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镇馆之宝:内蒙古博物院最漂亮的镇馆之宝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镇馆之宝:内蒙古博物院最漂亮的镇馆之宝这件国宝出土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是战国时期某个匈奴王或单于的金冠。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匈奴林胡和白羊部族的领地,所以这件鹰顶金冠饰可能是林胡王、白羊王甚至是第一代匈奴单于头曼单于的金冠。金鹰匈奴王金冠这件金冠高7.1厘米,额圈直径16.5厘米,重1211.5克由纯金模铸錾刻而成。由金鹰、冠顶和额圈三部分组成。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站立在一个四面刻有狼羊咬斗纹的冠状半球面体上俯瞰着大地,用绿松石与金饰、金丝串联构成鹰的头和颈项部分。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上有浮雕的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鹰顶金冠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唯一完整的匈奴王王冠。
今天我们来看看内蒙古内蒙古博物院有那些珍贵的镇馆之宝。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27号,原内蒙古博物馆作为1957年自治区成立10周年大庆的重点项目,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2007年改称内蒙古博物院并正式揭牌成立,建筑面积1.5000万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千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院。该博物院有四项基本陈列:"内蒙古古生物陈列"、"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内蒙古民族文物陈列"。分别展示了内蒙古生物进化的历程和戈壁的变迁历史,以及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党项、蒙古等八个民族的历史,和内蒙古人民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革命斗争史。展示了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人民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中最负盛名的镇馆之宝就是匈奴王金冠,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件国宝。
匈奴王金冠
这件金冠高7.1厘米,额圈直径16.5厘米,重1211.5克
由纯金模铸錾刻而成。由金鹰、冠顶和额圈三部分组成。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站立在一个四面刻有狼羊咬斗纹的冠状半球面体上俯瞰着大地,用绿松石与金饰、金丝串联构成鹰的头和颈项部分。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上有浮雕的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鹰顶金冠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唯一完整的匈奴王王冠。
金鹰
这件国宝出土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是战国时期某个匈奴王或单于的金冠。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匈奴林胡和白羊部族的领地,所以这件鹰顶金冠饰可能是林胡王、白羊王甚至是第一代匈奴单于头曼单于的金冠。
说起匈奴人,留给大家的最不好印象是,他们“父死,妻其后母;兄亡,取其妻妻之”,再加上他们经常到汉朝边境劫掠妇女儿童。所以匈奴族被认为是无耻、野蛮的民族,但是这个民族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野蛮不开化。其实他们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贵重金属的加工和设计制造方面可能比汉族做的更好。
大约在公元前1551年成汤灭掉了夏朝,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的儿子淳维(也叫獯鬻xūn yù)带父王的嫔妃和家眷逃到了鄂尔多斯西南部的渠搜部族避难。由于淳维同时带去了一些夏朝宫廷的工匠,包括掌握高超金属冶炼技术的工匠。这些人将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带到了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河套地区,因此獯鬻统领的部族冶金技术非常发达。到了战国早期,獯鬻部族吸收融合许多戎狄部族日益强大起来。到了战国晚期,淳维的后代们及其归附他们的部族演化成为匈奴民族。他们在金矿丰富的河套地区开采金矿,利用更加丰富的煤炭资源来冶炼、铸造金银器。所以匈奴人制造金器的技术特别发达,可以和汉族铸造青铜器的技术相媲美。在后世发现的匈奴墓葬中,基本上每座坟墓中都有金银器作为随葬品。可见金银器制造文化在匈奴族中是非常发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