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中式婚礼头上戴的帽子(别给传统扣帽子)

中式婚礼头上戴的帽子(别给传统扣帽子)早在周朝时期,便有彩礼一说了。根据《仪礼·士昏礼第二》中的记载,当时的婚礼包括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的纳征,便对应了如今的彩礼。高价彩礼,早已成为全社会的隐痛。许多悲剧,都由此而起。那么,彩礼的习俗从何而来?女方为什么要收彩礼呢?彩礼VS高价彩礼前段时间,江西发生了一场因彩礼而起的悲剧。由于女方悔婚,又无力偿还全部彩礼,男方一怒之下杀死对方,投案自首。网友们也一致认为,男方或许反应过激,但女方不退彩礼的行为就是错的。

这年头,结婚可是件难事儿。

新郎嫌弃彩礼高,新娘讨厌闹房的,参加婚礼的客人,又舍不得出份子钱。而这些,都得怪传统,谁让老祖宗定下这么多破规矩!

中式婚礼头上戴的帽子(别给传统扣帽子)(1)

等,怪我?传统表示:我的本意可不是这样,你们的锅我不背!


01

彩礼VS高价彩礼

前段时间,江西发生了一场因彩礼而起的悲剧。由于女方悔婚,又无力偿还全部彩礼,男方一怒之下杀死对方,投案自首。

网友们也一致认为,男方或许反应过激,但女方不退彩礼的行为就是错的。

中式婚礼头上戴的帽子(别给传统扣帽子)(2)

高价彩礼,早已成为全社会的隐痛。许多悲剧,都由此而起。那么,彩礼的习俗从何而来?女方为什么要收彩礼呢?

早在周朝时期,便有彩礼一说了。根据《仪礼·士昏礼第二》中的记载,当时的婚礼包括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的纳征,便对应了如今的彩礼。

"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当双方说定了亲事,便由男方到女方送聘礼,女方一旦收下聘礼,便意味着双方约好亲事。

"币",指的可不是货币,而是彩色丝的意思,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彩礼"的由来。那个时候的彩礼,对于价值倒是不太看重,两张鹿皮、五匹帛就足够了。

彩礼的内容,和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在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时候,以全鹿作为彩礼,随着时代的发展,便成了布匹。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中的这两句,便反映了当时的彩礼情况。

中式婚礼头上戴的帽子(别给传统扣帽子)(3)

汉朝的时候,彩礼就少不了黄金的存在了。宋朝茶文化兴盛,彩礼自然也与时俱进,多了茶叶这项内容。明朝的《茶疏》中记载: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这里的古人,说的就是宋人了。

可以说,彩礼的历史几乎和中华文化等长,这项习俗的由来,和古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那时,女子不能像现在这样接受教育、自由工作,嫁入夫家之后,便"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以说,一旦嫁出去,女子的未来便尽皆奉献给夫家。

另一方面,受限于落后的生产条件,劳动力是极其珍贵的。男方出彩礼,便是给女方家中损失劳动力的赔偿了。

到了现代社会,彩礼一俗延续下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又使得女方对彩礼的价值多了许多要求,高价彩礼随之兴起。

而女方自主意识的增强,让婚姻不再是女子生活的全部重心,即使结了婚,还有离婚这一说,这种情况下,男方产生不满也就情有可原了。


02

闹洞房VS婚闹

闹洞房习俗的诞生,是为了驱邪避灾。相传,紫微星下凡,恰遇魔鬼伺婚礼之机作恶。由于魔鬼惧怕人多,他便指点新郎请客人留在洞房,嬉戏说笑到五更时分,魔鬼无法,只得灰溜溜地离开了。

这个故事,颇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也说明了闹洞房的本意——驱走灾厄,祝福新人。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这首诗,记载的便是最早的"闹洞房"了。

面对羞涩的新人,小伙伴们问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见到了这么好的人?新郎啊,面对这么漂亮的姑娘,你要做什么呢?"

瞬间,屋子里的气氛便多了几分暧昧,羞涩之下,原本陌生的新娘新郎之间,就有了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默契。

无意间的相视一笑,传达出三分羞涩,五分情意,新人也就多了点熟悉。

中式婚礼头上戴的帽子(别给传统扣帽子)(4)

在盲婚哑嫁的时代,闹洞房,可是帮助新人快速熟悉的良机。另外,由于古代新娘出嫁较早,对"洞房夜"的概念尚且懵懂,闹洞房也算是一种别样的性教育了。

而对于客人来说,闹洞房可是参加婚礼最大的乐趣。亲朋好友们聚集在洞房中,和新郎新娘开一些暧昧而不下流的玩笑,凑个热闹,也可以交流好友间的感情。

可惜的是,"新婚三日无大小",成了许多人占便宜、开下流玩笑的机会。本为表达祝福的闹洞房,在一些地方染上了恶俗的成分。

《吴有如画宝·风俗志图说》就记载了一个恶俗婚闹导致的悲剧:宁波男子潜入新人洞房,听到新人卿卿我我,忍不住发出笑声,气得新郎直接上了剪刀,给喜事添了点红。

现代社会风俗开放,婚闹程度愈发不堪。闹房者打着传统习俗的旗号,把新郎捆树上、调戏新娘、摸伴娘……由此引发了不少矛盾。

山东莘县发文禁止恶俗婚闹,得来了不少网友的叫好,可见这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

闹洞房是祝福,婚闹却是挑事,把握好其中的分寸,才是不让"闹喜"变"闹剧"的关键。


03

凑份子VS份子钱

说起份子钱,舍友就一脸郁闷,尚且上大三、没有经济能力的她,已经出了四五份份子钱。

不管熟不熟悉,老同学递了喜帖,总不好意思空手而去,她是按当地均价的最低值给的,几场婚礼下来,也损失了1000来块。对于学生来说,这可不算是一笔小钱了。

别看现在"份子钱"这么流行,先秦时期,可是没有这说法的。

"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孩子长大结婚了,也就意味着父母的人生已经走了一半,这么悲伤的事情,奏什么乐,不如想想父母的养育之恩!

中式婚礼头上戴的帽子(别给传统扣帽子)(5)

结婚毕竟人生四喜之一嘛,一直压着不让庆贺也不人道。汉宣帝看不下去了,觉得这是"苛政",公元前56年专门为此下了道"开酒令"。

请客吃饭,就少不了送礼随份子。宋理宗嫁闺女,平江发运使马天骥就送了100个罗钿细柳箱笼,100个镀金银锁、100条锦袱和100万褚币,算得上是大手笔了。

不过,"份子"这个词的出现,还得等到明朝。大才子解缙给朱元璋出主意,要建个人人和谐互助的"乡村乌托邦"。

朱元璋琢磨了下,搞出了《教民榜文》,来治理乡村问题。皇帝爱民如子,当然不能看乡村单身狗娶不起媳妇儿。怎么办呢?《教民榜文》说了:

乡里人民,贫富不等。婚姻死伤吉凶等事,谁家无之。今后本里人户,凡遇此等,互相周给。且如某家子弟婚姻,某家贫窘,一时难办,一里人户,每户或出钞一贯,每里百户,便是百贯,每户五贯,便是五百贯。如此资助,岂不成就。日后某家婚姻亦依此法,轮流周给。

谁家都得娶媳妇儿,一家娶不起,干脆搞"众筹",你帮我我帮你,乡村就成了和谐友好的大家庭,媳妇儿也就娶得起了。

中式婚礼头上戴的帽子(别给传统扣帽子)(6)

份子钱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婚嫁之事。汤显祖的《牡丹亭》里就有"便是杜老爷去后,谎了一府州县士民人等许多份子,起了个生祠"一句,可见明朝时候份子钱已经很普遍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份子钱一度消失,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再度兴起。本是解决新人金钱窘境的"随份子",也渐渐成了许多人结婚"捞一把"的机会。

现在的"份子钱",早已成了人际交往的负累,结婚随份子,还是得量力而行啊。

现在知道这些东西的由来是怎么回事了吧,以后,可别让传统白白背锅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