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乡村河道还原生态(培育淄博市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展示)
治理乡村河道还原生态(培育淄博市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展示)在南部山区自然农业种植区域,采取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中心的生态经济型小流域治理模式,以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为基本要求,以坡改梯为突破口,以小型水保水利工程为着力点,以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有效举措,大力发展水浇地、坝地、梯田等基本农田,发展适宜的经果林和特色农业,打造“山顶松柏槐,山腰干鲜果,山脚高效田,沟谷节节拦,田边生物堰,路渠绕山转”的综合治理格局。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建设能够对社会资本予以有效扶持,受到高度评价。例如,沂源县宋王庄村主要靠种植苹果和葡萄为主,通往果园的生产路泥泞坑洼,果品运输碰压伤率达到20%,市级投资150万元实施宋王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修建硬化生产路2.7公里、蓄水池1座、谷坊2座,在进一步提升灌溉保障能力的同时,将果品碰伤率降低到1%,宋王庄村年均直接增加经济收入60余万元。倾力打造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四型”小流域综合
编者按
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十三五”以来,市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专班紧紧围绕省定“培育淄博市美丽乡村建设典型”任务目标,以乡村建设行动为重要抓手,不断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加力推动重点任务落实突破,努力实现美丽乡村生态宜居。
为反映“十三五”以来我市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进展成效,为“十四五”开局起步夯实基座,交流先进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市生态振兴工作专班筛选出部分典型案例集中展示。
淄博集黄泛区、平原、丘陵、山区等地形地貌于一体,砂质土分布广泛抗蚀能力差 且存在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的水文气象特点,是全省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域。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淄博市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将防治水土流失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保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化“预防为主,保护为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倾力打造生态清洁型、生态安全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等“四型”小流域,为加快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精准有效助力。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四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39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3平方公里,营造水保林2940公顷、经果林896公顷,封禁 21401公顷,疏林补植 96公顷,新建水池 336座、谷坊 262座,新建生产路 167公里,维修梯田1962公顷,修建挡水堰52座,新建垃圾池 112 个,项目区年均增加蓄水量450.15万立方米、保土量68.9万吨,发挥了涵养水源、保护土壤、生态赋能的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倾力打造生态清洁型和安全型小流域
着力做好南部山区面上生态修复,在流域上游进行封山育林禁牧,减少人为活动,加强植树造林,促进自然修复;在流域中游实行坡改梯,建设谷坊、蓄水池等农田水利水保设施,实行等高陇作等措施,发展节水灌溉,推行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在流域下游和沟道出口处建设生态湿地,进行生态河道治理。为有的放矢,编制《淄博市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年)》,对2020年近期工作、2030年远期工作进行了优化布局。生态清洁型安全型小流域建设,在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能够有效蓄水保土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9年淄博市遭遇百年一遇、局地达二百年一遇的“利奇马”台风期间,项目区未因山洪造成伤亡,未出现较大以上滑坡等地质灾害,通过对淄川区太河镇上岛坪村、博山区域城镇峪口村等村庄进行现场查看,水土保持工程在抗御“利奇马”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倾力打造生态经济型小流域
在南部山区自然农业种植区域,采取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中心的生态经济型小流域治理模式,以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为基本要求,以坡改梯为突破口,以小型水保水利工程为着力点,以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有效举措,大力发展水浇地、坝地、梯田等基本农田,发展适宜的经果林和特色农业,打造“山顶松柏槐,山腰干鲜果,山脚高效田,沟谷节节拦,田边生物堰,路渠绕山转”的综合治理格局。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建设能够对社会资本予以有效扶持,受到高度评价。例如,沂源县宋王庄村主要靠种植苹果和葡萄为主,通往果园的生产路泥泞坑洼,果品运输碰压伤率达到20%,市级投资150万元实施宋王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修建硬化生产路2.7公里、蓄水池1座、谷坊2座,在进一步提升灌溉保障能力的同时,将果品碰伤率降低到1%,宋王庄村年均直接增加经济收入60余万元。
倾力打造生态景观型小流域
在靠近城区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采取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中心的生态观光型小流域治理模式,重点发展特色经果林和特色采摘旅游经济,配套设置景观水面、花灌木、观赏乔木,引入社会资本跟进建设餐饮、游憩、住宿等配套设施,将小流域建设成为景色秀美的水利风景区,促进生态旅游开发。同时,结合“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积极创建美丽幸福河湖,2020年成功创建5条(段)省级美丽河湖和6条(段)市级幸福河湖。生态景观型小流域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高度锲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例如,投资599万元实施的博山区域城镇镇门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显著改善提升了当地生态环境,吸引社会资金陆续在当地投资超过1000万元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每年观光旅游人数达到10万人次。天佛山农业示范园区及玉黛湖农业观光公园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实现了园区增收和水土保持的双赢。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防治水土流失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科学论证、统筹布局、合力攻坚。
一是必须坚持规划引领、“生态赋能”,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融入大局、“生态赋能”,实现水土保持专项规划与水利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功能规划的有机融合、有效衔接,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互动。
二是必须坚持政府资金主导、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公益性强,前期基础性投入较大,应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提升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社会资本后期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具体工作中,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采取政府扶持、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方式,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发展相关产业经济。
三是必须坚持群策群力、“全员环保”,构建共建共享工作格局。2020年,淄博市构建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干部职工全员落实、人民群众全员参与的“全员环保”工作机制,市水利局深度融合河长制湖长制和河湖水库领域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职能,在鼓励引导群众关注、支持、参与水土保持等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并取得了实质成效。
四是必须坚持“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做到防治自然性水土流失和人为水土流失“两手抓、两手硬”。对山丘区等水土流失易发区,要重点采取工程措施构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严抓工程建设“四制管理”,科学选育苗木,确保成活率,并以“四不两直”检查评估等措施进行经常性“回头看”。同时,要着力防治人为水土流失,完善信息化监管体系和水政监察联合执法机制,运用好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和图斑精细化动态监管平台,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严控人为新增水土流失
来源:市生态振兴工作专班(土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