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文言文老子第五十六章原文及翻译:说文解字系列之

文言文老子第五十六章原文及翻译:说文解字系列之“髯”的本义是“髯毛”,后来则引申为髯毛下垂之态。这样,“冉”也由名词变为形容词了。且到,后来,“冉”除了不表其本义之外,还不能单独使用,一般是以叠音词的形式出现,即“冉冉”。《现代汉语词典》种“冉”字条下也只有“冉冉”一条。有两个义项。一是(毛、枝条)等柔软下垂,这其实也就是许慎所言之“毛冉冉也”的意思。二是表示“慢慢地”或“渐渐地”的意思,这是由“毛冉冉也”即毛发慢慢地飘动之义引申而来的。屈原《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个”冉冉“即”渐渐“之意。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冉冉府中趋。”句中的“冉冉”则为“慢慢地”之义。诗,荏染柔木。传曰,荏染,柔意也。‘染’即‘冉’之假借。凡言‘冉’、言‘姌’皆谓弱。”段注不仅说明了“冉”的本义,即“冉”是胡须的一种下垂蓬松的状态,而且举例说明“冉”的这种“弱”态。和汉语种的许多字一样,“冉”表“髯毛”的本义渐失,借作他用,故后来人们再

“而”和“冉”这两个字,形、音、义皆不同,看似毫不相干,实则本义相近,所指略同。

我们先来看“而”字。“而”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但究其本初之义,却另有所指,实有所指。我们来看“而”的字形演变轨迹:

文言文老子第五十六章原文及翻译:说文解字系列之(1)

甲骨文的字形像人的胡须状,金文亦略似。所以,从字形上看,“而”的本义就是下垂的颊毛,概言之即今所谓“胡须”也。《说文解字·冉部》:“(而)须也。象形。《周礼》曰:’作其麟之而。’凡而之属皆从而。”段注于此有详述,细分“颊毛”、“须”、“髭”等字的字义差别,皆因其所在的位置不同而称谓有异也。统言之则今之所谓“胡须”也。故“而”乃典型之象形字也。戴震注《周礼》曰:“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但“而”的这个本义,今已不用,所用多为其假借义。且多用作虚词。

这种因假借而失其本义的情况,在古今汉语中并不少见。文言文中最常见常用的虚词,如“之”、“其|”、“于”等,皆此类也。“而”通“尔”,当“你(的)”讲。《左传·昭公二年》:“余知而无罪也。”即是说,我知道你是无罪的。更多的时候是借用作连词,可以表示顺接、逆接、假设、等等的句意关联。《左传·镶公三十年》:“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即是说,子产如果死了,有谁能来接替他的职位呢?这个“而”即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用。《论语》中有句很有名的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个“而”亦同上例。“而”作连词,古今几乎无异,且使用频率极高,兹不冗述。

《庄子·逍遥游》中有“故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之语。此处的“而”应读(neng),因“而”的古音通“耐”,而“耐”又通“能”,所以句中的“而”读如“能”,当“能力”解。如此,则这句话的大意是,道德符合一君之心,能力取信一国之人。这也是“而”的一个特别的用法吧。

再来看“冉”字。我们还是先来看“冉”的字体演变轨迹:

文言文老子第五十六章原文及翻译:说文解字系列之(2)

甲骨文、金文,甚至小篆的字形都很相似。甲骨文的字形像面部两颊旁边的髯毛下垂之状。金文亦似。可见“冉”乃象形字也。“冉”与“冄”乃异体字,《说文解字》中有“冄”而无“冉”,这也说明“冄”的出现要早于“冉”。《说文解字·冉部》:“(冉)毛冉冉也。象形。”段注云:“冉冉者,柔弱下垂之貌。须部之髯,取下垂意;女部之姌,取弱意。《离骚》:‘老冉冉其将至。’此借冉冉为

文言文老子第五十六章原文及翻译:说文解字系列之(3)

诗,荏染柔木。传曰,荏染,柔意也。‘染’即‘冉’之假借。凡言‘冉’、言‘姌’皆谓弱。”段注不仅说明了“冉”的本义,即“冉”是胡须的一种下垂蓬松的状态,而且举例说明“冉”的这种“弱”态。和汉语种的许多字一样,“冉”表“髯毛”的本义渐失,借作他用,故后来人们再造新字“髯”以表其本义。

“髯”的本义是“髯毛”,后来则引申为髯毛下垂之态。这样,“冉”也由名词变为形容词了。且到,后来,“冉”除了不表其本义之外,还不能单独使用,一般是以叠音词的形式出现,即“冉冉”。《现代汉语词典》种“冉”字条下也只有“冉冉”一条。有两个义项。一是(毛、枝条)等柔软下垂,这其实也就是许慎所言之“毛冉冉也”的意思。二是表示“慢慢地”或“渐渐地”的意思,这是由“毛冉冉也”即毛发慢慢地飘动之义引申而来的。屈原《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个”冉冉“即”渐渐“之意。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冉冉府中趋。”句中的“冉冉”则为“慢慢地”之义。

“冉”的异体字“冄”今已不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