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中伏帖高清,米芾倒念揭谛咒帖
米芾中伏帖高清,米芾倒念揭谛咒帖前面提到咒语的翻译都是音译。为什么采取音译呢?我想至少应该有两种原因,译经时在有的地方如果意译的话,不管你的文字功夫多么高深,结果总会有部分的失真。比如说把“般若”译为“智慧”,就只是大体上传达了它的含意,不够确切,也不够庄严。这是其一。其二,是和我们的话题直接相关的,那就是叫你在念的时候不要去琢磨它是什么意思。认真念就行了,因为在每一个字里都含有信息和能量。当你念的时候,你就是在做修行的实践,在练功;当你琢磨它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你就是在做佛理的研究。不可能在同一个时刻把两件事都做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用音译的办法就能够帮助人们安心地去念,不要东想西想。就连念的咒是什么意思也不要去想。“想蕴若在,必障真如”。你看,帖中不是还有“早起悉心念数十遍”吗?“悉心”是什么?就是全部的心意,要把全部的心意都用在念咒上。他宁肯仕途遭困也不愿意和权贵们多罗嗦。但他看得上眼的人就不一样了。《宋史》卷四百
提起米芾,他那在世人眼中的怪异之举:诸如爱石如命、拜石兄,洁癖的行为等等,就自然在我们眼前浮现。可是人们较少注意到他的宗教信仰。下图是米芾所书《倒念揭谛咒》,我们在欣赏米芾书法的同时,还可以从中得知他信佛的情况。
对揭谛咒,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搞书法的大多写过《圣教序》,《圣教序》的后部是《心经》,而《心经》就是以《揭谛咒》作结尾的。不同的是这里的《揭谛咒》在顺序上是颠倒的,从咒的最后一个字写或念到咒的开头第一字。
《宋史》米芾传(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以下简称“本传”)称米芾书法“沈著飞翥”。“沈著飞翥”就是沉着飞腾的意思,对米书的评语可谓言简意赅,既说明其书有内在的功夫,又指出它虽则功力深厚却并不死板,同时具有奔放热烈的豪迈气象。我们对照上图,果真如此。
《揭谛咒》的意思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把它顺过来:“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佛教经典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对于咒语密言的翻译,一般是音译,念的时候只念音就行了。不过,如若一定要知道此咒的意思,大体上可以这样去理解:“揭谛”的意思是“去”。从痛苦中走向解脱,从无明中走向觉照,从二走向不二。“揭谛揭谛”的意思是“去呀,去呀”。“波罗揭谛”的意思是“走过所有的道路到彼岸去啊”。“波罗僧揭谛”中的“僧”是僧伽的简称,意思是大众,是每一个人,众生的全体。“波罗僧揭谛”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到彼岸去啊。“菩提”是内在的光明,是觉悟,或者觉醒。“娑婆诃”是一种喜悦或兴奋的呼喊,就像是“欢迎!”之类。总之,《揭谛咒》的意思大至是:“去呀,去呀,走过所有的道路,到彼岸去啊!大家都到彼岸去啊,觉悟了 ,哇——!”。这就是观音菩萨所说的话。可是,帖中的咒是倒着写的,倒着念是不是也行呢?佛家当代大德同古德一样,也认为,《心经》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有功德。既然每个字都有功德,当然也就无所谓顺和倒了,这样看来倒念是可以的。明代的张岱在他的《夜航船》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遇到有人肆意捕猎鱼鳖、飞禽走兽之属时,制止之法:倒念《揭谛咒》七遍,就能使他网罟空无所有。
现在我们来欣赏米芾的书法。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我们在附图中看到,此帖正具备这些特点。米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我们来看此帖的第一字“倒”字,其末画的起笔处,不但下笔重,且在笔豪着纸之际有一些运动。这些动作是“说时迟,那时快”,不可以做分解式的操作,完全是下意识的,是纯熟之故。这种情况别处也有,
如《张吉老墓表》中的“博”字,其第二笔起首处也是这样。略有不同处是,“倒”的末笔起首处略有露锋之意,而“博”的第二笔起首处则是藏锋。形体开张、气势恢弘,在米字中也是常见的。如,张季明帖中的“余”、“合”二字,天马赋帖中的“金”字等。而此帖中第二字“念”,也是如此。其上部的“人”,它的左撇尽力尽势尽意之态与上述三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帖中第二行第一字“诃”的第二个笔画是一个小横,此横虽然短小,但也可以看出起笔重,中段轻——轻到几乎笔锋离开纸面——到了末端才又稍重。这也是米字常有的特点,如苕溪诗帖中“故”字的第一笔。这是由于横画过于短小之故,这种特点的常规 写法应该像拜中岳命作帖中的“岳”字的主横那样。拜中岳命作帖中的“重”字的主横则是此种特点的极端的写法。这种极端写法,走过头了,其特色和优点就变成了小眦,但是我们正可以从中看出这种特点写法的规则和实质。帖中有四个“谛”字,让我们从中观察其言字旁的变化。第三行末字“谛”的言字旁较独体字的“言”有略微的变化,这是第一个类型;其余三个“谛”字的言字旁为第二个类型,它们较独体字的“言”有较大的变化,是现今的简体字之所从出。第二类的也各有不同,帖中第三行首字“谛”的言字旁用笔较重,尤其末端向右上钩起处用了重笔。第四行第四字之“谛”的言字旁,其向右上方钩起处未用重笔,但第一笔的点,用笔特重。第四行末字之“谛”的言字旁则将两个笔画连写成了一个笔画。这些都是其善于变化的地方。
《宋史》本传中谓米芾“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
他宁肯仕途遭困也不愿意和权贵们多罗嗦。但他看得上眼的人就不一样了。《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有贺铸传,说当贺铸显示出才能,“是时,江、淮间有米芾以魁岸奇谲知名,铸以气侠雄爽适相先后,二人每相遇,瞋目抵掌,论辩锋起,终日各不能屈,谈者争传为口实。”论辩终日不分胜负,这又是什么劲头?总之,以世间准则而论,米芾可以算是一种另类。《宋史》本传中说他“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同《儒林外史》中的王冕差不多。由此会不会联想到,他写《倒念揭谛咒》帖也是一种怪异的表现?——你们都顺写顺念,我偏要倒写倒念!我认为不能作这样的联想,在这里米芾是郑重其事的。
前面提到咒语的翻译都是音译。为什么采取音译呢?我想至少应该有两种原因,译经时在有的地方如果意译的话,不管你的文字功夫多么高深,结果总会有部分的失真。比如说把“般若”译为“智慧”,就只是大体上传达了它的含意,不够确切,也不够庄严。这是其一。其二,是和我们的话题直接相关的,那就是叫你在念的时候不要去琢磨它是什么意思。认真念就行了,因为在每一个字里都含有信息和能量。当你念的时候,你就是在做修行的实践,在练功;当你琢磨它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你就是在做佛理的研究。不可能在同一个时刻把两件事都做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用音译的办法就能够帮助人们安心地去念,不要东想西想。就连念的咒是什么意思也不要去想。“想蕴若在,必障真如”。你看,帖中不是还有“早起悉心念数十遍”吗?“悉心”是什么?就是全部的心意,要把全部的心意都用在念咒上。
对于一个佛教信众来说,虽是音译,不告诉你是什么意思,但搞得时间久了,他还是会通过种种渠道渐渐地知道这咒到底是什么意思了。人的意识活动是很难控制的,一旦知道这咒的意思,到念的时候你不叫它想,它还是会去想的,你管不了它。怎么办?——那我就倒念!倒念的结果是,你的心猿意马似的意识活动,它也一时捋不清你念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再加上你的严格管束,它就老实了。米芾想出来的这个办法实在高妙,我们绝不能认为他写《倒念揭谛咒》帖是其怪异的表现。然而我们无法断定这是不是米芾的首创。但就现有的资料来看,我们就归功于米芾了。
此帖出自清初的《月虹馆法书》。《月虹馆法书》流传不广,《倒念揭谛咒》帖也不易被人看到。今将《倒念揭谛咒》帖作为附图贴于此,供大家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