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心理咨询师常走的弯路:心理咨询师成长路上的陷阱

心理咨询师常走的弯路:心理咨询师成长路上的陷阱儿童心理学家唐纳德·W·温尼科特曾讲到老师与孩子相互影响关系,及学校教育如何弥补孩子在家庭中所欠缺的部分。【《妈妈的心灵课》175-215页,作者唐纳德·W·温尼科特,赵悦译,南方出版社2011年】埃里克森说人的成长有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改变及发展的历程。【《人格心理学导论》150-171页,作者赫根汉,何瑾、冯增俊译,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也可参阅《儿童期与社会》作者埃里克森】曾经就有人通过原生家庭论,认定父母是造成子女一切问题的核心,并以“父母皆祸害”为题写文章进行大肆宣染,引起一些处在困惑中的人群产生共鸣。有的人还以此为佐证,对父母采用指责、批判、攻击、报复等言行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在我的来访者中,就有处在青春期的懵懂孩子以“父母皆祸害”为理由,认为自己一切不如意的事都是父母造成的,并为此叹息、哀婉、抱怨、愤恨自己可怜的人生。原生家庭只是人成长经历的一部分,也不是决定个人未来

如果你读到这篇文章,或许会认为我是在给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人“泼冷水”,不过在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路上,有一些问题可能对学习者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因此我把它称之为“陷阱”。

我认为的“陷阱”有四类。

一、偏激

“偏激”:把心理学的某一理论、观点、功能无限夸大,以偏概全地理解问题,对待事物。

曾经就有人通过原生家庭论,认定父母是造成子女一切问题的核心,并以“父母皆祸害”为题写文章进行大肆宣染,引起一些处在困惑中的人群产生共鸣。有的人还以此为佐证,对父母采用指责、批判、攻击、报复等言行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在我的来访者中,就有处在青春期的懵懂孩子以“父母皆祸害”为理由,认为自己一切不如意的事都是父母造成的,并为此叹息、哀婉、抱怨、愤恨自己可怜的人生。原生家庭只是人成长经历的一部分,也不是决定个人未来的最终核心。

心理治疗大师鲍尔比始终坚持:“成长中的需要和环境中流行的条件之间不一致时,就容易引起神经症”。【《两百万岁的自性》93页,作者安东尼·史蒂文斯,杨韶刚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7年】

心理分析学家安东尼·史蒂文斯认为人出现精神问题的部分原因:“是对社会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一种反应。”【《两百万岁的自性》99页】

埃里克森说人的成长有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改变及发展的历程。【《人格心理学导论》150-171页,作者赫根汉,何瑾、冯增俊译,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也可参阅《儿童期与社会》作者埃里克森】

儿童心理学家唐纳德·W·温尼科特曾讲到老师与孩子相互影响关系,及学校教育如何弥补孩子在家庭中所欠缺的部分。【《妈妈的心灵课》175-215页,作者唐纳德·W·温尼科特,赵悦译,南方出版社2011年】

家庭治疗师大卫·萨夫说:“个人或社会文化环境的严重创伤会侵入到家庭或团体中”。【《客体关系家庭治疗》145页作者大卫·萨夫和吉儿·萨夫,童俊和丁瑞佳译,李小龙校订,世界图书出版社】

我的观点是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都深受风俗价值观和每个时期的流行价值观引导。【《是谁解构了我们的心灵之二——浅析流行价值观》,作者曾红兵】

可举之例不胜枚举,每一个流派理论只是心理学的一部分,都不能囊括人类心理状态的全貌,也不能成为教育他人的绝对良方,即便某一个理论让自己产生感同身受,那也只不过是从个人的立场上出发,并不能代表全部。因为人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任何教育方法都不可能满足到每个个体的需要,始终有些个体与外在环境发展不一致而产生神经质症,因为“客观本身是由主观建立起来的”【《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81页作者邓晓芒,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所以“客观”通常指,在此时、此地、此事的基础上相对客观,因任何事物都随时空变化而变,唯一不变就是一直在变。我们可以假设全球每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心理治疗师,那他们的孩子就一定优秀,而不会有问题吗?曾有报道心理学大师约翰·华生,由于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太过自负,用自己的孩子做实验,结果三个孩子都患上了心理疾病。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既然是发展的,我们的身心健康就自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挑战。也可以说,即便目前把心理学中所有流派的理论整合一起,也不能说明就掌握了人类所有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所以看待问题尽可能多角度去理解、分析。如抓住某一个与自己共鸣的观点,进行绝对化来解析一切,这就使自己的思考无意识地滞留在某一个局部,仿佛掉入到一个黑暗的陷阱中。

心理咨询师常走的弯路:心理咨询师成长路上的陷阱(1)

二、贴标签

“贴标签”:指在心理咨询外,却好为他人贴上某某心理问题的标签。如“焦虑”、“抑郁”、“强迫”、“自恋”、“人格障碍”……

在现实中时常会看见有人喜好对他人发生的悲剧事件,或对某某名人进行远程的心理诊断、分析、假设、推论,并给当事人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以文章、演讲等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及主张。由于不属于心理咨询范畴,显然诊断和结论都是不严谨的。再如,没有得到当事人的知情同意而公开诊断结果,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那更是违背伦理。甚至随意地给他人贴上某心理问题标签,极有可能给他人的心理情绪造成负面影响。况且心理诊断是心理咨询师为来访者做出的心理评估,也属个人信息,是需要严格保密的。学习心理学是让人更易理解、善待自己和他人,而不是随意去揭露他人的伤疤为目的,更不是为他人贴标签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作为心理咨询师,是在咨询中协助来访者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惑,使来访者从困惑的问题中剥离出自我,恢复心理受损的功能,提高社会能力,找到生活的意义。

如总喜欢为他人贴上某心理问题标签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不妨反思一下自己内在有什么强烈的欲望,推动着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你,沉迷在探索“八卦新闻”似的陷阱中,这或许是个人成长中需要修通的部分,也是必经的历程。这里借用心理治疗大师麦克·怀特的一句话“因为人不是问题的本身,问题的本身才是问题”。【麦克怀特,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后现代心理治疗的领军人物】

三.盲目投资

“盲目投资”:就是在没有弄清心理咨询成长脉络,就开始盲目的投钱去参加各种心理流派技术培训。

目前外界把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前景看得很美好,然而想成为真正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我认为需要思考以下几点:

1、把心理学中炒得火热的那些流派技术学习后,就可以成为心理咨询师而做咨询吗?

2、有什么渠道可以让你接到心理咨询个案呢?

3、自己是否适合做心理咨询师呢?

北大心理治疗专家丛中教授说:“需要具有与他人共情的天然人格素质,心理咨询师最难培训的技能就是共情。”安东尼·史蒂文斯的分析心理学观点,那就是人本身的原型特质是否与其匹配。很多人的生活都经历过一波三折,难免不给自己留下心理创伤,假如在个人成长中没把伤口处理愈合,恐怕在咨询道路上容易给自己带来第二次伤害,因为你的咨询方式或许就是你内部创伤的呈现。

4、能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如按业内有些前辈学者的调查统计,在每年受训人员中的占比不到百分之十(包括大学),你会是其中之一吗?

5、你读心理学书和哲学书时能感觉像读小说一样有滋味吗?

建议在去参加培训之前,最好先买几本基础心理学书或哲学书来读读,如果这些书籍让你觉得枯燥乏味难懂,那是否放下做心理咨询师的念头?丛中教授曾说,读心理学书和哲学书感觉像读小说一样有滋味的人,学习心理学更容易具备深入浅出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6、你准备好了用10-15年的时间学习成为心理咨询师吗?

有学者认为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基础时间为10-15年,因此几个月的培训学习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在学习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路上,有的人轰轰烈烈的投资几十万进行个人学习,但到最后一个真正的心理咨询个案都没能接触,这对经济宽松的人就如用钱买一个教训或成长,但对一个经济比较拮据的人恐怕带来不小的压力,甚至有的人因懊悔而引发了严重的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无形中迷失方向陷入进退两难的漩涡中。

心理咨询师常走的弯路:心理咨询师成长路上的陷阱(2)

四、不归路

“不归路”:指心理咨询师是终生投资学习,仿佛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路。

“不归路”才是成为心理咨询师最艰难的部分,基本由三条线组成:

第一条线,持续的终生实践,接咨询积累经验。

如没有持续的个案实践,那后两条线的成长会严重受损。即便学了很多课本理论,由于没有实践的验证,很难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修改和补充。例如讲亲子关系教育课,假如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咨询实践,那讲给听众的多半是东拼西凑的书本知识而已。现实中考取证后接不到案例的学友比比皆是,这或许与目前人们的消费认知有关,也与原有文化教育潜藏在个体内在意识有关,中国人蛮倾向于学习心理学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直接去找心理咨询师做咨询来化解心理情绪。还有一部分人虽然考了国家颁发的从业证,但总觉得没学好,他们一直在做个人成长,就是没有勇气接咨询。“如不去接待案例,只做个人成长,不是把自己培养成心理咨询师,那是在扮演来访者(病人)的角色。”【《写给未来的心理咨询师》作者丛中2020年10月9日】而持续的个案实践又是持续接受被督导的必要材料。

第二条线,终生投资学习受训。

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参加各种培训都是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稍有不慎十万~几十万元的学习费耗尽后,未必能接到个案,我也相识数位十五六年前就投资不菲去学习心理咨询的学友,由于很难接到个案最终放弃做心理咨询师。因此我的观点是,无需盲目投资去参加各种培训,能看书解决的尽量看书,先买一些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品细读和精读,然后选择一两种与自己匹配的流派理论技术进行深度受训,后续在实践中再进一步扩大学习。

第三条线,持续不断地接受督导。

当心理咨询师困惑在咨询个案中,需要请同行前辈从另外的角度帮心理咨询师理清个案头绪,或协助心理咨询师找出自己在个案中所存在的问题,通常需要的费用每次500~1000元或以上,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让很多心理咨询师囊中羞涩,因此同辈的相互督导可以减少不少费用。不过无论是前辈还是同辈督导都不可能陪伴你走完每一个个案,我认为学会自我督导,不但是提升自己的一个好方法,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关爱。哈林·安德森曾说,不执念于技巧,而是把社会生活中的具有关爱带入咨询。【《熙娟叙语》108页,作者吴熙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年】

关于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学习“陷阱”就列举到此,或许还有我未发现的。总之在学习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路上,既要有探寻“陷阱”的勇气、智慧、及心理准备,也要有能够走得出来的策略。

作者曾红兵:心理咨询师,健恩心灵工作室发起人之一,中国心理学会广东分会注册会员,珠海心理健康促进会会员,珠海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公益咨询师,珠海工会工友驿站兼职咨询师,积极心理学研究员。取向:精神分析(含梦的解析) 后现代心理治疗,诗词与心理。主要辅导方向:神经症性抑郁、焦虑、强迫;婚恋与家庭、亲子关系、心理危机干预等。

心理咨询师常走的弯路:心理咨询师成长路上的陷阱(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