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吉林省自然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

吉林省自然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东辽河让沿岸的经济、生活发生“质”的改变。一场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区域齐抓共管、协同发力,共治东辽河的攻坚战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吉林省在辽河流域共规划195个项目,总投资189.9亿元,集中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全面开展水生态修复,强力实施水资源保护,东辽河水环境质量创造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四类及以上。辽源市西安公园。治本清源“显”变化2018年,吉林省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辽河流域污染治理作为政治大考,着力在治本清源上下功夫,对东辽河流域治理重拳出击——

秋季的东辽河源头望月潭,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泌人心脾,泉水滚滚而出,滋养着一方土地。

生命,因水而生;城市,伴水而兴。

如今的东辽河畔,亭台楼阁、绿树成荫、一步一景。

2022年1月至6月,辽河流域12个国考断面中,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断面占比75%,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

吉林省自然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1)

辽源市西安公园。

治本清源“显”变化

2018年,吉林省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辽河流域污染治理作为政治大考,着力在治本清源上下功夫,对东辽河流域治理重拳出击——

一场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区域齐抓共管、协同发力,共治东辽河的攻坚战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吉林省在辽河流域共规划195个项目,总投资189.9亿元,集中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全面开展水生态修复,强力实施水资源保护,东辽河水环境质量创造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四类及以上。

吉林省自然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2)

东辽河让沿岸的经济、生活发生“质”的改变。

“进水氨氮24.65 mg/L,进水总氮38.75 mg/L,进水总磷1.78 mg/L。”

“出水氨氮1.26 mg/L,出水总氮8.55 mg/L,出水总磷0.10 mg/L。”

在中核辽源污水处理厂的中控大屏上,实时显示着该厂按照国家一级A标准处理污水的数据情况。

2019年,这座承担辽源市污水“净化器”作用的工厂进行提标扩建。“提标扩建后,我们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每日16万吨,有效解决了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中核辽源污水处理厂厂长徐志新说,处理能力加强的同时,处理标准也提高了。

徐志新告诉记者,目前,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流入东辽河的水,已经达到了Ⅳ类水质标准。

和城市污水处理相比,薄弱的乡镇污水处理也加紧推进。

吉林省自然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3)

为加强乡镇污水处理能力,位于东辽河下游的公主岭市,5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拔地而起。其中,在公主岭市怀德污水处理厂,能够实现实时监控5座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情况,操作平台拥有全自动运行功能。

据了解,在东辽河流域治理中,共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10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32座,铺设污水管网436公里,整治入河排污口535个,污染减排能力不断提升,治理成效显著。

生态福祉“看”变化

如今的四平市南湖公园,夏日的傍晚,不时有水鸟低飞而过,市民纷纷在这里打卡拍照。

“四平市实行市级领导包保责任制,‘人大种树、政协治水’协同治理机制,创建了‘三三五八’辽河治污模式,积极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四平市辽河办常务副主任赵云鹏说,“十三五”时期,四平市共建成62个项目,“十四五”谋划实施50个项目,加快补齐流域治理短板,积极打造北方缺水型城市生态治理典范。

吉林省自然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4)

在距离四平市区20多公里的梨树县,人们也正在享受着生态变化带来的幸福感。

“原来这里就是臭泥塘,现在你看荷花、黑天鹅一样都不少。”在梨树县南河公园散步的张先生说,这里晚上还有音乐喷泉、小吃一条街,热闹得很。

放眼望去,如今的南河公园水面宽阔,波光粼粼。“臭泥塘”里的“活”水是怎么增多的呢?

四平市生态环境局梨树县分局的工作人员给出了答案——中水再利用。梨树县污水处理厂每日产生的中水,其中30%被用于园林绿化。这些中水通过排污管线注入当地的公园,形成湿地。其中,最大的南河公园,污水处理厂每日向其排放7000吨中水。

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被再利用,人们也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身边环境变美的幸福。

2019年,在国家地表水考核中,四平市断面水质指数下降幅度连续4个季度位居全国第一,被确定为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编制全国10个试点城市之一。2020年,全域消除五类水体,2021年,10个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80%。

绿色效益“谈”变化

“实在抱歉,中午客人太多,招呼不周。”在辽河源镇安北村,在辽河源头风景区附近经营一家农家院的王大姐招呼着记者,手里还端着客人点的饭菜。

王大姐介绍,农家院去年收入在十几万元左右,生意这样红火还要得益于辽河源头的精心治理。

要知道,这里在几年前只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小村落,伴随着辽源市东辽河流域治理进程的不断推进,辽河源头满目翠绿,成为休闲旅游地,农家小院应运而生。

“那些因退耕还林失去土地的村民,现在集中在这里经营特色农家院,由吃‘农业饭’变成了吃‘生态饭’。”辽源市生态环境局东辽县分局局长王文鹏介绍说。

在东辽河沿岸,绿水青山正在流金淌银。

吉林省自然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5)

“百万亩造林工程”为东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发挥着作用。截至目前,辽源市通过百万亩造林工程共完成投资16.91亿元,造林55.36万亩,建设人工湿地14万平方米,治理裸露山体209处,全市水源地周边、城市出口、河道两侧、公路沿线和乡村的生态面貌得到极大改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治理一条河,秀美几座城。”东辽河的“蝶变”不会就此止步,她将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展示出新时代的无限希望,奔流向前。

我为天空涂上一抹“吉林蓝”

见到单洪玲时,头顶上的天空无云,满眼的“吉林蓝”。

吉林省自然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6)

长春市文庙广场的蓝天。

单洪玲是敦化市官地镇农业农村办主任,负责包保辖区的秸秆禁烧工作。手指满天的蔚蓝,单洪玲自豪地说:“这片‘吉林蓝’,有我涂上的一笔。”

谈起今年春季的秸秆禁烧宣传工作,单洪玲记忆犹新,“我包保的50户在延边州敦化市官地镇官地北村,拿着秸秆禁烧‘明白卡’,挨家走、逐户唠,入户做宣传,把秸秆禁烧的危害给乡亲们讲明白。”

“不止今年,最近几年,我们官地镇所有基层治理网格员一到禁烧季节,就都进村入屯,扎实做到全镇玉米种植农户入户宣传访谈全覆盖。”单洪玲告诉记者,敦化市被省里列为秸秆禁烧重点管控20个县市之一。

吉林省自然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7)

近年来,吉林省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在秸秆禁烧工作上,着重抓好秸秆禁烧、计划烧除、秸秆离田等工作,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持续“蓝天在线”,老百姓的蓝天幸福感越来越强。

2021年,吉林省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首次超过90%;PM2.5浓度控制在26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20 ”水平;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比例控制在0.3%以内;全省9个市(州)空气质量首次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最前列……纪录一次次的提升,不断刷新着我省有监测数据以来的空气质量水平。

今年9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总结一年来吉林省生态强省建设情况。其中,秸秆全域禁烧作为吉林省生态强省建设的一项标志性举措,再次被提及——秸秆全域禁烧要坚决抓好,保持“三个不变”,秸秆全域禁烧政策不变、对违规焚烧秸秆打击力度不变、对产生火点地区的追责力度不变,切实巩固扩大禁烧成果。

吉林省自然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8)

“不过,只靠死看死守是守不住的,也是不科学的。”单洪玲说,“秸秆离田还田是禁烧根本。”

秸秆离田还田,是吉林省开展秸秆全域禁烧工作紧紧扭住的“牛鼻子”。

为了把还田工作压实,我省建立了部门抓、地方管、集中指挥的管理体系。在敦化,当地制定了秸秆禁烧网格化包保清单,健全了市、乡、村、屯各级网格化监管,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层层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打通了秸秆全域禁烧“最后一公里”。

敦化市的做法和成效仅仅是全省秸秆全域禁烧工作的一个缩影。“吉林蓝”的背后,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

2022年,冬季清洁取暖即将在吉林省落地。全省择优推荐的长春市、吉林市、白山市清洁取暖项目,项目完工后,三市城区和县城清洁取暖率达到100%,平原地区农村清洁取暖率达到65%以上,大幅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极大提升我省空气环境质量。

“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待,不是看总量减了多少,而是看质量提升了多少。为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持续深入推进。”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李文辉说。

守水常绿 护山常青

吉林省自然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9)

中核四平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沉淀池。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吉林的优势。守水常绿,护山常青,吉林,为生态文明建设谋新篇布新局,统筹推进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生态文明制度“3 1”体系,全力打造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更好、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更优、城乡人居环境更美、绿色发展创新活力更足、区域生态安全系统更稳的生态强省。

一幅青山绿水、时和岁丰的画卷徐徐展开……

“十三五”期间,吉林省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均高于基准年(2015年),增幅在8.2-15.7个百分点之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均低于基准年,降幅在2.5-3.8个百分点之间。

国考断面水质优良Ⅲ类及以上比例呈波动上升趋势,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同基准年相比,国考断面水质优良Ⅲ类及以上断面比例上升37.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23.1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范围为68.07-70.19之间,评价等级皆为“良”,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本稳定。

吉林省自然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10)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吉林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吉林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秀美的山川。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整改,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增强。

蓝天保卫战力度空前。各地建立起完善的秸秆露天焚烧火点处置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全力形成“通过严格管控不敢烧、通过‘五化’利用不用烧、通过培育市场不想烧”的全域禁烧工作格局,守护好“吉林蓝”。今年1-8月,全省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1%,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PM2.5月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微克。

碧水保卫战高效推进。吉林省紧盯国考断面新增劣五类水体,按照“一河一策”“一断面一策”原则,制定整治方案,建立“问题、措施、项目、责任”四个清单,截至目前,辽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面已稳定消除劣五类,饮马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提升至50%,查干湖2个国考断面均达到了Ⅳ类标准。今年1-7月,全省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8.9%,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断面2.8%,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

黑土地保卫战深入实施。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力推进四平黑土地保护示范区建设,2022年,“梨树模式”在梨树县推广面积占全县玉米耕种面积的89%,实现了适宜推广地块全覆盖,我省46个县(市、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3283万亩,稳居全国首位。

锚定绿色作底,青山绿水含金。未来的吉林将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坚决的勇气,扎实推进生态强省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吉林样板,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陈博宜 魏强 霍晓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姗姗/文 张野/摄

编辑:马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