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非遗之美江南丝竹:千年古镇行临平遇见杨柳青
发现非遗之美江南丝竹:千年古镇行临平遇见杨柳青“漂”来的文化(一)这是一条生命之河。千年流淌的“动脉”,不仅带来了旖旎风光,还孕育了不尽相同的灿烂文化。木版年画、皮影戏、圆木技艺、清水丝绵……一个个散落在大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宝贵的珍珠,诉说着古镇的沧桑与厚重。第二站,我们来到天津西青区杨柳青镇,开启跨越千里的非遗之旅。
浙江新闻客户端 王逸群 李根旺 高宇轩
编者按:悠悠运河,联通南北。京杭大运河以3200公里的绵延,串联起南北沿河数十城,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独特载体。
古镇的兴盛,蕴含了哪些文化,又为当今提供了哪些价值?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频道推出《爱上大运河 千年古镇行》栏目,从北京出发,沿着运河一路抵达杭州临平,探寻沿线古镇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杭州临平,天津杨柳青,两地虽相隔千里,却因京杭大运河,血脉相连。
这是一条生命之河。千年流淌的“动脉”,不仅带来了旖旎风光,还孕育了不尽相同的灿烂文化。
木版年画、皮影戏、圆木技艺、清水丝绵……一个个散落在大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宝贵的珍珠,诉说着古镇的沧桑与厚重。
第二站,我们来到天津西青区杨柳青镇,开启跨越千里的非遗之旅。
(一)
“漂”来的文化
清晨,叫卖天津麻花的吆喝声打破了古镇的宁静。胡同深处的一个四合院门口,“杨柳青年画馆”几个柳绿色大字刻在木质牌匾上。杨柳青年画馆玉成号画庄里,72岁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顺俯在案前,棕榈刷一遍遍在木版上回旋,刷头的墨汁均匀浸入木版的花纹纹路里,随后,一幅清晰的“莲年有馀”跃然纸上。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从明朝永乐年间天津杨柳青镇出现第一家年画馆开始,杨柳青木版年画已有超过500年的历史。
“年画在明代因南方的纸张、水彩沿京杭大运河传到这里而发展,在清代进一步兴盛。”霍庆顺介绍。
翻阅历史,杨柳青木版年画正是与运河的兴盛同频共振。
明永乐十三年,京杭大运河正式通航。随着漕运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彼时的杨柳青,素有“北方小苏杭”与“小天津卫”之称。
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交通发达,杨柳青木版年画因此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借助运河之利,杨柳青年画也销往全国各地,家喻户晓。
此外,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形成发展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外地画师和年画世家的迁入。年画兴于明、盛于清,这正是年画世家戴氏、齐家先后迁入杨柳青的时期。
戴氏先人自明代永乐年间携画艺从江南随漕船北上,至杨柳青经营木版年画,共传19代,历时500年。其第九代戴连增于乾隆中期创立戴连增画店,时为杨柳青规模最大、年画品种最多的画店。以杨柳青为中心的“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画乡风貌逐渐形成。
与南方“漂”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相似,大运河临平段上的皮影戏,是发源于北方的民间艺术。它的出现,也得益于流淌的运河。而较于天津,居南的临平,亦柔亦刚,既有南方的温婉,又透漏着北方的豪情。
“南宋建都杭州时,皮影也被带到杭州。”河西埭皮影戏剧团的领头人柴小英,将村里的皮影戏历史娓娓道来。
据史料记载,北宋东京汴梁城里的汴河两侧设有戏棚,平日里有包括影戏在内的各种戏剧杂技表演,供驻守在京城的军队及百姓娱乐消遣,《清明上河图》上亦有所记录。
靖康之难以后,赵构定都杭州建立南宋,在运河边重新建起了戏棚,影戏艺人也从河南一同迁入。影戏艺术从此进入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
中国民协皮影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林中华介绍,京杭大运河沿岸是我国皮影艺术重要分布区,有多个流派皮影文化遗存。这些不同流派的皮影艺术,造型不同,腔调各异,表演方式也各具特色。但经过梳理就不难发现,从江南到燕赵,南北迤逦的皮影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了“旱路往来”途径外,皮影戏的传播还有“水路舟楫”途径。运河码头,商旅往来繁华,为皮影艺术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运河上往来的船,很可能成了皮影戏南下北上的重要载体。
千年水道,百年复兴。“漂”来的文化,在运河两岸生根发芽,熠熠生辉。
(二)
以技艺守望“记忆”
“杨柳青年画的独特魅力,来自于‘勾’‘刻’‘印’‘绘’‘裱’五道从古沿用至今的复杂工序。”杨柳青古镇内,霍庆顺娓娓道来。
如今的杨柳青年画已成为西青的一张“金名片”,每当过年,当地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寓意喜庆吉祥的年画。
然而,清朝末年,杨柳青年画也曾一度走向衰落。抗日战争爆发后,画店、作坊纷纷倒闭,一些珍贵年画古版毁于战火或流失。
近年来,凭借无数人的传承、呼吁、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关注。杨柳青年画不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画艺人霍庆顺、霍庆有也被文化部评为该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时过事移,由于种种原因,“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景如今已不复存在,但杨柳青年画作为传统文化瑰宝依然被努力传承与弘扬着,走在复兴道路上。
无独有偶,大运河临平段上,临平也演绎着传承与保护的故事。
在塘栖一带,历史上曾活跃着一支以演出皮影戏出名的民间戏班子,号称“卫家班”。
几百年来,“卫家班皮影戏”经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名声在外,尤其是清末民初,“卫家班”更是演遍塘栖,“结甲戏”也成为塘栖一带的独有风俗。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卫家班”停演。直到2008年,“卫家班皮影戏”重新被唤醒,列入杭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河西埭村村民、老艺人柴掌山被确认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让皮影文化更好地发展,河西埭皮影剧团成立,并引入第三方“文化管家”进行专业指导与培训。如今,临平通过各类平台资源,推出皮影演出,让这一非遗更大程度地出现在人们面前。通过“文化走亲”,“卫家班皮影戏”还实现了走南闯北,融入了百姓生活。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除了皮影戏,临平也不遗余力,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塘栖米塑迎来新的区级非遗传承人;蚕桑文化馆里,小朋友可以认领蚕宝宝、学习清水丝绵制作技艺……
自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临平不断探索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向世界展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运河两岸的传承人守护文化的使命代代相传。借助千年大运河水的滋润和浇灌,曾经日渐凋落的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再现新的辉煌。
(三)
再现古韵精彩
如何让非遗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从北至南,运河沿线地区纷纷探索新的路径,让古代文化绽放新的光芒。
创新带来生机。杨柳青民俗馆内,陈列着大量文创产品。手机壳、书签……中国经典、津门名片,以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300多个种类的文创产品,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的完美融合。
时至今日,运河两岸绿柳依依,雕梁画栋,古镇依然画庄林立,字号满街。杨柳青镇以年画为特色,建成了文旅小镇。年画博物馆、民俗文化馆、明清街等传播年画的文化空间,为年画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年画技法工艺和流程特点,小镇还集聚了木印、水印、石印、胶印等上下游产业,结合文旅项目实现年画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开发丰富旅游资源,实现年画文旅跨界融合。如今,从事杨柳青年画设计、创作、生产、销售、配套的工作人员已达2000余人。
小镇建设,为杨柳青的非遗发展赋能。而临平则通过多样的文化载体,彰显非遗魅力。
临平段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总长约40公里,沿线文化古迹众多,孕育了元帅庙会、蚕丝织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临平而言,活化非遗,不仅是传承弘扬与创新,也是活化消费,致力共富。临平通过场馆建设、活动举办、人才培养等,不遗余力将传统非遗与现代都市生活深度融合,为古镇注入鲜活力量。
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背景下,临平区相继开展了文化基因解码工作、二十四节气游系列品牌活动、非遗项目存续和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的评估工作,完善非遗数据库建设。选址在玉架山遗址公园、占地3000平方米的非遗馆,也预计在年内开工建设,计划2024年建成。
借助大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临平还进一步推动大运河非遗的活化发展,通过开拓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策划非遗集市、培育非遗夜间演艺活动、开发非遗文创等,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无论是天津西青区抑或临平,只是大运河沿岸文化的一个缩影。新时代的创新精神,让古老的文化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