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旺夫九福晋:穿回大清做公主
清穿旺夫九福晋:穿回大清做公主详细点讲,亲王的女儿叫“和硕格格”,也就是是郡主。世子和郡王的女儿叫“多罗格格”,也就是县主;多罗贝勒的女儿也叫“多罗格格”,也就是郡君;固山贝子的女儿也叫“固山格格”,是县君;镇国公、辅国公的女儿称“格格”,是乡君;如果还没有正式获得郡主、县主的封号,也是被统称为“格格”。等级更低的贵族之女,全部称宗女。而格格分为五等,依次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璟瑟公主原型是固伦和敬公主,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还有乾隆帝的令妃魏佳氏,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就被封为“固伦和静公主”,而小女儿只是“和硕和恪公主”,差距有点大。《延禧攻略》的番外篇中,昭华公主的原型是固伦和静公主
有清一代,乾隆盛世最是为人津津乐道,若是你穿越到乾隆朝,又恰好做了皇帝的女儿,当了公主,当你婚配时,会依据你的身份地位等级,获得一套定例首饰,这自然是标准配置,当然若是你深得皇上欢心,你还会收到定例之外的首饰,这个就属于隐藏菜单了。
公主婚嫁首饰的标配在乾隆时期,当公主或格格出嫁时,她至少可以获得的标准配置陪嫁妆奁首饰有那些呢?
先插一句,公主和格格的区别?为什么有的公主叫和硕,有的叫固伦?
皇帝所生女子为公主,亲王以下宗室所生女子为格格。在公主中,中宫所出为固伦公主,皇帝妃嫔及中宫抚养宗室女下嫁者,封和硕公主。当然啦,有的公主就算不是皇后生的嫡女,凭着皇帝的特别宠爱也能获封固伦公主,比如乾隆帝心爱的十公主,由惇妃所生,但被封为“固伦和孝公主”。
璟瑟公主原型是固伦和敬公主,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还有乾隆帝的令妃魏佳氏,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就被封为“固伦和静公主”,而小女儿只是“和硕和恪公主”,差距有点大。
《延禧攻略》的番外篇中,昭华公主的原型是固伦和静公主
而格格分为五等,依次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
详细点讲,亲王的女儿叫“和硕格格”,也就是是郡主。世子和郡王的女儿叫“多罗格格”,也就是县主;多罗贝勒的女儿也叫“多罗格格”,也就是郡君;固山贝子的女儿也叫“固山格格”,是县君;镇国公、辅国公的女儿称“格格”,是乡君;如果还没有正式获得郡主、县主的封号,也是被统称为“格格”。等级更低的贵族之女,全部称宗女。
所以,穿越的时候要睁大眼睛哈,穿错了可就天上地下差别很大呢。
好了,言归正传。公主们的嫁妆中,珠宝首饰是必不可少,也是种类、样式最为繁多的。材质上也是金银、翡翠、珊瑚、蜜蜡、沉香、白玉、珍珠、水晶、玛瑙……
朝服冠饰
在清代冠服制度中,朝服是在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所穿服装,是清代宫廷服装中等级规格最高的,因此朝服冠在各式冠帽中也是最重要的,还具有标识主人身份等级的作用。
朝服冠上的各种饰品,依主人的地位高低,奢俭程度也有差异,通过朝服冠上的饰品就可以区分佩戴者的地位等级了。(穿越过去想要活过第一集,记得开口前先看看对手的朝服冠,太厉害的就先忍忍,哈哈)这么王者的朝服冠,自然清代公主陪嫁妆奁清单中,最先列出的了。
朝帽顶
帽顶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顶戴”,在冠帽正上方安上金顶饰,顶饰上镶嵌东珠、宝石,是满族人的传统习俗。所以,无论是公主还是格格,出嫁时肯定会获得这么一顶朝服冠,而朝帽顶上镶嵌的东珠越多,就表示主人的地位越高。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有一份清《呈为陪嫁格格定例》,里面关于帽顶戴上镶嵌的东珠数量做了说明:郡主八颗,县主七颗,郡君六颗,县君五颗,乡君中又分镇国公女四颗、辅国公女三颗两种情况,宗室格格则“嵌珍珠一颗,金簪三枝”。
金累丝嵌珠凤妃冬朝冠
冠顶正中铜镀金累丝顶子分2层,每层凤1只,各承托大珍珠1颗,冠顶端饰粉红碧玺1颗。顶子四周满缀红绒,红绒上立桦树皮镀银凤5只,后饰金翟1只。每凤饰猫眼石各1颗和小珍珠各30颗(其中头顶1、眼2、下颌1、背4、翅2、尾20颗)。冠后部垂青色丝绦一束、黑色薰貂皮护领一张,并垂珠五行二就,垂珠的中部缀两块各镶嵌6粒珍珠的金累丝青金石结,末端缀红珊瑚坠。
点翠嵌珠后妃朝冠
其上金累丝托贯金凤、珍珠各三,顶缀大珍珠一;红色丝绒上缀金凤七、金翟一,翟尾垂三行二就珠。染皮护领垂于冠后,蓝布饰带。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
拍摄于故宫珍宝馆
顶以三只金累丝凤叠压,顶尖镶大东珠一,每层之间贯东珠各一,凤身均饰东珠各三,尾饰珍珠。朱纬周围缀金累丝凤七只,其上饰猫睛石各一,东珠各九,尾饰珍珠。冠后部饰金翟一只,翟背饰猫睛石一块,尾饰珍珠数颗。中贯两面金累丝“心”形结,珠穗饰有金累丝与珊瑚制成的坠角。
乾隆 金镶东珠猫睛石嫔妃朝冠顶(台北故宫藏)
包金镶珠石帽顶花枝(台北故宫藏)
顶嵌粉碧玺穿碎小正珠二十一颗,八成金,共重八两七钱。
暖帽垂饰
清代的朝冠按照季节又分为冬朝冠“暖帽”和夏朝冠“凉帽”两种。在暖帽的后部会有一条细长的垂饰,由珍珠串缀,在中部还有串系一个较大的金托座,托座镶嵌着松石、孔雀石等宝石,当然有宝石的地方就有等级,宝石品种的贵贱也和主人地位高低挂钩。
固伦和孝公主婚嫁妆奁中的金花镶嵌的是猫睛块(也是现在通常说的金绿宝石猫眼)和绿松石。
而在《呈为陪嫁格格定例》中关于“暖帽后金花嵌”是这样规定的,郡主:青金石;县主、郡君和县君:松石;乡君:孔雀石;宗室格格则是金花三对。猫晴、青金石、绿松石、孔雀石的价值差异就算在今天也还是挺大的。
金累丝嵌珠凤妃冬朝冠
舍林与金花
说完了暖帽,再来看看凉帽。舍林其实就是一尊装置在帽前的金佛,其满语的意思就是“主子们凉帽前钉着的金佛”,所以舍林在公主格格的婚礼妆奁清单中一般被称为“金佛”。舍林通常都镶嵌有珍珠,珍珠越多,地位越高。
凉帽上除了在帽前装饰舍林外,还有在帽后装金花。来看看《呈为陪嫁格格定例》中关于“金佛与凉帽后金花”是怎么规定的:郡主、郡君、县君:金佛嵌东珠一颗、凉帽后金花嵌青金石;县主:金佛嵌东珠一颗、凉帽后金花嵌松石;乡君:金佛嵌东珠一颗、凉帽后金花嵌孔雀石;宗室格格则是耳挖一对、鬓钗一对。
在故宫博物院藏品中还未发现镶嵌舍林和的镶金花清代女性夏朝冠实物,但其形制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乾隆皇帝御用夏朝冠上所嵌的金佛和背后镶嵌的金花。不过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件清宫旧藏金质嵌东珠龙形帽饰,专家推测其很可能就是从冠帽上拆下来的凉帽后金花。
金龙形帽顶
没有品级的宗室格格只能以簪代冠
在上文中大家可以看到,宗室格格的定例和前面几位是有明显区别的,这是因为那些无品级的宗室、格格多以簪代冠。
耳挖簪替代舍林。耳挖簪至少在宋代就已出现,并非满族的穿透头饰。最初的耳挖簪其实就是以金、银等贵金属制成的挖耳勺,平时可插戴在头顶上,需要时就取下使用。后来耳挖簪的工艺日趋复杂,装饰意义更重。
银镀金嵌珠花蝶耳挖钗
银镀金嵌珊瑚珠「万寿」耳挖簪
银镀金嵌珊瑚珠「如意」耳挖簪
鬓钗代替凉帽后金花。鬓钗就是“女子们头上拆戴的簪子的名字,将金、银锤扁做成两杆,叫做鬓钗。”因为需要装饰两鬓,因此常成对制作。乾隆三年(1738)出嫁的和硕悫(què)靖九公主之女以及乾隆七年出嫁的宗室弘昌的长女,在出嫁时都得到了一对鬓钗,作为凉帽后金花的代替。
银镀金嵌宝石蝴蝶纹簪(鬓钗)
银镀金辑米珠如意簪
嵌宝石点翠花簪
嵌红宝石、碧玺、翡翠、珊瑚、珍珠等珠宝。花簪上装饰的穿珊瑚珠“囍”字、点翠如意、点翠蝙蝠、点翠飘带等,寓意万代福寿如意。
银镀金嵌珠宝蝴蝶簪
簪柄饰蝴蝶。蝴蝶的身体以银镀金累丝为托,头部嵌红宝石一枚,蝶翅为金托点翠 ,上嵌红宝石及淡粉色碧玺各两块。蝶须嵌珍珠各一颗。
孝贤纯皇后朝服像(富察皇后)
领约
穿着朝服时必须佩戴领约,也就是常说的金项圈。乾隆时期,上至固伦公主,下至无品级的宗室格格,出嫁的妆奁清单中都有一围项圈。自然项圈也会镶嵌象征身份的东珠。
《呈为陪嫁格格定例》中关于“金项圈上镶嵌东珠数量”做了说明:郡主、县主、郡君、县君是五颗,乡君四颗,宗室格格三颗。
金嵌东珠珊瑚领约(台北故宫藏)
金镶青金石领约
环上镶嵌长条形青金石四块,红色料石两块。其上又嵌红宝石两颗,蓝宝石两颗,珍珠一粒。活口处为金质錾花云蝠纹,其上各系明黄色绦带一条,绦带上缀红色料石珠和有红色料石坠角各一,另一绦带仅存红色料石珠一,坠角已缺失。
压鬓
满族女性在穿着朝服时,还会头戴一金环,因压在两鬓上方,在陪嫁妆奁清单中被称为“压鬓”,又叫“金约”。《呈为陪嫁格格定例》中关于“金压鬓上镶嵌东珠数量”也做了说明:郡主、县主、郡君、县君是五颗,乡君、宗室格格三颗。
金镶青金石金约
道光 嵌青金石金约(台北故宫藏)
耳坠
此耳坠并非如今常说的耳坠,而是“耳环上串系垂挂两个东珠珍珠,并镶嵌黄金制作而成”,所以耳坠在当时被称为“两镶东珠耳坠”。按满族佩戴耳坠的习俗,女性在一耳上需佩戴三个耳坠,因此一套完整的耳坠是三对共六个,共需要使用十二颗东珠。最受乾隆皇帝宠爱的和孝固伦公主(十公主)出嫁时,嫁妆就有“嵌东珠二颗耳坠三对”;而《呈为陪嫁格格定例》中也注明了,所有级别的格格出嫁时都配有一套完整的耳坠。
金环镶东珠耳环
拍摄于故宫珍宝馆
金累丝嵌东珠龙首耳坠(台北故宫藏)
银镀金点翠嵌珠宝荷叶耳坠(台北故宫藏)
串料珠缉珊瑚双喜字耳环
银镀金点翠珊瑚喜字纹钉白料珠耳环
朝珠
清代女性穿朝服时,碧玺佩戴三串朝珠,一串正着挂,两串交叉斜挂。依据《呈为陪嫁格格定例》,无品级的宗室格格是得不到朝珠的,而有封爵位格格的嫁妆中则有三串朝珠:两串琥珀朝珠和一串珊瑚朝珠。不过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出嫁的和硕和恪公主和乾隆五十二年出嫁的固伦和孝公主的陪嫁中朝珠则有十串:珍珠、青金石、绿石、珊瑚、琥珀珠子各两串。
珊瑚朝珠
一百零八颗珊瑚珠串结而成,由三颗青金石佛头分成四等份,每份各有珊瑚珠二十七颗。佛头塔上部用青金石,下部用珊瑚,以明黄色绦系蓝色宝石背云一块。明黄色绦带饰以珍珠和蓝色退晕缠线。青金石记捻三串,每串由十颗青金石组成。记捻和背云均用点翠镶嵌碧玺坠。
青金石朝珠
108颗青金石珠穿成,有珊瑚结珠四个,上端结珠(亦称分镶)下有小珊瑚佛头相连,佛头有孔,用黄丝带与银镀金托嵌碧玺结牌相接,下有银镀金托嵌碧玺坠角。以珊瑚珠组成纪念三串,坠角分别嵌红、蓝宝石。
绿松石朝珠(台北故宫藏)
手镯
一般来说,公主会得到两对金手镯,格格则会得到一对金手镯。但在《呈为陪嫁格格定例》中并未提及手镯上镶嵌珍珠宝石,因此推测应为素金手镯。
金镶九龙戏珠手镯
以金栏划分成九格,每格中各錾一团龙,龙口衔珍珠一。手镯边沿錾刻海水纹。
金镂空花卉镯(台北故宫藏)
金双龙戏珠镯(台北故宫藏)
脚镯
在《呈为陪嫁格格定例》中,县主及以上爵位的格格陪嫁妆奁中均有一对脚镯,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内务府奏销档》中记载,固伦和孝公主的妆奁中包含“金脚镯二对”。脚镯的外观和手镯相似,只是尺寸略大,所以在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中还没法准确分辨出哪个是脚镯。唯一可参考的是在《雍正帝行乐图》中,有一张皇帝射雁的形象,图中雍正双脚腕上就戴着金脚镯。
清人绘 胤禛行乐图像册
额驸也有一套陪嫁首饰不光公主格格有陪嫁妆奁标配,额驸也有收到一部分首饰,其中最特别的就是腰带上佩挂的活计组合。一套活计组合一般包括:带环、手巾、荷包、小刀、耳挖筒。
拍摄于故宫“宫里过大年”展
这些活计的功能属性十分明确。小刀可以在就餐时割肉,荷包能装各种烟草、干粮,耳挖筒又叫“牙签筒”,里面装有牙签、镊子、剔牙、掏耳等小工具。手巾,又叫“飘带”,在清初本是作擦手、擦嘴之用。所有这些活计,都会栓挂在两个带环上。陪给和硕和恪公主额驸的是“嵌珊瑚金带环”,陪给和硕荣亲王长女固山格格额驸的是“嵌红宝石金带环”,陪给固伦和孝公主额驸的是“嵌珊瑚金带环”。
此外,按惯例还要陪给额驸菩提朝珠一串、帽顶一个。
菩提镶珠数珠
红色缎钉绫福寿纹活计
此件为清代光绪皇帝大婚时准备的成套活计,一般用作服装佩饰。包括扇套一件,荷包一对、烟袋套一枚、槟榔袋一枚、粉盒套一枚、靴掖一枚、镜套一枚、表套一枚。
面料为红色素缎,工艺为钉绫平金银绣,图案是荷花、蝙蝠、寿桃等,寓意福寿和谐、幸福美满。精致的玻璃盖锦盒面绘五蝠捧寿图案。
吉服带及所系活计
带上装白玉方版四具,其中第二和第四具玉方版下挂白玉环,环上系石青色缎绣福寿牡丹纹荷包一对,红色缎绣花卉荷包、红色缎绣云蝠双喜荷包和绛色缎绣夔龙蔓草纹荷包各一个,黄色缎绣云蝠花卉海水纹搬指套一个,象牙牙签筒一个,羚羊角鞘小刀一把,白色丝质帉两条。
公主格格的陪嫁女子会得到什么首饰随公主格格陪嫁的女子也会得到一些首饰,作为皇帝之女的公主一般有十几名女子陪嫁,这些女子又分为头等、二等、三等。陪嫁的头等女子能得到淡金裹银嵌铜花项圈一围、淡金素耳坠三对;二等、三等女子得到淡金裹银素项圈一围,淡金素耳坠三对。相比之下,格格的陪嫁女子则要少得多,一般只有两名女子陪嫁,陪嫁女子每人得到的首饰也只有淡金素耳坠一对。
金镶石项圈
清金累丝连环耳环
金凤
如果说陪嫁首饰的标配是跟主人的身份地位相匹配的话,而那些非定例的首饰就和主人与皇帝亲疏有关了,如果成婚人受到皇帝喜爱,那么其婚礼妆奁清单中还会加入一些额外首饰。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上的“金凤”
清代女性朝服冠的帽顶周围会镶有“金凤”作为装饰。乾隆皇帝第十二子永璂陪送给福晋的妆奁清单中就有“金凤五枝”,理密亲王允礽第六女淑慎公主之女的陪嫁妆奁清单中也有金凤五枝。郡君格格下嫁绰罗斯亲王达瓦齐的妆奁清单中有一枝金凤。
各色簪钗
在这些额外配置中,最多的就是各类簪钗,在乾隆皇帝第十二子永璂陪送给福晋的妆奁清单中就有金玲珑如意簪、金茶花春瑞簪、金喜福长临簪、金喜荷莲鬓钗、金福寿双全面簪、金菊花面簪等等,种类虽多,都是有吉祥寓意的。
银镀金嵌珠宝如意纹簪
铜镀金点翠镶料石子孙万代头花
使用珍珠及各色料石镶嵌大小葫芦、飘带、卍字等纹饰。葫芦既谐音“福禄”,又寓意多子多孙,因此这对头花称为“子孙万代(带)”或“福禄万代”。
银镀金点翠镶料石松鼠葡萄双喜头花
以珊瑚珠及各色料石镶嵌出松鼠、葡萄、囍字纹饰,构图生动。此头饰是皇后婚庆期间佩戴的。
点翠镶料石水仙蝶纹头花(台北故宫藏)
银镀金点翠嵌宝石蝴蝶纹簪
银镀金嵌宝石花盆式簪
银镀金嵌珠宝蜻蜓纹簪
没看过瘾?没关系,点击下方卡片搜索“清宫首饰”,更多故宫珍品美图等着你哦
乾隆提档,慈禧带货,逆袭的翡翠终成清宫后妃首饰的颜值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