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现存六角形祖师塔,形制古朴,是北魏遗物。山腰的东大殿,雄伟壮丽,为唐代所建,前院文殊殿为金代建筑。其余山门(即天王殿),伽蓝殿,万善堂, 香风花雨楼及厢房,窑洞等建筑,皆明,清重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杰作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隋,唐寺况兴盛,远及日本。原有方要建筑弥勒大阁,宽七间,高约32米。唐武宗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禁止佛教,寺宇被毁,宣宗继位后复佛法,至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在山西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佛光山腰。寺因势建造,坐东向西,三面环山,唯西向低下而疏豁开朗。寺区松柏苍翠,殿阁巍峨,环境清幽。寺内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1)


《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截至2018年底,五台山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

一、佛光寺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2)


在山西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佛光山腰。寺因势建造,坐东向西,三面环山,唯西向低下而疏豁开朗。寺区松柏苍翠,殿阁巍峨,环境清幽。寺内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

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隋,唐寺况兴盛,远及日本。原有方要建筑弥勒大阁,宽七间,高约32米。唐武宗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禁止佛教,寺宇被毁,宣宗继位后复佛法,至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

现存六角形祖师塔,形制古朴,是北魏遗物。山腰的东大殿,雄伟壮丽,为唐代所建,前院文殊殿为金代建筑。其余山门(即天王殿),伽蓝殿,万善堂, 香风花雨楼及厢房,窑洞等建筑,皆明,清重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杰作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寺内还有唐代塑像,壁画,石幢,墓塔,汉白玉雕像等。石幢两座,平面八角形,一在东大殿前,唐大中十一年前造;一在前院当中,唐乾符四年(877年)造。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发极盛时期,佛光寺的文物是我国唐代佛教艺术的精华。

佛光寺是1937年6月由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梁思成等人发现的。梁思成曾撰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登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一、二期。他写道:"1937年6月 我同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莫宗江、林徽因、纪玉堂四人到五台县城后,不入台怀,折而北行,径趋南台外围。骑驮骡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岸边,崎岖危险,下面可俯瞰田陇……到了黄昏时分我们到达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禅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我们一向所抱定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息,一旦在此得到一个实证了。"在谈到测绘艰难时梁思成继续写到,"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我们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顶内,与蝙蝠臭虫为伍,或爬到殿中构架上,俯仰细量,探索惟恐不周到,因为那时我们深怕机缘难得,重游不是容易的。这次图录若不详尽,恐怕会辜负古人的匠心的。"测绘摄影工作完毕后,"七·七"事变已经爆发,全部图稿费尽了周折才带回北平。自1937年以后的7年间,梁思成先生一直在撰写这些测绘报告,心中无比担忧这名刹的存亡。1949年后得知佛光寺不仅尚存,听说毛泽东还在那里住过几日。梁思成先生在文章中讲:"这样,佛光寺的历史意义更大大增高了,中央文化部已拨款修缮这罕贵的文物建筑,同时还做了一座精美的模型。"

二、显通寺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3)

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公元75年),相传白马寺建成以后,两位天竺高僧迩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建起了这座寺院,取名大孚灵鹭寺,世称"中国第二古寺",它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

北魏时扩建,称花园寺;

唐太宗时重建,易名大华严寺;

明太祖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赐名"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宗再赐"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为大显通寺;

1954年修缮左右配殿;

1956~1957年翻修无量殿;

1973年,忻州市市政府投资维修显通寺;

1974~1977年翻修西禅院;

1976年,辟为忻州市博物馆馆址;

1979年修缮藏经殿;

1982年铺墁庭院,修缮东方丈院;

1984年修缮梦楼粮仓;

2003-2004年9月,再次改扩建工程完工,新建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达999平方米

1982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并入五台山古建筑群。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4)


显通寺是五台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其发展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程,而且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活标本。寺内除文物建筑本体外,还保存有丰富的佛教艺术珍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三、塔院寺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5)

塔院寺位于山西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原是大华严寺的塔院。

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改用今名,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青庙十大寺之一。

塔院寺座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过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寺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130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寺内有释迦牟尼舍利塔和文殊发塔而得名。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二十层,各层满放藏经。供信士礼拜与僧侣颂诵。寺内以舍利塔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刹,露盘,宝珠皆为铜铸,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风来叮当作响,极富古刹风趣,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塔院寺现为全国重点寺院。

四、菩萨顶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6)

菩萨顶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僧人法云重建,称"真容

菩萨顶·祖师殿院"。宋景德年间,真宗敕建,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年间,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后至今,一直沿称"大文殊寺"(又称"菩萨顶")。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菩萨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将其改为喇嘛庙。此后,康熙皇帝又赐菩萨顶大咧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其进贡。这是清廷以黄教怀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清朝皇帝、蒙古诸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礼五台,一般都住菩萨顶,从而树立了菩窿顶在五台黄庙中的统领地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黄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盖黄琉璃瓦。菩萨顶覆盖黄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此外,为保护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庙,康熙又敕命"於菩萨顶前后山门设官永镇,把总(正七品武官)一员,马兵10名,步兵30名,守护香火供器"。在清朝,五台山的藏传佛教事务,除镇海寺等6所黄庙归章嘉呼图克图管辖外,绝大多数喇嘛寺则归驻节菩萨顶的扎萨克大喇嘛统率。

菩萨顶寺院参照皇制式营造,殿宇上覆盖黄绿蓝三色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五台。全寺占地9100多平方米,有殿堂楼房110多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 北宋时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一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明朝永乐初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于皇帝崇信藏传佛教,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项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7)


菩萨顶的极盛时期是在清代。清顺治十三年将这里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康熙皇帝曾赐菩萨顶大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大喇嘛进贡。其中原因,据说与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的一段风流韵事有关。康熙皇帝有一次游五台山,路过营坊街,见一名叫梅枝的民女正在碾米,长得象梅花一样俊俏,康熙夜宿皇城(在五台山专为之修建的皇宫),情动于衷,吟咏成诗一首:"骑骏马,过皇庄,遇一女子碾黄梁。玉指杆头托,金莲裙底忙。轻起笤,慢簸扬,回道辄步整容妆。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指娥眉柳带霜。可惜这般风流女,嫁与谁家田舍郎?"康熙诗稿置于书案之上,内侍太监发现,猜知帝意,夜访梅枝,召宿皇城。后来梅枝怀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处,抚能长大后送到菩萨顶出了家,敕封大喇嘛,赐予提督印等特权,称"当朝一品"。梅枝亦被封为妃子,住在菩萨顶下的妃子寺。受封的大喇嘛死后,续代的大喇嘛承袭了全部特权,横征暴敛,渔肉乡民僧众,人皆切齿痛恨。

雍正元年,任翰林院检讨的五台县蒋坊村人郑禧,到陕北和晋西北调查灾情,慰问灾民,顺便回家省亲,下访民情后,和五台县知县陆长华一起上疏了大喇嘛的罪恶。雍正皇帝旨令钦差查办,大喇嘛畏罪自杀,遂撤回了提督印。到1918年,十三世达赖派住菩萨顶的大喇嘛罗桑巴桑,爱国爱教,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在六年一任中三次连任。罗桑巴桑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任常务理事,还是山西省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一九五四年圆寂于北京。

五、殊像寺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8)

在内蒙、青海、西藏少数民族中,很多人都知道的五台山"荞面头文殊菩萨",指的就是殊像寺书的这尊塑像。神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9)

文殊菩萨骑狮子像话传说是文殊菩萨显了真容,才把这神像塑成。那是盛夏的一天,绿毛狮子已塑完,文殊菩萨就差塑造头部了。工匠们犯难了,菩萨的面容、神态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你说要塑成这样,他说要塑成那样,七嘴八舌,众说不一。做饭的伙夫正在伙房里和荞麦面,听见院里吵闹,以为是发生了什么事,忙出来挤在人们中间打听。弄清吵闹的根由后,伙夫大声说:"文殊菩萨的相貌可不是随便捏弄的,你们再吵也无用!"一句话,说得大伙不张口了。伙夫返回房里,正准备做荞面食,突然,院内金光照耀,伙夫朝打开的窗口望去,原来是文殊菩萨显了真容!寻彩画匠描摹已经来不及了,他急中生智,就把笼屉里的荞面搬出来,照着菩萨真容的样子捏了起来。头部捏好了,文殊菩萨也在空中隐没了。匠人们来了以后,忙把荞面头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贴了金。人们就把所塑的菩萨成为"荞面头菩萨"。这个故事流传得相当广泛。看来,殊像寺的"殊"字,就是指这尊菩萨的塑像。在文殊大殿内的三面墙壁上,有悬塑五百罗汉图。悬塑的形状,如山洞里倒垂下来的冰岩冰棱,支离参差,又象镂空的大浮雕倒嵌于殿顶和墙壁,加上蓝、绿、红对比鲜明的色调,把整个大殿装饰得更加姿彩斑斓。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10)

据传,释迦牟尼为了宣传佛教教义,不仅派弟子们四处游说,还亲自在古印度进行传教活动,获得很多信徒。出名的大弟子阿难,长于记忆,以"多闻第一"著称。有迦叶,以足智多谋名驰遐迩。频毗娑罗国王也虔诚信佛,成了罗汉。舍厘地方美丽的妓女阿米罗也接受了佛法,过上贞洁生活,好善乐施,修成罗汉。还有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妻子耶输陀罗,儿子罗目侯罗,也都获得了罗汉果位。这座大殿的悬塑五百罗汉图,浓缩了古印度的佛国世界。在殿内柱子上还蹲有一尊罗汉,传说是中国的济公和尚。罗汉们要升天国的罗汉堂了,入堂那天,是按贡献排位次。济公本应坐在一个好的位置上,但由于他来得晚了一步,所有的坐位都被印度来的罗汉占据了,他只好蹲在柱子上。

殊像寺建筑分前后两大部分:会乘殿前气势宏敞,肃穆庄严;会乘殿后假山雄峙,真山上又置假山曲径,楼阁殿堂都建于假山。这里的假山在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园林气氛最浓郁。

殊像寺山门前列石狮子一对,山门中哼哈二将塑像,为外八庙中仅存。入内左右为钟鼓楼,北为天王殿,再北于35级高坛正中是会乘殿。会乘殿后为岩庭部分。沿叠石蹬道上去,有八宝重檐宝相阁,阁内石台基上原有立于莲台的木雕骑狮文殊像,高3丈5尺,左右有身披甲胄的侍者,高丈许。阁北为上下各9间的清凉楼,左右配置殿、室、亭、所,高低错落,玲咙别致,富于变化。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11)

文殊像清凉楼:前后有东西配殿各5间,东为"吉晕",西为"慧喜"。宝相阁前方岩石上原有东西配殿各3间,东为"云来",西为"雪净"。雪净殿西原是一处小型园林,正中为香林室,东有方亭,西有倚云楼,是乾隆皇帝休息之所。建筑布局精巧,松云掩映,是园林和殿宇结合的良好范例,现已仅存基址。会乘殿:殊像寺的大殿,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上层屋顶平面向里收缩,置巨型斗拱,殿宇气势十分宏伟。该殿是喇嘛念经、供佛的地方。殿内正面供高大的金漆木制三大士:观音、文殊、普贤。还有若干金、玉、翠质小佛像。殿内两侧各置一座三层重檐高两丈余八角形楠木万寿塔佛龛。佛龛内,原置銮金铜佛像,全部被军阀盗卖。左右壁面原有经棚,内置满文藏经。殿顶复以黄色琉璃瓦。殿前有两组配殿,一组名"馔香堂"、"演梵堂",一组名"指峰"、"面月"。

六、碧山寺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12)

碧山寺始建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当时称普济寺。

碧山寺宇地处北台叶斗峰之下,故亦名北山寺,寺周"群峰凝碧",因而又称碧山寺。现在的全称是"碧山十方普济禅寺"。

碧山寺一览古人有游普济寺诗云:"落日碧山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

碧山寺有一大传统,凡是出家僧尼和居士信徒到了碧山寺,一律免费食宿,任何人无权逐客。

启程时如果缺少川资路费,寺中还得周济盘缠,碧山寺这种广济十方僧人的做法,非常为人们所乐道和赞赏,因此人们亦称碧山寺为"广济茅蓬"。茅蓬是寺院的谦称。

碧山寺供应十方僧人食宿的资金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经营土地。解放前,碧山寺同五台山的其它寺庙一样,拥有很多土地庄产。

二.经营工商业;三.接受布施和施舍。碧山寺作为闻名遐迩的十方禅寺,深受朝山佛教徒的仰慕,是他们必定要朝礼的寺庙,如果碧山寺能住下,他们绝不去其它寺庙挂单(借宿暂住)。

出于对碧山寺"广济十方僧人"精神的赞助,国内外佛教徒给碧山寺捐献了许多财物。其中,最珍贵的当数"缅甸玉佛"和"华严经字塔"。

缅甸玉佛,现安置在寺中的戒坛殿中。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13)

华严经字塔长(高)一丈七尺(6.1米),是一幅写在白绫子上的佛经字塔。

悬挂起来一看,宛如一座七级玲珑宝塔,飞檐风铃,犹如工笔画成。近前细看,方知是由绿豆大的楷书毛笔字组成。

全塔正好写了一部《华严经》,计600043字。是由许德兴沐浴焚香用了十二年时间书写而成的。

这幅华严经字塔现在陈列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内。

碧山寺现在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观"。寺庙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弥勒殿四重大殿。

山门前彩色牌坊上的对联写道:"敷演清凉,四时瑞雪常飘,幻出银装世界","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放,翻成金色乾坤"。

七、金阁寺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14)

金阁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1900米。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金阁寺与中国密宗的传播和密宗创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师有极密切的关系。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不空三藏派其弟子含光到五台山创建金阁寺。据传说,金阁寺是按照道义悟见的金阁形制而建。实际上,寺庙建筑式样是参照当时印度最著名的寺庙那烂陀寺,由印度那烂陀寺纯约法师监工,依照经轨建造。那烂陀寺,在古印度摩揭国王含城东,即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是古印度规模最宏大的佛寺和佛教最高学府。全寺共有八个大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极盛时,主客僧众常达万人。中国唐代的玄奘法师也曾在寺中就学多年;惜毁于12世纪。

八、南山寺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15)

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始创于梁重创建于元代,时称"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今天的规模。南山寺有两个通道可以上去,一条是走正门,延石梯上山,另一条是盘山石路,开车可以上去。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16)

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我们沿登山古道盘桓而上,未入山门已被古刹的气势所折服。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檐有砖雕。转过影壁便是气魄雄伟的108级石阶和白牌楼。108级台阶在五台山不只一处,但比较而言,菩萨顶的台阶是以陡峭著称,而南山寺的台阶则以宏伟宽大闻名。台阶分三段,每段36级,直抵尽头的牌楼。南山寺的这座牌楼同样以气势取胜。这座牌楼宽达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楼头,中间大而高,两旁稍低矮,比例匀称,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构更使牌楼气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额更令人玩味。牌楼之后的大钟楼兼作山门,下面是方台石券门洞,上面是两层木楼,高大而稳健,我们可以顺门洞两侧小洞的28级台阶登上木楼,楼上四周围以石栏,围栏上刻各种花草树木,雕工纯熟。凭栏远望,清水河谷的风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尽收眼底。从大钟楼左侧穿过一座小院便进入大雄宝殿所在四合大院,这里是南山寺主院,坐北朝南彩绘一新的大雄宝殿内有精美塑像和雕像。大殿主供释迦牟尼佛,两旁站立者为阿南和迦叶两大弟子。佛坛前正中是文殊骑狮石像,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左边为石雕送子观音,殿两壁是十八罗汉。该殿的造像之精,在五台山寺庙中颇有名气。特别是送子观音,一个白胖胖的小孩,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慈爱的观音左手抱护小孩,右手抚摸孩子的小手,使人倍感亲切。另外,脚踏莲花,臂有十八,身后跟着两头活蹦乱跳的小象的普贤造像亦相当精美。而十八罗汉表情造型各不相同,给人印象同样很深。出大雄殿,从左侧拾阶而上,穿过善德堂,便来到最上三层的佑国寺。这里可说是石雕的海洋,几乎是无石不雕。一进院共有石刻图案316幅,以"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最为人们熟悉;二进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择邻"、"太公钓鱼"的故事等;三进院共294幅,有"三顾茅庐"、"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个佑国寺石刻图案近千幅,内容之丰,数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称全山一绝。

九、龙泉寺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17)

龙泉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九龙岗山腰,故又俗名九龙岗。龙泉寺原为杨家将家庙,寺旁有泉曰龙泉,寺由此而得名。 始建于宋代,民国初期重建,占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间。现存影壁,台级,牌坊和三座院落。  

龙泉寺牌坊影壁中间镶嵌有一石雕刻,文殊骑狮居中,人物花卉满布四周,构图严谨,神情逼真。向北登108级台阶即达山门,门前汉白玉石狮一对,勾栏小拱桥一座,石牌坊一座,旗杆高耸于两侧,雕工均佳。其中石牌坊最引人神往,从基石,抱柱,斜戗,额枋,斗拱到瓦顶,脊兽,无一不是精雕细刻,人兽,花卉,流云,山水等分布殿内,玲珑剔透,它共有三门六柱

龙泉寺,呈“一”字形,整体雄伟壮观,巧夺天工,据说是由工匠耗时六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9条蛟龙,鳞爪俱现,神态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游人观后,无不交口称赞,印象深刻。寺内三座院落横向排列,相互串通,又各有山门,自成风格。东院为殿院,依地势分前后两进,除山门外,中线上还有佛殿两座,围枝厢房配殿,塑像俱存,彩绘房和献亭,曲廊环绕,双塔高耸,其中普济禅师塔雕尤为精致。距龙泉寺西北里许的山坡,有一座杨业的瘗骨塔,六角,、三级,高约10米,。传说杨业死后,五郎将其尸骨葬此,并建塔纪念。宋太宗后来追封杨业为杨令公,故后人称此塔为令公城。

十、普济寺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18)

普济寺海拔2485米,台顶面积约14万平方米。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繁花似锦,千峦弥布,五彩缤纷,因之取名为“锦绣峰”。顶上建有普济寺,内供智慧文殊佛像。农历四月,北面四台还是冰天雪地,而南台山腰却是百花怒放。

五台山为什么那么多寺庙?五台山十大寺庙(19)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