喻有的人考虑事情不切实际,难以办到,比较愚蠢。
如皋本土歇后语大全
一个月落啊二十九天雨——该阴(喻本应这样,有活该之意)
二郎神的胡子——稀稀的
二百亩田——两顷(喻两散意)
二保搬豆腐——半的半
二两棉花四把弓——细弹(谈)
二姑娘打肉——牵肥搭瘦
三天下了啊两碗面——生意上啊门(喻一时的、表面的兴旺)
三钱一把的萝卜——慢慢儿扎
三钱剃个头——不戗(不像)
三钱买副眼镜——各合各的光
三钱买个摇鼓儿——叭东叭东(不懂)
三本丢掉两本——一本正经
三天吃啊六顿——穷快活
三根木头下江——跟排走(喻随大流)
三步当啊两步跑——着起忙来啦
四六七八——呆子(四个数相加为二十五,喻二百五——做事不精明者)
四脚朝天——仰下来捎(喻任性,违背人情事理)
六月的脂油——熬不得(喻迫不及待)
六指儿抓痒——加二奉承(喻很周到、体贴)
六个骰儿掷啊五个吆——定邦定色(喻处变不惊,镇定自若)
六八万——等七(吃)
六月里穿棉鞋——大暖脚
七月看巧云——越看越象
七月三十斋孤——人从鬼愿(喻满足贪婪者的欲望)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桌子盖井——就圆合方(喻处事灵活)
九天(数九寒科)喝凉水——点点在心头
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
十个指头儿伸出来——有长有短(喻参差不齐,各有分别)
十二个菩萨没四两——轻神(喻轻佻、不庄重)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喻心神不定,忐忐不安)
两个六月——大夏(大下,喻雨势猛)
两个山字——请出(喻客气地赶走)
两代寡妇——没公夫(不功夫)
初六的判官——没神
大姆指扒耳朵——扒(巴)不到
大麻疯向啊癞子哭——同病相怜
小木匠跟啊老木匠跑——背家伙(工具,喻吃苦头)
细小伙养麻雀儿——死多活少
吴窑的羊肉——狗儿妈来事
老和尚敲木鱼儿——卜卜(百)
老奶奶吃茼蒿——活搞(喻无事生非,不讲理)
老奶奶吃海蜇——不响(不想)
老奶奶的角髻儿——梳(输)定了
老爷不在家——空堂
老虎上山——一纵(喝酒时谐音一盅)
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
老母猪上校场——哪家的人马(喻非同一般,或假充威武)
老鼠窜进书橱——咬文嚼字
老鼠躲进风箱里——两头受气
老鼠窜进灯笼——吃烛(粥)
老鼠的尾巴——发不了壮(粗之意,喻停滞现状,难以发展)
老母鸡生蛋——咯咯叫(刮刮叫的谐音,喻赞扬、好)
猫儿哭老鼠——假慈悲
猫儿叫春——打架散场
狗子捉老鼠——多管闲事
狗子下秧田——吃饼
羊子没角——假马儿
羊肉没有吃到——落得一身膻腥气
山猴儿爬箱子——不干了
山猴儿戴帽子——活像个人(喻人矫揉造作,不够正派)
驴子吃黄豆——绷涨
雄鸡害嗓子——不啼(不提)
麻虾炖蛋——双荤
麻雀儿虽小——五脏俱全
癞宝(癞蛤蟆)爬进趸盘里——自称自(喻自我夸耀,言过其实,不谦逊)
乌龟垫床脚——硬撑(喻本已无力却硬是承担着)
乌龟洗大褂子(穿在外面的罩衣)——散板(喻解体了,散伙了,或人体自感疲惫极了。)
乌龟吃馓子——自绕头(喻自找麻烦事)
乌龟吃火萤虫儿——肚里亮(喻心中有数)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怀好意
喜喜儿(蜘蛛)害屁眼——没丝(没事)
蜻蜓儿吃尾巴——自吃自
地蹩虫咬凳脚——掼掉了(白费)一口毒
属地蹩虫的——嘴勤身子懒
属野鸡的——顾头不顾身
哑巴梦见妈妈——叫不出
哑巴吃黄连——说不出来的苦
聋子的耳朵——假架子(喻摆摆样子,实际上无用)
瞎子看戏——这是哪一出
瞎子磨刀——看见亮(喻做事只看表面)
瞎子吃肉——各人碰局(碰运气)
瞎子闻见臭——离屎(死)不远
瞎子摸到墙疤(巴墙铁)——好大的锔(喻好大的运气)
瞎子拾到钱票——你看
瘸子看丈母——踮啊踮的来(雨一点一点地下)
瘸和尚说法——能说不能行
豁嘴唤猫儿——咪咪(喻事不遂心,倒霉)
驼子跌跟头——两头不着实(落空之意)
矮子爬墙头——爬不到(喻正好,求之不得)
王癞子的饼酱——透鲜的
王小二过年——一无所有(一年不如一年)
王三偷碎米——泼泼撒撒
王三骑驴子——豁过了头(喻做事越过了界限,有点过分)
王夸儿打仗——哪边儿胜(意为谁赢了)
王妈妈照应武大郎——虚情假意
黄猫儿看鸡——越看越稀
寿星老儿卖妈妈——倚老卖老
寿星老儿进午槛——肉头到家(喻做事不精明,白吃亏,惹人讥笑)
寿星老儿跌跟头——肉头倒地
寿星老儿吃砒霜——活得不耐烦
寿星老困竹箔子——受竹(足)伤
大圣菩萨的眼睛——照远不照近
关老爷面前舞薄刀——现丑(喻班门弄斧,有点自不量力)
关老爷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孔夫子放鸽子——非(飞)也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的马马儿(老婆)——穷神
朱买臣的马马儿——八败命
朱洪武扫地——各登原位
薛仁贵的大褂子——白袍(跑)
沈万三打死人——钱偿命
赵公明骑老虎——神虎骑神(神乎其神)
赵五娘写家书——难字当头
猪八戒过河——不带嘴拱
土地祠的菩萨——不是正经神
土地祠供观音——庙小菩萨大
土地庙开天窗——神气通天
土地老爷养小鸡——神气啯啯
灶老爷上天——有句说句
三十夜的灶老爷——拿糖
三十夜折锞儿——替鬼忙财
正月半的圆子——慢慢儿搓
秀才打板子——惶老爷不起(喻不好意思拒绝对方的要求)
宰相打灯笼——回府
外孙打灯笼——照舅(照旧)
外公爷爷——妈妈父(马马虎)
妈妈像姨娘——一个老根上来的
妈妈相遇皇帝——名声好听
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
姑嫂两个下田——同薅(同蒿)
巧儿妈妈养个巧儿——巧煞人
霸王的儿子——霸(罢)了
扒儿手打更——改邪归正
扒儿手到堂——贼输
泰州的灯笼——没影子
海安的红草——原吆(原样未动)
海安的锣鼓——各打各
磨坊失贼——不见面
鞋子店失火——搬楦头子
荷花池里打架——没得我的藕
麦田里捉龟——稳取、准的
木排上跑马——放不开脚步
糁儿粥养成人一世——落不到一声好
糁儿粥泡云片糕——你薄我消
刀啊挂在鼻子上——剐嘴(呱嘴,喻喜多话)
钥匙挂在心门口——开心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看见和尚骂秃子——当面得罪人
郭呆子唱曲儿——就这么多
痨病鬼儿开药店——带卖带吃
讨饭子敲钵头——穷快活
丢掉讨饭棒——不受狗气
棺材里伸手——死要钱
抬棺材拾银子——哭的哭,笑的笑
强盗卖火萤虫儿——遮掩身子
说嘴的郎中——没得好药卖
天要下雨娘要嫁——无法可奈
卖掉衣裳打酒吃——顾嘴不顾身
没钱过河——远转转
穷人借钱——保上加保(饱上加饱)
阴天驮穰草——越驮越重
吊桶掉啊进里——捞绳(劳神,常喻吵嘴,发生矛盾)
身子掉啊井里——耳朵挂不住(喻整体基本垮了,枝节也无,有豁出去的意思)
瘫子掉啊井里——捞起来也是坐(反正一样)
茶壶打掉把子——光落个嘴(喻只会说,不会干)
勺儿没柄——舀汤不得(了当不得)
酒端子量米——升子有柄(身子有病)
檊面丈捧吹火——一窍不通
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砖头脑儿打板壁——急回头
乌子开黄花——变种
床底下养仙鹤——头难抬
香橼的表兄——木瓜(喻呆板,不陪明)
凤仙花子——不能碍(碰)
端午的蒜头儿——毒(独)种(喻独一无二)
油炸鬼儿烧经——鬼遇鬼
头大的荸荠——不脱土
药里的甘草——头一味(位)
荞麦屑裹饺儿——一个硬似一个
虾儿下锅——红起来啦
生姜掉进肉锅里——肉麻
漕头肉作痒——要杀
骨头养成啊圆啊——讨打
睡在屋脊上——两面滚(喻个人无主见,有两面讨好之意)
放屁动手揞——遮瞒不住(亦唯喻做事飘浮、马虎)
出头的椽子——先烂
正月里看走马灯——来的来,去的去
看戏淌眼泪——替古人担忧
又打板子又扛枷——罚啊又罚
失火打板子——又晦气
丢掉琵琶——不弹(不谈)
马褂儿改套(不得长)
包脚布做围袈儿——臭啊转过来
千钱分两开——半吊子(旧时一千枚铜钱谓之一吊。喻不明事理而又一意孤行)
肉馒关打狗——有去无来
狐狸精放风筝——妖怪上啊天
无风鹞子——瞎斫(喻无目的地到处游荡)
烟囱戴白帽子——灶(噪)死人(喻嘈杂、声音大)
瞎驴子墩啊瞎磨坊里——瞎牵(喻不明事理,与人说话无中心)
生姜米儿——块块合(喻到处能搭得上,为人随和)
谢道士吃狗肉——块块好
扑屋匠吃过早饭——上去啦
头钻啊在麦稳子里——芒(忙)无头绪
胡萝卜做旗杆——黄到底(喻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
坛子里失火——闷烧(喻忧郁、生闷气)
帽子没边——顶好(最好)
火烧眉毛——只顾眼前
修锅匠抓炮灰——(倒铁)(倒贴)
没头的苍蝇——乱转
馋婆娘磨冷饨——磨完吃了
铁匠做官——打向前
水缸里搂菩萨——不定神
白蜡烛拜堂——不得长久
卖梨膏糖的——零打碎敲
趴在鸡窠门口——看蛋(看淡,喻想得开,坦然)
飞蛾投火——自烧身
墙上的日历——过天撕(是)天,过天少天
姚货郎的腿子——滑脚
羌蜞蟛掉啊卤缸里——活折蟹(喻无用,窝囊)
豇豆角儿下面——清汤寡水
烧饼打花——上粞(上西)
煤炭公司经理(黑炭头儿)
江西人锔碗——吱咕吱(自顾自)
寡妇烧牌子——一了百尽
澡堂子的灯笼——天天挂
隔壁打破水缸——映得来的祸
满萝拣瓜——拣得眼花
咸菜烧豆腐——不必盐(言)之
炒米炖蛋——面子涨(表面好看)
竹篮打水——一场空
梁山泊的军师——吴(无)用
洋葱炒韭菜——你混我也混
进监拾了个木碗儿——该吃这碗牢饭
叫化子打架——罡头(豇豆)
踏板卖掉(落啊个床)
木头段儿——不踢不滚(喻不主动,不灵活,呆板)
回炉的烧饼——不香
上吊搽粉——死要脸
屁股上画眉毛——好大的脸
背脊后头唱喏——反礼
飞机上吹笛子——高调
仓库上啊封条——有货发不出
灯草的拐杖——不做主
锅盖做井盖——圆套圆
石头朝山上背——倒过来做
八十岁学吹手——力不从心
煮熟的鸭蛋——没涨息
风吹帽子——告诉天
丰乐桥上吹喇叭——满城皆知(1)
城隍庙里的匾——自问心(2)
谢子惠看洋钿——怕的不好(3)
注:(1)二十年代前,丰乐桥是一座高大的石桥,故成为这一歇后语的主语。此桥在后期与迎春桥同时改为平板桥。
(2)旧时如皋城隍庙的大殿上红底黑字的三块匾,分加写的是“放过谁”、“自问心”、“早回头”。
(3)谢子惠从事钱业,鉴别银元持怀疑态度时说“怕的不好”。此人的口头禅转化为群众性的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