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古村落排名第一是哪里(最全台州古村合集)
台州古村落排名第一是哪里(最全台州古村合集)高迁的地理位置按照风水的讲法特别优越:她背靠永安溪,笔架山,前有景星岩好似屏风挡在前,旁边有一条河流流过。高迁位于距仙居县城20公里的白塔镇东南,始建于元代,现存村落格局成于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总面积约35公顷。该村古建筑由吴白岩、吴应岩两兄弟及其后裔构筑,相继建成六翼马头宅院13座,目前这些古宅除少数一两座毁于火灾外,基本上保存完好。高迁也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的前身)。▲仙居县白塔镇,毗邻神仙居景区永安溪畔首批全国传统村落。马头墙高耸、近百间房子连绵的三透九门堂,在李宅村,时光仿佛在瞬间穿越了千年。李宅村是仙居李氏的主要聚居地,先祖李守贞原本居住在温州永嘉苍破村,南宋时为了避战乱,从温州迁到此处,至今已历经了17代,生活了近1000年。李氏家族自古文风鼎盛,永嘉“耕读传家”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延续,南宋以来,李宅曾出现过六位进士,堪称“一门六进士”,是仙居乃至台州首屈一指的“
台州,九地。
四十五处最美古村落,你听说过几个?
又曾去过几个,据说去过10个以上便是资深旅行大咖。
一:仙居六处古村1 高迁村:马头墙里传统时光流韵建于元代,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四合院式的建筑一个连着一个,白墙黛瓦,窄窄的弄堂宅院、门堂,巷道深深,很有江南的韵致。村民纯朴和蔼,会很自豪地跟你说这些宅院的故事。此外,在门堂里、窗棂上随处可见的雕刻,做工十分精细,或古拙、或飘逸、或简、或繁复,无一不恰到好处。
▲仙居县白塔镇,毗邻神仙居景区
2 李宅村:耕读传家寻进士村永安溪畔首批全国传统村落。马头墙高耸、近百间房子连绵的三透九门堂,在李宅村,时光仿佛在瞬间穿越了千年。李宅村是仙居李氏的主要聚居地,先祖李守贞原本居住在温州永嘉苍破村,南宋时为了避战乱,从温州迁到此处,至今已历经了17代,生活了近1000年。李氏家族自古文风鼎盛,永嘉“耕读传家”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延续,南宋以来,李宅曾出现过六位进士,堪称“一门六进士”,是仙居乃至台州首屈一指的“进士村”。
▲仙居县田市镇李宅村
3 高迁村高迁位于距仙居县城20公里的白塔镇东南,始建于元代,现存村落格局成于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总面积约35公顷。该村古建筑由吴白岩、吴应岩两兄弟及其后裔构筑,相继建成六翼马头宅院13座,目前这些古宅除少数一两座毁于火灾外,基本上保存完好。高迁也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的前身)。
高迁的地理位置按照风水的讲法特别优越:她背靠永安溪,笔架山,前有景星岩好似屏风挡在前,旁边有一条河流流过。
村庄布局也很有讲究,从航拍图中还依稀可辨村里的水塘按照北斗七星排列
高迁是仙居吴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高迁村自古以来文脉兴盛,建村以来,科举中举者不甚枚举,在朝为官者为数众多。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网络上有很多谬误的说法,把仙居历史上的吴姓名臣比如吴芾、吴坚、吴时来都说成是高迁人确实是牵强附会。据史料考证,吴芾是现在官路镇后里吴人,吴时来是白塔厚仁人。
高迁在盛产文人和官员之外,历史上也出过一个除暴安良的侠义之士--吴克明。
“耕读传家”是整个高迁文化的灵魂,几百年来,高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读,创造了高迁的辉煌历史。
斯美堂后壁墙上的墙画,描绘了一幅传统中国文人心中的乌托邦景象
4 皤滩:龙形古街繁华旧梦永安溪畔的皤滩古镇,因水路便利,千余年前便是一个繁华的集镇。经千年沉淀与积累,今存三华里长鹅卵石铺砌的“龙”型古街,两旁唐、宋、元、明、清等古代风格建筑保存完整,店铺、码头、客栈、戏台、妓院、赌场、当铺、书院义塾、祠堂庙宇一应俱全。深厚的底蕴,铸就不可多得的千年文化内涵。
▲仙居县皤滩乡,县城西向25公里
5 埠头古村千年埠头古村规模气势宏大,历经风雨沧桑,虽毁损不少,但总体框架犹存。大宅院、小洋楼、商业街、古桥梁、双眼井、马头墙、龙形瓦、石雕窗、三透九门堂……历历在目,每一处古迹都是那样别致,流淌着浓浓乡愁,述说着曾经显赫一时的埠头王氏家族在通渠四方、商贾云集的‘’永安丝路‘’上的创业故事。诚信经营,耕读传家,克勤克俭,富而不奢,向善崇德,达己达人,这是‘’儒‘’与‘‘商’’的文化融合,“善”与“富”的传承追求,埠头古街入口的朱相公(朱熹)殿,想必就是埠头儒商文化的最好印证。
曾经的繁华恍如梦般消散而去,幸而其留下的建筑机理却清晰可见。尤其是清代中晚期时王氏等人留下的三透九明堂。
民居前后左右相连,四面合围,走廊迂回,四侧有厢,气势非凡。房屋檐口、瓦当、斗拱等均有精美雕饰。正门大梁大多为镂空浮雕,内容为牡丹、鱼等图案;柱头拱雕饰也十分精致,有麒麟、白鹤、狮子等样式。
雕梁画栋、瓦房石墙,在院落的正门上,“秀挹筠峰”、“秀挹南山”、“梧岗振彩”“彩映星垣”等门楣石刻还清晰可见,无不透露出屋主人的人文情怀。而现在大门已经被封,门扇也被卸掉了,石刻也渐渐被腐蚀。
每一扇木窗,雕琢精美,刻有蝙蝠、云彩、缠枝莲或者宝瓶等图案,表现了古人对家族繁荣昌盛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每一处雀替,雕塑生动,华美精致,直线刚直硬气,曲线则柔和自然,实为古建筑的特色。有的还在雀替下加了一拱一斗,不仅增加了雀替的稳固,还加深了建筑构件的审美性,此为前代所没有。而今看来,更是岁月的雕琢,令人无限感概。
雕梁画栋、瓦房石墙,在院落的正门上,“秀挹筠峰”、“秀挹南山”、“梧岗振彩”“彩映星垣”等门楣石刻还清晰可见,无不透露出屋主人的人文情怀。而现在大门已经被封,门扇也被卸掉了,石刻也渐渐被腐蚀。
6 管山村位于仙居县东南部,紧挨永安溪,距离县城3公里,为仙居李氏望族聚居地之一。
隋朝,一位高僧来到仙居,他在安洲山一带传经说法,百姓蜂拥相随。这位高僧就是天台宗五祖灌顶大师(561-632),后人为纪念灌顶大师这次的传教之行,而将此地命名为“灌山”,后人俗称“管山”。
唐长庆元年(821),唐穆宗执政时,李世民六世孙李道古深知朝政复杂,于是来到仙居管山小夹岭隐居。自此,李氏族人在管山一带生息繁衍。至明清时期,村落已具相当的规模,为仙居李氏望族聚居地之一,遂成仙居有名的大村。
管山村现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风格,其文化内涵、艺术、科学价值较高的有“文昌阁”、“露天戏台”、“南峰耸翠台门”、“会选科第台门”等。据民国甲申年续修的《仙居管山李氏宗谱》载,管山旧时有“石龙淋雨、水帘瀑布、正觉晓钟、夹岭朝烟、三湖望月、三峰插云、塔山夕照、桥头宿雁”八景之称,并有诗作留存。也许是古时管山人富有,当官的多。
管山村的古建筑,可谓集仙居村落古建筑历史文化之精华。该村的“南峰耸翠台门”为清晚期建造,占地1714.75平方米,主体建筑共有四进,第一进为单檐简易小门楼;第二进是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牌坊式八字形石构门楼;第三进穿堂,三开间带二弄,明间设中柱带单步前廊,后壁置挑廊;第四进正屋,七柱七檩,设二层厢房,东西厢房外侧各附有三个小院,正屋后侧附堂轩一个。整个台门建筑平台略近井字型,布局奇特,人物、走兽、花鸟雕刻精湛,镌字遒劲,不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会选科第台门,建于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占地1122.04平方米,外墙置六翼马头,门楣上留下较珍贵的史迹。还有文昌阁、古戏台,都具有古建筑的艺术格局和较高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旧时仙居东部风俗、文化生活提供生动的现成实物资料。
作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历史文化遗迹到处可见,颇具规模的“井”字形古民居保存完整。单体四合院古民居零星地点缀于幢幢新楼之间。一堵堵断垣残壁之间还镶嵌着富有美感的石花窗。古祠堂虽稍有破损,但格局、风貌基本保存完整……走进管山村诸多古建筑内,仿佛走进一座古村博物馆。
二:天台七处古村1 张思村获“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称号,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张思古村临水而筑,依巷伸展,整个村落基本保持原生态风貌,青砖黛瓦,老宅深巷,铅华洗尽,古韵盎然。春天去张思古村,十里花海观花带,雪白梨花海,粉红桃花林,翠绿柳树行,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天台县平桥镇,张思村位于平桥镇区的西南部
2 迹溪村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山中古村。溪水穿村西流,因汉代隐士高察到此,留下足迹而得名。
迹溪源自华顶山,穿村而过,村居溪之两岸,自东向西汇入慈圣大坑,迹溪村四周山青竹翠,碧水环绕。
迹溪村全村海拔在600—9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高,是真正的大自然氧吧,平均气温较城区低3-6度,清凉可堪比莫干山,因此被称为“浙东避暑胜地”。
村东为华顶国家森林公园浙东剡溪之源头,狮子岩峡谷;南邻石梁飞瀑,西有铜壶滴漏、水珠帘、全国唯一规模的梯田百合花园;北接新昌菩提峰;迹溪村如在画中,美艳不可方物。
狮子岩坑在迹溪村东南面,是华峰北麓大峡谷,全长约7.5公里,因山中有一巨石,形如雄狮而得名。峡谷山势陡峭,清幽非常,谷中山石,形状各异,巧夺天工,这是一条适合探奇访幽的古道。只是因地势原因,峡谷交通较为闭塞,沿着鸟道,缘溪而上,一进坑口,残叶满山,常绿树把峡谷裹成一片浓荫,青松、黄檀、古枫、灌木不胜枚举。
古树盘根错节,相互依存,各具形态,有矮壮庄重者,有细高风骚者,有的虬枝盘结,有的干斜枝歪。这是天然而生的美丽,将一种色彩渗透进另一种色彩的生命当中。
竹林风光一绝,迹溪村位于石梁镇以西,竹林资源丰富,绵延5000亩的竹海是迹溪村最清新的一张名片。
据说,苏轼对天台出品的玉版纸给予高度评价,在《杂志》文中称 “吕献可遗余天台玉版过澄心堂”,认为比当时著名的澄心堂纸还要好。这玉版纸的“老家”就是石梁镇的迹溪村,因汉代隐士高察到此,留下足迹而得名。
▲天台县石梁镇
3 灵坑村前有霞客古道,后靠苍山云雾,南产泳溪香鱼,北看云锦杜鹃,这就是泳溪乡灵坑村。该村始建于明代,村域面积4平方公里。村庄老屋错落有致,古朴中透出几分往日的雅致,仿佛一幅精巧的山水画。历经百年的灵坑古村像是个暮年的老人,静静地在山里守候,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该村因徐霞客二游而得名徐霞客古村,村边的一条山道被称为徐霞客古道。
村庄依山傍溪而建,因山就势,全村阶梯式布局,村下是流淌不息的灵坑溪,村后是成片山林,村旁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其独特的“山水——田园——村落”格局和空间形态,是江南山区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古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和木头,来源于村落周边的山林和溪滩,既就地取材又绿色环保,人工痕迹少,村口有石桥、古庙、古树、凉亭,古道、房屋、田园、山林、牲畜、溪流整体协调、浑然一体。
村内路道小巷,石头连着石头,当地人叫做“墙弄”,有的平铺,大多铺成踏道状,一出家门,总免不了爬上爬下,形成天然的石头街巷。
据历史记载,柴氏于明末清初从宁海迁至灵坑村,胡氏祖先元辏乾隆二十年由天台东门迁灵坑村,别祖为宗筑室至今近三百年有余,历史悠久。现有胡氏宗祠、柴氏宗祠、四姓(周、吕、王、胡)宗祠、山岗殿、德星石拱桥、呆桥石拱桥、狮子庙、回山寺、狮岩庙等名胜古迹。
▲天台县泳溪乡
4 前杨村前杨村位于南屏乡东南端,距天台县城24公里,是“南黄古道”的入口。四周风景秀丽,树林繁茂,四季分明,幽谷叠瀑。春季可观赏梯田油菜花,感受春的气息;夏季可采摘杨梅、县野炊烧烤,重拾童年的乐趣;秋季自然是去南黄古道漫赏红枫,抑或沿着驴友的足迹,挑战古道的全程,周边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树木亦给人似水流年的情怀。
“北有香山红叶,南有南黄古道”,南黄古道的美景被称为“南山秋色”,亦被誉为天台十大景之一,秋天景色绚烂,仿佛油画一般,是国际艺术家摄影学会创作基地,是一片旅游观光的乐土。
▲天台县南屏乡前杨村
5 皇都村皇都村位于天台西部的一个平畴之地,全村现有人口506户、1528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美丽乡村,村内环境洁美,农房错落有致,民风淳朴,邻里和谐,文化底蕴深厚,皇都南拳文化享誉县内外。
皇都村的名字,起源于明朝初年,之所以起名带“皇”字,这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母亲息息相关。据传她曾在此处居住。
让皇都村名扬天下的,还有另一样事物,便是武术。元末,为抗击元寇,皇都村陈氏先人陈庚将学得的南拳传授给村民,并融入了天台民间拳术,形成了别具风格的“皇都南拳”,并世代相传。兴盛时,曾出现“家家习武、人人会武”的喜人景象。
如今,皇都南拳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的皇都村人,将武术传承至今,并发扬光大。
6 山头郑村宋代开基,兴盛于清末近代,有1000多年历史,曾长期为南山区中心,天台“十大市”之一,有“小上海”之称。
南有前山岗头,北有殿后山,六另岗抱于东,十三罗山居于西。最早住朱姓,曾名山头朱。元末东阳县窈川郑姓打猎来此居,改今名,清同治年间村中建通德书院。村四周有万丘梯田,村中现存有千年古树群、十多个明清时代四合院、十余幢百年洋房和千米老街,是民国年间洋房的博物馆,更是现代都市人向往的梦里老家,被广大游客誉为“最后原生态古村落”。
郑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美丽的传说,缅怀先祖孟五公,在村里的老街旁专门建了一座神龛,供奉神奇的猎弹将军。
山头郑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鼎盛时有2000多人。八九十年前村中就建有洋房几十幢,水泥浇筑的阳台二十多个,这些也是天台最早的水泥阳台之一,距今百年依然屹立不倒。村中现存有民国南山首富郑仁山故居四层小洋房(原区公所)、原区邮电所、原区派出所、听泉楼等十余幢。这些洋房设计巧妙,建筑精美,用材考究,数量较多,是活生生的民国洋房博物馆。
村中的千米老街一直以来是南山最为繁华的街道,旧时为天台“十大市之一”和“小上海”,称瑞屏街,每逢农历三、八集市,集市日滩岭、雷峰、临海黄坦、白水洋四周群众都来赶集,熙熙攘攘。古街上至今保存有2幢过街楼、“通德里”茶楼、通德小学、和瑞当铺、恩光牌门遗址、罗将军庙、猎弹将军、千年古樟等。走在这条老街上,时间仿佛又回到民国年间了。目前每月农历三、八还能感受到原生态的农村集市。
7 九遮村街头镇九遮村是台西遮山何氏发族之地。一直以来,凡外姓招婿、入继到九遮村的都能自愿随何而姓。
在《台西遮山何氏重修宗谱序》中,我们读到了九遮的历史渊源:“吾台西遮山何氏之族,祥稽历届宗谱世系序,叙何氏渊源,自周成王弟,唐叔虞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为避秦乱,散处江湖间,讹音以韩为何,何之姓由此为始……溯汉唐衍派六十五世,自始迁祖迁台,已创1037余载之基业,续而衍派三十六世矣!”
九遮村北依寒山,南枕大雷山,东与临海、仙居隔山相望、西有龙溪奔流,可谓三面环山的一座秀谷。
该村现有县级文保单位4处,历史建筑20处,建筑类型颇为丰富。古村落里的“聚星堂古民居”、“何官才故居”、“古牮桥群”、“望楚洞”、“宋进士牌坊”、“何氏始祖廓公”、“亚父桥”等历史建筑,相互牵连,彼此守望,形成独特的建筑群体。
范增庙又称亚父庙,于周显德四年,即公元957年,始建于岩坪。历经宋代扩建、明代火毁、清代重修,于今仍然可揽山间明月。而亚父桥传说是范增亲自设计的石拱桥,几经水冲修复,亦曾经人为破坏,却依旧犹自屹立。
本世纪初再添一石碑一石亭,并刻上了“七尺去留关楚汉,一棺虚实误良平”的慨叹。亚父庙右侧半山上有“望楚洞”,对面山上有“归楚洞”,1999年开发时发现一付遗骸及数块陶缸碎片,经专家鉴定陶缸为战国时期所制。
在九遮村,横跨在溪坑上一座又一座共5座形似扁担弓面向上,风格独具,跨度不一,造型全都用长石条架成的拱桥,是为牮桥。被载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桥梁卷》,定名为“九遮牮桥群”,学部委员、中国桥梁专家、铁道部大桥局总工程师唐寰澄先生以“稀有”称之。
在古牮桥旁有一棵唐樟,已历千年,至今仍枝繁叶茂。但这棵树与村里的另一棵树比起来,还只是个小兄弟。九遮村有一棵树龄有1600余年的传奇榧树,位列浙江28株名木古树之首。
三:临海9处古村1 孔坵村:清时溪山秀美村落古名陇洲,位于临海市汇溪镇羊岩山东麓,海拔400多米,原有村民上千,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不断有人外迁,现常住人口不足400人。孔坵村的整体建筑风貌基本保持了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的特征,这些传统建筑依山势而建,连片成群,与周边山水和谐共存,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台州传统民居精巧典雅、粉墙黛瓦、色彩淡爽的独特魅力。村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有宝新义塾旧址、近仁堂、半耕堂、一心斋、中和堂、三余堂、耕礼堂、章氏祠堂等。村内村边还有东泰桥、中和桥、西安桥三座古石拱桥,至今保存完好,桥下溪流淙淙,长年不竭。
2 胜坑村:南宋名相之后裔聚居地位于临海市小芝镇。南宋右相杜范之侄杜浒率领台州四千精兵,跟随文天祥抗元复宋。失败后,杜家村人纷纷扶老携幼,远走他乡,其中一支避祸至此。700多年来,村民们沿溪以石头筑屋,以石块铺路,以石条造桥。嶙嶒的石头,经过风雨的打磨,岁月的销蚀,不少已成断壁颓垣,有的只留下了一堵外墙,还依稀保留着昔日的轮廓。置身此村,恍若隔世。
3 芙蓉村:青山绿水桃渚古芙蓉村位于桃渚风景区内,距离桃渚古城仅一公里。北环蟠溪,群山环抱、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秀岩状如芙蓉花,村后芙蓉山状似芙蓉,因此得名。
走进芙蓉村,就被圆洞型的寨门吸引了眼球。这个高大石块拱砌的圆洞大门,是全村进出的主门,顶门额嵌“芙蓉新村·山根门”青石石匾。听老人们说,芙蓉村始建于唐代末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村里为黄姓聚集之地。
芙蓉村中,民国期间古建筑众多。大大小小的宗祠中藏着祖祖辈辈的故事,斑驳的石头墙记录岁月的流逝,精巧的门楼记叙了往日的烟云……漫步村中,古朴的味道迎面而来。
村落不远处的桃渚古城尤其值得一去。始筑于明洪武年间,为抵御倭寇而设之千户所所城,是全省保存最完好的抗倭古城。古城墙周长1366米,城高4.5米,现除垛口外,城墙主体及三个城门(包括瓮城)均保持完好,城内街巷至今仍保持着明清风貌。如盔甲披挂停当之将士,诉说着古战场之浓浓讯息。
4 新树坑村:山水间村居秘境新树坑村地处临海西部括苍镇,距镇区约15公里,村周边括苍山脉绵亘,崇山峻岭、峰峦起伏,山场广阔、林木茂盛,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森林资源丰富。因该村中有一条较深的溪坑,古时村名称“深垂坑”,“垂”与“树”在当地方言里口音相近,后统称为新树坑。
新坑河溪流穿村而过,村内的建筑则坐落在溪南溪北,构成美丽富饶的清简桃源图。
村庄位于方溪及北面山上一条小溪两溪交汇处,环境优雅宁静。沿溪两岸,依山傍势、错落有致、高低参差地建着座座民居,村后的山上梯田层层。青山绿水相映,小桥流水人家。一派山村简朴清静气息,充满诗情画意。旧时有民谣为“柴株当棉袄,乌糯当晚稻,松明当灯照,芒菜吃到老”。
新树坑村四面环山,南有罗家坪,北有外山,西有香碓头山,相对高度均在五百米以上,东边为村子入口,小岗头如仙人的手臂伸出作抱村状,有“仙人抱子”之称,以前道路环小岗头而出,行人未转过山弯,难以一睹村庄真容。原先环绕小岗头的小路今已废弃,现在从村外进入,站在山洞外往村内看,一座拱桥,一棵古樟树和一幢三合院老房子,犹如管中窥物,又如镜中望景,很是称奇。当地与黄石坦一样,流传着黄龙与陶仙人的传说。
村内尚有新树坑的支流石南坑,大多民居就建筑在深树坑与石南坑两岸,现村内除至黄石坦的道路已浇上水泥外,其余均保留着本有的特色,一律用石条铺就,村内传统建筑保存比较完整,这得益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改革开放后村民大多外出经商、打工,古村落群整体建筑风貌古朴原始,是目前现存极其稀少的几乎没有现代建筑材料痕迹的村落群。
现存历史建筑内部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两层房子,山墙一般以当地的石材砌筑基础部分,上半部分为青砖,屋檐浅挑出山墙,窗门洞小而精致,建筑形式简洁淳朴。过村口古桥,对岸樟树下有一座古庙“三皇殿”,据村中老人介绍庙宇与古樟树同龄,至今香火不断。
5 仙人桥村:仙气飘荡时光里要抵达位于临海汇溪镇的仙人桥村,需沿着盘山公路弯曲盘旋而上,经过“仙人十八湾”的考验。村中古木不少,多是枫香,有的已经有300多岁,见证了仙人桥村几代人的变迁。
在名为“羊岩水”的溪谷中,水流潺潺,而这溪谷两岸便是仙人桥村。仙人桥村前有溪坑曰龙潭坑,两对岸各有一巨岩,巨石兀然耸起,天然生成,如同两个桥墩,传说是仙人造的尚未完工的桥,人们便称之为仙人桥,而这个村庄也由此得名。
村中有不少房屋跨溪而建,一座座石墙古屋静谧悠然。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桥——乱石单孔古拱桥、钢筋水泥单孔桥梁、古朴自然的碇步桥……注视着时间的流逝,看着鸭子在水中嬉戏扑腾,小鸟在一旁的树梢上停留,村民神情自在地散着步。
6 灰坑村:古朴叠翠桃源中在临海尤溪镇江南大峡谷的源头,离镇上20多公里的峡谷深处,有一个幽静的古村,它叫灰坑。灰坑村三面环抱山林,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而过。群山环绕的瓦屋,细长曲折的石板路,青翠欲滴的竹柏、樟木,古朴自然,俨然世外桃源。
在灰坑村,抬头仰望,便是一路峰峦叠翠,峡谷幽深,夏季也鲜少有蚊子的侵扰。参天的古树释放着清新氧气,原生态的风景令人卸下心防,幽幽神韵将思绪渐渐拉远……
不足百人的灰坑村中,村民大多姓牟,青壮年为了生计和发展,大多已经下山了,村中多为老人小孩,村里的老人最喜闲坐在村头的老桥边聊天。在竹笋采挖季节,村头晒满笋干,风中飘着淡淡的竹笋香气,生活的气息弥漫开来。
7 林家坑村:括苍深处有人家林家坑位于临海西部括苍镇600米高的深山里,风貌几近原始,是一个安静的小山村。
林家坑,寂静却充满生机。原始的石级路,石块垒起的墙檐,碧草萋萋的村中小路,以及那一茬又一茬的木栏栅、竹篱笆都依旧静静地守望在时光里。村中的老人伫立在自家院子里,料理着农活。小黄花兀自盛开,无名的野草疯狂生长,那棵300年前的红豆杉青春依旧。
8 南蒋村:三龙戏珠人闲居南蒋村位于临海沿江镇西南部,是沿江最高的山上村,因为处蒋家山山南,故称南蒋。秀水青山的南蒋村,已于2016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三山将南蒋环抱其中,小溪谷中过,形成“三龙戏珠”的独特山水格局。
南蒋村是临海为数不多的古建、格局、风貌都保存较完整的传统村落之一。石墙木结构的瓦房在悠悠岁月里散发着古老怀旧的韵味,南蒋大会堂昔日的“辉煌”依稀可见,慢慢的时光安静地流淌。
南蒋村中人不多,陆陆续续已经有1800多村民,选择移民下山,但仍有许多老人驻守在祖辈落下的村庄里,依然平和安详,手里操持着“篾匠”的活,晒着应季的蔬果干,编织着生活的烟火。
9 殿前村:百年老树古宅韵殿前村,处临海河头镇中心位置。由新村与老村两大片组成,新村里沿街的新民房遍布,地处始丰溪畔,山清水秀。老村大多是老旧民居,多居住着老人。在新旧交替中,和谐共生。
这里森林广布,盛产柑橘。殿前老村风景秀丽,除了大片的橘子山,在进村口还有一古树群,以樟树和棕树为主,被临海市政府列为古树名木加以保护。百年的绿树已成荫,孩童们在树下自在玩耍。
殿前村中的古建,将时间慢溯。清朝康熙年间的朱氏宗祠、方糕形的钟楼、民国旅次军中的书画家朱以德故居等等。踏着先辈们走过的路,看着和从前也许早已不同的风景,沉淀着曾经躁动不已的心。
四:黄岩6处古村1 布袋坑村:桃源深处美丽形状村落黄岩区屿头乡的古村落。
传唐末布袋和尚曾游方到此,故命名“布袋坑村”。
该村始于元末明初,先民依溪筑居,呈现一种袋形的建筑格局,也一直保持着溪石配木材的建筑风格。流水、古桥、木屋石墙、碧树竹林等,组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为台州摄影基地、美术写生基地。
2 半山村:村落梨花宋时韵海拔400余米,距黄岩城区约57公里,与温州永嘉楠溪江风景区相毗邻,境内群山起伏,云雾缭绕,风景秀丽,是理想的休闲度假胜地。
半山村位于富山乡富山大裂谷景区出口。村内古树繁多,尤以梨树为最。半山村始建于北宋,盛于芳和,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自2005年引进旅游产业,半山村摇身一变成了首个“农家乐”休闲旅游基地,曾被评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
3 瓦瓷窑村:见证时光留影与蝶变地处温黄平原的古村落瓦瓷窑村虽未声名远扬,却韵味意浓绵长。这里留存着往日悠悠古意,寄托着家乡人对在这片土地上诗意栖居的热切渴望。
瓦瓷窑村因瓦瓷窑窑址而得名。相传,南北朝至五代时期,这一带有九座古瓷窑,合称九仙窑,瓦瓷窑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瓷器生产十分发达,远近闻名,享有一定声誉。
行走在瓦瓷窑村,不经意间,你便能在旧屋墙上发现几块石碑,碑上字迹依稀可见,镌刻着岁月年轮书写的旧日时光。
年代久远的古屋散落在村庄中,刻画了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画。如今的古宅虽不再有人居住,但承续百年的古建筑不应就此消失。留住乡愁,便是要留住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民俗风物,留住淳朴诗意的乡村生活记忆。
古村未经现代化雕琢,在村庄深处,还藏有一片深幽静寂的原始森林。这里树影婆娑,恬淡而自然,丝毫没有被破坏的痕迹,原始的自然风光保存完好。
溪水穿林而过,静谧而祥和,树木历经岁月的沧桑依旧苍翠挺拔,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天然的氧吧,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莫过于此。
4 沈岙村:三县交界的隐藏秘地上垟乡沈岙村,位于长潭水库西南角,黄岩、乐清、永嘉交界。村庄秀美而古朴,这里,不仅盛产竹笋、紫莳药,而且古迹众多……
明万历《黄岩县志》上记载:沈岙古称锦川,因锦溪两岸繁花似锦得名。唐代时,蔡家的祖先蔡均因黄巢之乱,举家从福建长溪迁入,居于秀坑凤凰山。到了第四代蔡国友时,已经把沈岙一带开辟得良田阡陌,遍植花木,一片锦绣,因而称地名为“锦谷”,又因上垟溪回环而过,又名“锦川”。
锦川蔡氏蔡勉祖孙子一代,开始入官为仕。至第十二代的蔡原祺,有两个儿子,分别是蔡梦龙和蔡梦说,他们之后都成为了著名的学者。特别是蔡梦说(字起岩、号锦波),为南宋时著名理学家之一,成名后隐居不仕,开门授徒。自明万历《黄岩县志》起,以后的各种县志及《台学统》等都曾为他立传。
明朝时,蔡家出了一位声名远扬、终身布衣的大名人蔡智榥。蔡智榥,字元丌,天性孝友,有志完成祖父和父亲“蔡氏一族重新聚族而居”的毕生心愿,和弟弟蔡智诤重建“锦川蔡氏祠堂”,合祀祖宗神主,合近千族人同居共灶。这些,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锦川蔡氏祠堂记》石碑有详细记载。
在沈岙,至今还流传着蔡元丌与银坑故事。传说那时山里有一个银坑,一天流出一个银冬瓜,只有蔡元丌才能带走银冬瓜。明朝永乐年间,国库空虚,经黄淮引荐,蔡元丌入京面圣,将三十六个稻桶的银冬瓜上捐。永乐帝赐他做官,蔡元丌谢恩婉拒。永乐帝下令建造两座圣旨牌坊赞赏嘉奖蔡元丌义举。
台州知府随之也下令盖了一座牌坊,因算不上圣令,故而只能称“半”,这便是沈岙村“两道半圣旨”的由来。圣旨牌坊边还设有“下马石”和“上马石”。只要是经过“下马石”,不论官阶高低,是何身份,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唯有新娘的轿子可以通过,其他人需走到“上马石”处,方可上马、上轿。
蔡元丌因“两道半圣旨”闻名乡里,受人尊敬。沈岙村至今还保留了许多蔡元丌出资建造的古迹。“一品塘”,位于曾经的蔡氏宗祠大门前,是600多年前的蔡元丌建造的。当时建造的主要目的是振兴地方文脉,后来也用于防火。一品塘最初建成时,由一个大的四方水塘和两个小的四方水塘组成,形成一个“品”字形结构。除了形似“品”字以外,蔡元丌期望蔡氏后人都能勤奋好学,官至一品,因此取名“一品塘”。
沿着一品塘旁边的小道,行百步,可见一座石桥横于锦溪上,这就是历经六百多年风吹、日晒、雨打的古桥——青龙桥。《省府旧志》记载,“青龙山,在县西七十里,山形蜿蜒如龙,故名。其南有‘锦溪’潺潺流淌,溪上有单孔石拱桥一座,曰青龙桥。”
5 乌岩头村宁溪镇乌岩头村地处宁溪镇西北角。1.48平方公里的村域面积,280多人的小村,仍保存着基本完整的110间清代、民国古建筑群,延续了南方建筑畚斗楼的营造法式,成为研究南方建筑的一个范本。
乌岩头的时光,与古有缘。
清中叶,乌岩头先祖陈朝率陈氏一族从黄岩宁溪五部迁至乌岩头。三百多年风风雨雨,在这个小山村,陈氏一族在此生息、繁衍,风生水起。一块乌岩静卧,村庄得名。村边,曾有一座千年名寺——演教寺(双鱼古寺)已经湮灭于历史中。村口,古桥青藤缠绕,国家三级保护树种仍枝繁叶茂。村边的山上,曾有黄仙古道。
村古迹众多,老村区域保留有规模达110间的清代古建筑群,最老的房子有近300年的历史,保存相对较好的几座大四合院和村前古老的石拱桥交相辉映,形成了黄岩西部难得一见的古村景致。
解放前,本村是通往仙居的必经之处,作为黄仙古驿道之一,每天有上百人肩挑私盐从温州乐清大荆等地经过此地贩往仙居、金华、义乌等地。文革期间,该村亦是仙居木材贩运的重要通道。
6 沙滩村:沙滩黄氏重耕读隶属于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位于屿头乡东南角,已有800余年历史。屿头乡古称柔极乡,东与北洋镇相连,南与宁溪镇毗邻,西接仙居县,北界临海市。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约1100人。
沙滩村以黄姓居多,名人辈出,其中有南宋时期劝农的黄原泰和劝学的黄超然。南宋淳熙九年(1182)七月,浙东常平使朱熹巡行台州。当时浙东地区连遭水旱灾害,饥民遍野。柔极乡处于山区,富户少,无人愿意出任里正。而黄原泰一当20年,用自己家的钱财垫付全乡不足的田赋。南宋朝廷规定种麦可以减免田赋,黄原泰便鼓励乡民在贫瘠山区创造出财富。
乡民对黄原泰多年为贫民代缴田赋十分感动,听其劝农之言,全力投入农耕劳动。当地名士车若水有诗为证:“十亩山田手自耕,括囊安分是平生。”知县王华甫下乡督查时,乡民反映,黄原泰“其乡义庄少而役重,独立代役二十年;以己田代一都全役”。王华甫当即表彰黄原泰并委任他负责义庄事务。此外,黄原泰还做了许多好事,为乡里所称颂。如兄弟为争财产而诉讼,他出资平息讼争等。车若水为之写墓志,《万历黄岩县志》为之立传。
黄超然(1236-1287),字立道,号寿云,宋元之际的理学家。年少时他受业于蔡梦说和车瑾,两人皆是黄岩名师,教授濂洛之学。南宋景定三年(1262),著名理学家王柏任教于台州上蔡书院,黄超然是门人,成为朱熹第四代弟子。后来回乡创办柔川义塾。该柔川书院被列为黄岩县五大书院之一。
宋亡后黄超然不仕元朝。50岁时将书院交付其子黄中玉,自己另筑西清道院著书。著有《周易通义》20卷,《会要历》《诗话》《笔谈》《西清文集》《地理撮要》各10卷,还有各种理学著作共13卷。
五:温岭6处古村落1 五岙村石塘镇的一个普通的小渔村,东面环山,南朝大海。
近年来,这个藏在温岭200多公里海岸线的小渔村,因发展渔家乐、石屋民宿而名声鹊起。
依山傍海而建的石屋,几百年来一直是石塘渔村的传统民居。
错落有致的石屋,与沿海绿道连接,和大海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
过去无人问津的石屋,到如今一房难求。
“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之美,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
在这里,有听海看海的石屋,有海浪可濯足,独特的山、海、石文化气息,来了就不想离去...
2 小箬村位于石塘半岛西南部,处在石塘中心渔港最大港区箬山渔港内,在石塘箬山有着特殊地位,是整个石塘最佳的落日拍摄点和观看地之一。每当傍晚降临,落日、岛屿、大海、渔船便融为一体,独具风情。
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子,被涂成了各种颜色
3 坑潘村坑潘村是一个安静恬然的古朴村落,坐落在温岭市坞根镇的东北部。
风景秀丽的大莱山中麓下面。一条坑潘溪静静地穿村而过。把古老的坑潘村分为了东西两边。
4 峨嵋山村峨嵋山村地处温岭市温峤镇西北部。2018年度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
村落群上环绕、依山而建;数十幢老房子村落有致散落在其中。整个村宛如一副精美的山居图。
陈氏宗祠前6对旗杆石、千年罗汉松、八字台门、驸马宫、尚书坊……等都是该村历史的见证。
相传该村是唐代僖宗年间,户部尚书陈麟父子避难来此,将这一带山脉称之为“吾避山”,后族人将山村更名为“峨嵋山”。
5 白璧村村落位于温岭市坞根镇西部,地处白璧山西麓。《嘉庆太平县志》记载:“白璧山,其山崖壁峭立,坻堮嶙峋,一片璧色,或说尝掘得白璧于此。”村属沿海丘陵区,是一海边村落。村落垒石为屋,别具特色。村中至今犹存三座碉楼,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温岭碉楼的组成部分。
“海风拂面波作镜,青山绕宅翠为屏。”抵达山村,在村中漫行,一片盎然的绿意里,一座座小石屋挤挤簇簇,沿着山坡次第散开,那么自然,那么宁静,那么质朴,陶渊明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油然从心口涌出。
白璧村每一座小石屋都让人注目流连。墙体用天然石块随意地垒砌,石块之间填泥土或灰浆粘接,厚实坚固。石块或大或小,形状各异,粗、拙、野、乱,有一种不受约束的美。用当地随手拈来的石材,以简单适用的技术建造石屋,让它们像一棵树一样在村子里天然生长,人与自然以这样的姿态相处,最好不过了。
尊重自然、亲近自然、顺势而为,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笔。用当地随手拈来的石材,以简单适用的技术建造石屋,让它们像一棵树一样在村子里天然生长,既经济,又和谐,人与自然以这样的姿态相处,最好不过了。殷实些的人家,会在门楣、窗楣上做些装饰。简单点的,只做出几道弧形的线脚;复杂些的,做成门套、窗套的样子,用图案略加点缀,屋子的立面就更加生动丰富了。
在一片低矮的石头屋中耸峙而出的,要数那一座座的碉楼了。民国时期,温岭股匪甚盛,兴则立寨于内陆,败则隐匿于海岛,居民深受其害。白璧村位于山海之间,旧多匪患,多建有碉楼以防匪。至今,村中还留存有三座碉楼。
6 车关村全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位于温岭市石塘镇东部,全村以海岛丘陵地貌为主,山势平缓,气候宜人,海域辽阔,物产富饶。村内有山地75亩,种植番薯,有金沙滩1400米,沙滩坡度平缓,沙质金黄细腻每逢晴日,碧海金沙,相得益彰,更有二百多间斑斓石屋,纯朴民风、渔家风采。
风格各异的精品石屋民宿,在慢生活里寻找生活的本真滋味~
灯塔、渔船、海景、……生活在这里被过成了一幅风景画~
六、玉环八处古村1 玉城 江岩村位于玉环岛西面的江岩岛上,犹如养在深闺的小家碧玉。
岛上森林茂密,蓊蓊郁郁,有成片的红枫和樟树。樟树壮实挺拔,在日月精华中铸成玉的躯干,虎的精神,很有气势,却也透出些诗意。
2 楚门东西村东西村位于楚门镇东北部,村庄背后三面环山,前临大河,西南面两条宽畅平直的村道与外界连结,地理位置较好,东西村不但山川秀丽,而且人杰地灵,历代文杰武将辈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人文景观也颇多,现保存完好的古景点有:唐代古刹灵山寺、北宋古樟、千年灵山古井,明吏部郎中陈参墓及石马、石羊一对,古桧树一株,宋代三板桥一座,宋代石擂鼓一对,千年关庙一座,还有宋户部尚书戴明亲手建造的古月湖及附近的一口古水井等。
3 沙门水桶岙村沙门镇水桶岙村,地名的由来缘于村子南面不远处曾经有一眼天然的溪水歌唱的“水洞”。水桶岙村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山峰呈“几”字形连绵起伏。
水桶岙的后山,是一座叫大洋山的山峰。山峰很陡也很险,高二百多米形如壁立,山下溪流淙淙,人如在山下的溪流旁仰望,定会仰望得帽子落地脖子发酸也无法得窥其峰巅山峦。好在山峰常年被茂密的林木填满了沟沟壑壑、坡坡坎坎,填平了许多险峻,也填出了一方妩媚和盎然,填出了一幅“林壑尤美”的背景,张挂在蓝天大地间。
4 龙溪 山里村玉环龙溪乡山里村,这个藏在龙溪乡东北角的小村庄,有着4413亩村域面积,一共有675户1937人在这里落户。这两年,村里进行了一场不为很多外人所知的“美丽乡村”实验。继而,一个个“乡村动漫故事”在这里启幕,“蜘蛛侠”来了、“喜羊羊”来了、“米老鼠”来了…
不断完善动漫花谷旅游休闲功能的同时,农业创意观光项目一个个涌现,先后兴建了四季花田、嬉溪谷健身步道、百年古树群、亲子乐园、山里农庄、山里村文史馆、艺术家工作室、乡村科普中心、冰波图书室、艺术家工作室,花涧堂特色客栈、放牛班音乐基地、山里老炮台的裸心海度假综合体——北纬28°假村等景点,让原来鲜为人知的山里一跃成为浙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58条精品路线之一。
5大麦屿石峰山村石峰山古村落是以石峰山庄为中心的仙潭、牛场、白沙岙四个自然片组成,其东、南、西、北有不同风格的村口,周围有百年古树环抱,前樟后朴,环境优美。在山村里游走,体味乡村慢生活。清晨,在山林间沐浴着天然氧吧,一睹如画般的醉人风景。夜晚,留宿村曼里,舒适的民宿,可闻到窗外传来阵阵的绿草香,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静谧。
6 大麦屿大龙湾村大龙湾,古名梁湾,位于玉环岛南端,依山傍水,三面临海,景色宜人。这里有渔歌唱晚,云遮雾绕的海景;有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乱石滩,天然浴池金沙滩;有龙回首老码头波澜不惊,龙头东版壁岩暗流汹涌惊涛拍岸;龙头西有千亩滩涂蜻田如织,海藻荡漾;有让你心醉的,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纸红包”顶石头房。
7 坎门东沙渔村东沙渔村依山傍海,建筑以石屋为主体,层层叠叠。
远观之,石头山下石头屋,石头屋前石头路;屋咬山,山抱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有“海上布达拉宫”的美称。村口蓝天白云隧道,号称最美网红隧道。
整个渔村石屋沿着山脉层层叠叠往上而建,台阶而上,到处特色海饰装扮石屋外墙,风情独特。登顶无论古炮台或灯塔都极其震撼,特别是其普安灯塔,三面环海,洁净辽阔震撼心灵。
目前,渔村建有渔海民俗馆、海防历史展示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当然还少不了玉环渔民画,石屋墙壁、山脚沿海围墙等场景中,各式渔民生活风采的展示。
8 干江炮台村玉环县干江镇炮台村,地处原栈台乡最高的一个山巅,与洋屿、鸡山、大鹿等岛屿隔海相望。
这里人文历史悠久,不仅有古代、现代战场遗址,还有古村落、古坟墓、蝙蝠洞、仙人洞,天然秀美的鹅卵石、金黄沙滩,更有炮台的由来、黄巢起义造反的传说、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故事。
七:椒江1处1 横河陈古村一个距今7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
此处,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绝美的景致。
这里被评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古风犹存。
横河陈村,位于椒江区下陈街道西北,距市中心仅四公里。
村内一条河流蜿蜒流淌,穿村而过,加上村民大多姓陈,所以叫做“横河陈”。
村落三面环水,横河陈浦、三才泾两河在这里交汇,村里河塘、古桥遍布,村民逐水筑居,倚水而商,这里具有水乡的温婉气质。
清至民国,横河陈经济繁荣,为水路漕运商埠,市集繁华。村内有东西、南北两街,呈丁字形,长约一千米,宽仅3米,商号林立,各行各业一应俱全。
这个距今近700年的古村落,虽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古风依旧,现有131间明清时老街建筑。
走在老街上,百来间古朴的建筑错落有致,屋顶雕花翘首探头,街道南北,小巷纵横,其间依稀可辨老字号的匾字招牌,让人忘却喧嚣都市,感受时光深处的岁月静好。
陈梦赉先生,字尘梦,号海滨病叟,是我国著名医史学家,也是横河陈村的名人,他一生醉心史学,笔耕不辍,留下许多医学巨著。现在村中还留存有陈梦赉故居——海滨书屋,只可惜在十年动乱期间,海滨书屋藏书多次被破坏,只留下五十余箱被送往当时的黄岩县文化馆。
传说,横河陈村曾有一位悬壶济世陈真人。走进济乐园,让人感到内心宁静,有一座颇具特色的陈真人道观,红墙黛瓦,样式古朴大方,煞是好看。
八:路桥1处古村1 凤阳章村位于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东南面。村落的五凤楼规模恢宏,布局合理,工艺精湛,至今基本保持原貌,是独具风格的江南民居建筑群。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凤楼正门
在台州路桥,一个人漂游到一片土地上,安顿下来,这一停顿,就是几百年。一个人变成了一个村庄,一个姓氏变成了一部家谱。有婴儿出生,有老人死去,家族更替的故事宛如平静的河水下面却有暗流涌动,惊心动魄。这个村庄就是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的凤阳章,这个家族就是管氏家族。
-五凤楼鸟瞰
新桥是管氏的聚居地,当地还有一个称呼是“新桥管”。五凤楼就是管家历史的见证。据《新桥管氏宗谱》记载,元至正元年(1341),有一管姓人,到新桥收租,看到“山水明秀、土田肥美,遂徙居焉。就所购故庄,僻基五亩余,营宅百余楹,后居高楼为书室”。这是有关管氏迁居的最早资料。他有三个儿子,老二(后发展成二房)居处就是老屋里。从建筑风格和管氏族人传说可知,中间三进早建,称为三透九明堂,大约建于乾隆年间之前,后来随着人口不断地扩大,前后端屋及两旁凤翼后补,并且续有修葺,成为现在的五透宅院。
清代后期,二房“汝”字辈中的管蔚农中了举人,到四川的一个县里当县令。由于有了功名,所以允许在家门前竖起了四副旗杆和石坊。二房人有钱有势,又有较高的文化档次,所以聚集而居,形成一个大家庭。后来二房人还是住不下,所以又择地另起了房屋。那原先的五透及两旁凤翼称为“老屋里”,而在外面新建的处所叫“新屋里”。
九:三门1处古村1 东屏古村这座岁月静止的古村,许多美景一定要去看!
东屏古村,历经明中期倭寇肆扰,清初海禁毁村,几度涅槃。历史年轮,将古道、古街、古建筑留给了世人。如今,这里成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这里是三门县陈姓聚居第一大村。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由东阳人陈拱辰始迁于此。至今,已传至第三十二代。
东屏古村位于浙江东南沿海三门县横渡镇湫水山腹地,濒临三门湾海口。背靠龙母山,环村皆山。前邻南溪,近接琴江。有控山带海之势,得屏山颍水之胜。因村东的东坑山形似帷屏而得名。
曲巷众横,古宅幽深。这里有“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之美誉。古屋老房,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村庄采用组团式布局,修建厚墙、狭巷、窄窗为代表的海防特色建筑,被誉为“中国海防文化第一村”。古街沿溪而建,民宅随地势而筑,错落有致。
村内保留陈氏宗祠、“华堂三台”等多处历史建筑,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村落中,精美绝伦,栩栩如生的雕刻,经历了200余年风雨的飞檐翅角,无不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气派与荣耀。
古村记独立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