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要有座山:每个人都有一座自己的山
每个人心里要有座山:每个人都有一座自己的山“将这本书献给热爱孤独的人,献给迷失喧嚣的人。愿阅读这本书的人,得到大自然的抚慰,找回真实的自己。”傅菲对读者写下了深情的祝福,或许,这也是自然借傅菲之口,对尘世里眺望星空的人的一份馈赠。对自然保持一份敏感的感触,我们终不过是从自然里走出,绕了一圈,又回归自然。(仇士鹏)关于生态文学的概念,作者阐述道:“生态文学旨在给大众自然启蒙、再度认识自然、确认万物的尊严、塑造万物的生命价值、呈现自然天籁之美、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的伦理、叠高自然文明,并借此引导我们的生命走向。”我想,这是本书的核心与基石,也是我们重新观照自然的一种视角。它让你相信,万物的存在便是美的本身;它让你相信,人与世界共享着同一份尊严。“给动植物以尊严,无论它们的生还是它们的死。给它们尊严,就是给我们自己尊严。它们的路,就是我们的路。”作者把人与自然放在同一个维度里,把人性的狭隘与困囿放进自然的无穷与博大中,让人与
作者:仇士鹏
《深山已晚》,一个自带诗意的名字。让人不禁想象着一片沉入暮色、坠入黑夜中的深山,万籁俱寂,却又风吹叶动。这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作家傅菲客居武夷山北部余脉荣华山和浙闽群山等原始山区,和大自然深入交流、共醒共眠时所创作的作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座山,葳蕤着属于自己的神秘、生动以及悠远。傅菲的山在地平线以外,在目光的尽头,只有脚印才能抵达的远方。它坐落在自然的心房中,在虫子的爬行与雷霆的滚动中拔地而起,山上,有野谷、山梁和荒滩,也有雾气、清泉和洒满月光的森林。
这是一本摊开的书,在山野间,被一页页浪漫地翻动。它是自然对久居都市的人的一次亲近,唤醒了我们童年时对自然、对生命的原初印象。那些承载着生活美学的行为举止,仿佛从一场大梦中醒来,重新在我们的身上扎根。从鸟鸣中醒来,赏雾生云动,看草结种子、风吹叶子,用指尖触摸一场大雪,在波纹上画出落日的斑斓。等到夜色降临,便在一阵隐隐约约、似远还近的深山晚钟中焐酒过冬,让星星缀满梦的脸庞,生活便和雪花一起轻轻地在空中盘旋。
它让你相信,万物的存在便是美的本身;它让你相信,人与世界共享着同一份尊严。“给动植物以尊严,无论它们的生还是它们的死。给它们尊严,就是给我们自己尊严。它们的路,就是我们的路。”作者把人与自然放在同一个维度里,把人性的狭隘与困囿放进自然的无穷与博大中,让人与万物之间形成流动,在另一个语言体系里交流,于是自然的五彩斑斓,丰盈、充实与生动,便在字里行间倾泻并延展。最终,作者也将自己融入了自然生生不息的逻辑与伦理之中。
读书时,我时常向往着作者所说的那种“奢侈”的生活:“什么事也不想,什么事也不做,安安静静地独坐,阅读,散步,瞌睡,最好电话也不要有一个。或者一个人去干件不打扰别人也不惊扰自己的事,是很惬意的。”我们远离着自己,却也与自己靠得更近。我们回归了自然的原始与纯粹,与天空大地、飞鸟走兽做着一样的事,于是我们和永恒逐渐贴合,我们渐渐有了山川与风月的情怀和气度,再去俯瞰人间,世事便如清泉一般,从指尖,从双手合十处,缓缓地流淌。
其实,作者也是在用一种温柔的方式去疾呼。《深山已晚》将作家的历史与社会使命与审美的境界高度结合,它用东方古典文化的宁静、祥和与质朴去诠释人与自然的熟悉与陌生、亲近与遥远、渺小与旷远、孤独与存在。每一页纸,都是一片写着人间情话的叶。
关于生态文学的概念,作者阐述道:“生态文学旨在给大众自然启蒙、再度认识自然、确认万物的尊严、塑造万物的生命价值、呈现自然天籁之美、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的伦理、叠高自然文明,并借此引导我们的生命走向。”我想,这是本书的核心与基石,也是我们重新观照自然的一种视角。
“将这本书献给热爱孤独的人,献给迷失喧嚣的人。愿阅读这本书的人,得到大自然的抚慰,找回真实的自己。”傅菲对读者写下了深情的祝福,或许,这也是自然借傅菲之口,对尘世里眺望星空的人的一份馈赠。对自然保持一份敏感的感触,我们终不过是从自然里走出,绕了一圈,又回归自然。(仇士鹏)
来源: 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