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离别经典瞬间(真实到不像电影)
电影里离别经典瞬间(真实到不像电影)似乎有点明白了,原来导演王丽娜正是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电影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她再熟悉不过的童年伙伴,因而具有天然的触觉和敏感。电影在片尾放出一行字幕:献给我的家乡。然而导演却拒绝了常见的剧情片里的叙事方式,采用满满纪实色彩的镜头拍完全片,抽丝剥茧般,娓娓道来地,展现出一个维族小男孩艾萨的生活全貌:重病的母亲、劳苦的父亲、一心想去大城市闯荡的哥哥、青梅竹马的小女孩凯丽比努尔……似乎没有任何表演的痕迹,每个角色只是在导演的镜头中径自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而已,看得过程中一度以为是纪录片,可是每一个画面又是那样考究,有一个场景是几位大家长在商量要不要把艾萨母亲送到养老院,长镜头悠悠地滑过去,又滑回来,有侯孝贤的风味。妙就妙在这些画面全是演员们真实生活的进展,怎么能做到在记录式拍摄的同时还能兼具美感?难度太大了,这可真真正正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比起近年来西藏电影的风光无限,新疆就显得落寞不少。
如果不是看到电影《第一次的离别》,一提起新疆我还是会本能地想到那些深目高鼻的维族少女,身着红黄连衣裙,跳起舞来脖子一扭一扭。
而《第一次的离别》抛开浮光掠影式的猎奇,试图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当代新疆。首先吸引我的是海报,用大片金黄沙漠作底,立起新疆标志性的胡杨树,在视觉最中心处,却以几个小小的孩童背影点睛。
从没见过这样的组合!绝美的新疆风情和纯挚的童年生活联系到一起,举重若轻地,将少见的民族题材日常化,虽然是全维语电影,讲述的却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伦之情。
然而导演却拒绝了常见的剧情片里的叙事方式,采用满满纪实色彩的镜头拍完全片,抽丝剥茧般,娓娓道来地,展现出一个维族小男孩艾萨的生活全貌:重病的母亲、劳苦的父亲、一心想去大城市闯荡的哥哥、青梅竹马的小女孩凯丽比努尔……
似乎没有任何表演的痕迹,每个角色只是在导演的镜头中径自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而已,看得过程中一度以为是纪录片,可是每一个画面又是那样考究,有一个场景是几位大家长在商量要不要把艾萨母亲送到养老院,长镜头悠悠地滑过去,又滑回来,有侯孝贤的风味。
妙就妙在这些画面全是演员们真实生活的进展,怎么能做到在记录式拍摄的同时还能兼具美感?难度太大了,这可真真正正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电影在片尾放出一行字幕:献给我的家乡。
似乎有点明白了,原来导演王丽娜正是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电影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她再熟悉不过的童年伙伴,因而具有天然的触觉和敏感。
更何况,王丽娜历经半年田野考察,又有一年的纪录片观察拍摄,然后组建故事片团队又经过两年驻地拍摄和后期制作。她的方法就是最扎扎实实的看和跟,甚至很多演员都是在街上偶遇的,无意中闯入别人的生活,依靠天赐的缘分和细心的捕捉,在几年的广阔时光里提炼再提炼,才打磨出这精致饱满的90分钟。
这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作品,只有在彼时彼地,刚好遇见那样一群人的王丽娜能拍得出来。
其实,撇去“新疆电影”、“少数民族”这些标签,导演也不过是用一种个人化的视角,诗意又真实地记录自己最熟悉的家乡。
正如毕赣凭《路边野餐》打开西南小镇青年的生活画卷,王丽娜则借《第一次的离别》讲述了新疆沙雅——这个罕有人至之地——叫我们知道了,即便是那样遥远的地方,每个人也是一样地在努力生活,努力爱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