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2回水浒传阅读感受:红楼天地张义春

12回水浒传阅读感受:红楼天地张义春绛洞花王十二钗,栩栩如生呈异彩。人如其文,文如其人。我曾见郭豫适一幅《读敦帮兄红楼人物图吟草》,用语极流利,说来也使人心快,听来也使人耳快,看来也使人眼快,人偶一读之就永世不忘。一、斯人风度1、练达世事郭豫适皮肤黝黑,鼻梁上架一副近视眼镜,身材中等,待人热情。特别是人情练达,既明且哲,会做人,会处事——掂得清自己的分量,站立的姿势相对安稳,明朗而自有尺度,豪放而不失精明,他一生未离华东师大,从学生做到副校长,在各色人物中游刃有余,且人望很高。

12回水浒传阅读感受:红楼天地张义春(1)

人情练达即文章——郭豫适

作者|张义春

郭豫适,笔名余思、于斯,连起读“余思于斯”,1933年12月15日生于广东潮阳铜盂乡,少时随父母移居上海,1953年考取华东师大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施蛰存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副教务长、副校长,全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第一届副理事长,《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副主编,国务院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

郭豫适长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小说论集》(初版、增订版、修订三版)《学与思:文学遗产研究问题论集》《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略》(合作,有中文版和韩国语版)《红楼研究小史稿》《红楼研究小史续稿》《红楼梦问题评论集》《论红楼梦及其研究》;主编有《红楼梦研究文选》《三国演义选粹》《扬弃与发展》(民族文化问题论集)《历代世说精华丛书》(五卷本)《传世藏书•子库•小说部》(十卷本,两主编之一)等;另有单篇学术论文百余篇。

一、斯人风度

1、练达世事

郭豫适皮肤黝黑,鼻梁上架一副近视眼镜,身材中等,待人热情。特别是人情练达,既明且哲,会做人,会处事——掂得清自己的分量,站立的姿势相对安稳,明朗而自有尺度,豪放而不失精明,他一生未离华东师大,从学生做到副校长,在各色人物中游刃有余,且人望很高。

人如其文,文如其人。我曾见郭豫适一幅《读敦帮兄红楼人物图吟草》,用语极流利,说来也使人心快,听来也使人耳快,看来也使人眼快,人偶一读之就永世不忘。

绛洞花王十二钗,栩栩如生呈异彩。

雪翁当年妙笔意,敦帮再度写出来。

注:敦帮:指戴敦帮,著名画家,尤擅长画《红楼梦》人物。

2、富生活情趣

郭豫适居所位于校园西南隅之一楼,居室不大,幽暗而潮湿。屋外一园,名“半砖园”。系郭豫适乔迁后,以残砖在园内泥地上铺就。“半砖园”乃郭豫适晚年养静之所。疏篱短墙之上,蓬蓬荆条蔷薇缠绕,园内覆以紫藤葡萄两架,庭前间以数株金桂腊梅,墙角缀以一二红枫石榴,即使花期已过或未至,亦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之胜。最生动者属园中一株棕榈,巨扇形的叶片摇曳生风,探出墙外。漫步园内,枝柯横斜,绿阴匝地;虽然未见匠心布置、刻意整修,却自有一番天然野趣。

二、《红楼梦研究小史稿》的风光及其它

郭豫适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较早的红学论文是《论红楼梦思想倾向问题》,发表于1964年。郭豫适以治红学史家逞胜。1960年,他偶读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其中之一句令其思绪万千——中国小说史“先见以外国人所作”。鲁迅的感叹让他想到红学史——现在外国人倒还没动手,而我们该怎么办?就因为这么点由头,结合教学,他开始了《红楼梦研究简史》的写作。几年下来,书稿得到当时学界前辈重视,准备增补后出版。但“文革”开始书稿蒙难。后改名为《红楼研究小史稿》《红楼研究小史续稿》,分别于1980年1月和1981年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前者述清乾隆至民初红学史,后者述五四以后红学史,发行量较俱大,是有影响的红学史专著。

《红楼梦研究小史稿》的可贵在于:首先,材料选择严谨,立论稳妥,读后能与人启发;其次,史有论,论有臧否,评述议论犀利透辟。

《红楼梦研究小史稿》的不足在于:对建国前说明详细,对建国后陈述简单;对脂批的艺术观点、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批评较为苛刻。

《红楼梦研究小史稿》出版后,《光明日报》曾发表专题评论文章,称其“开创了红学史的研究”,香港《文汇报》赞扬其填补了红学史研究的“空白”,台湾有关学者认为该书“象征大陆红学成就的十多种主要著作之一”。日、美、英、法等国的汉学专家也对其颇多引述。

郭豫适另一红学业绩是编辑《红楼梦研究文选》。该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共有五辑,属《红楼梦》问世以来主要研究资料的汇集。第一辑“清朝乾隆到民初”,第二辑“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第三辑“本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第四辑“本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第五辑“香港、台湾和国外”,总计72篇文章。有的全文照登,有的做了节录。

郭豫适的红学事业主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976到1980年间,郭豫适借调国家出版局编辑《鲁迅全集》,回校后,官至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风尘劳攘、政务繁冗,学术建树并不可观。退休后,得以解脱,惜间隔过久,业务生疏。

不过红学日见热闹,郭豫适也落寞得痛苦,于是,把曾经发表的文章辑录,题为《拟曹雪芹“答客问”——论红学索隐派的研究方法》出版。

《拟曹雪芹“答客问”——论红学索隐派的研究方法》前有小序一篇,属以文学虚构的笔法写的论文,寓庄于谐,讽刺旧红学“索隐派”种种臆说。曾提交济南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并于《光明日报》发表。

该文说,一批索隐学者把自己的观点摆出来,要曹雪芹臧否。听着这些发言,曹雪芹有时莞尔一笑,有时皱起眉头,有时脸色严峻心里很不痛快,当有一“红蠹”说,贾宝玉、林黛玉的原型是西门庆、潘金莲,曹雪芹于是就直言相告:“诸位的高论实在跟《红楼梦》不相干,不敢领教。”“林黛玉是我创造的,我书里的林黛玉就是书里的林黛玉”,恳望红学家和读者们“此后不要再费心思去作种种猜测,幸甚幸甚!”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