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谈古代人物(鲁迅先生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鲁迅谈古代人物(鲁迅先生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女性在历史上出现的数量要比男性少得多。但是一旦出现,必然是某个关键节点。《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古罗马历史画卷,一篇文章无法面面俱到。我们不妨从女性和战争角度,看太阳底下是否真的没有新鲜事。玛丽·比尔德教授对古罗马史的研究,从她40多年前第一次去罗马就开始了。她阅读了数量浩繁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她往往不对其真实性作判断,而是阐述对它们价值的评价。比尔德教授呈现的历史是多维度的。比如说到罗马万神殿,她不仅从建筑艺术、政治文化等方面来介绍,还会将我们拉到当时的采石场,看看原料采集地的场景。比尔德教授讲历史,不仅讲帝王将相郎才女貌的故事,也说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生活。她不仅带我们回到古罗马,还不断穿越到各个时代。书中经常出现我们熟悉的名字,如莎士比亚、华盛顿等。
提起古罗马,你会想起什么?是伟大的凯撒,还是英勇的斯巴达克斯?是发生在凯撒屋大维和埃及艳后之间的情史,还是规模浩大的三次布匿战争?
不知你想过没有,这些人和事都是真的吗?或者说可信度有多少?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本书,可以让你对这些问题有些客观的认识。可能你会说了,连鲁迅先生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凭什么这本书就是"客观"的?
我们先看作者。《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的作者是英国历史学家玛丽·比尔德,她是剑桥大学的古典学教授。她的经历和成果就不一一罗列了。只说一项,因为在古典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比尔德教授在2018年受封为爵士。
玛丽·比尔德教授对古罗马史的研究,从她40多年前第一次去罗马就开始了。她阅读了数量浩繁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她往往不对其真实性作判断,而是阐述对它们价值的评价。
比尔德教授呈现的历史是多维度的。比如说到罗马万神殿,她不仅从建筑艺术、政治文化等方面来介绍,还会将我们拉到当时的采石场,看看原料采集地的场景。
比尔德教授讲历史,不仅讲帝王将相郎才女貌的故事,也说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生活。她不仅带我们回到古罗马,还不断穿越到各个时代。书中经常出现我们熟悉的名字,如莎士比亚、华盛顿等。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古罗马历史画卷,一篇文章无法面面俱到。我们不妨从女性和战争角度,看太阳底下是否真的没有新鲜事。
女性在历史上出现的数量要比男性少得多。但是一旦出现,必然是某个关键节点。
历史的源头肯定与女性有关我们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女娲造人,而罗马这座城市的创建者是双胞胎兄弟罗慕路斯和雷慕斯。他们是由一头母狼喂养长大的。这个故事在罗马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母狼哺乳两兄弟的画面,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广泛出现在罗马的各个历史时期,是最有标识性的罗马艺术品。
罗马城的建立,不会有一个准确的奠基时刻,和古代所有城镇一样,罗马城也是由一个人群聚居点,逐渐扩大形成规模的。
为了扩大城市规模,罗慕路斯宣布罗马是避难所,鼓励全意大利的贱民、流亡奴隶、囚犯都到罗马来。但这样带来的只是大量男性人口。
为了获得女性人口,著名历史学家李维记载说,罗慕路斯采用了诡计和劫掠,他邀请周边的萨宾人和拉丁人来参加宗教节日活动。在大家正高兴的时候,罗慕路斯指示手下绑架其中的年轻女性回家做妻子。
这些女性人数在历史上的记载从30人到683人不等。数量差别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历史对这种行为的态度。
早期罗马人为自己辩护,说他们只抓未婚女性,这是正式婚姻而非抢劫。男人们会善待并忠于他们的新娘。但仍有很多人认为,这些女性是战争的战利品,甚至还有人认为这纯粹是调情行为。
但不论怎样,这些被留在罗马的女人们,说服了自己的父母,没有为夺回女儿和罗马开战。罗马就这样有了第一批常驻人口。
女性在历史转折点总会发挥确定性作用比如商朝灭亡时的妲己,西周灭亡时的褒姒,都被扣上了红颜祸水的帽子。和她们背负的亡国重罪相比,古罗马并没有让女性背上十恶不赦的罪名。但在历史转折点,女性仍然是主角。
古罗马王政时期的垮台,被认为是由一桩性暴力引发的:国王的一个儿子强暴了卢克莱提娅。
根据李维的记载,卢克莱提娅向丈夫和父亲坦诚了这件事,然后自杀。卢克莱提娅的行为代表了女性美德的一个关键时刻,卢克来提雅之所以付出生命,是因为她失去了贞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忠贞,后者是罗马夫妻之间最重要的道德标准。
这件事和劫掠妇女一样充满神话色彩。王政时期的开始和结束,都是以对女性的攻击作为象征的。卢克莱提娅的故事,也和妲己褒姒一样,被后世反复咀嚼想象和演绎。
罗马十二铜表法被认为是西方罗马法系的基础和现代法律的渊源。它非常关注家庭生活、私人财产等问题。其中有一条特别针对女性的规定,即禁止女性在哀悼时被抓破脸颊。为什么会有如此诡异的规定?我想可能是由当时女性地位决定的:即使在哀悼这样庄重的场合,女性也可能会受到骚扰。
在罗马,女性尤其是平民女子的地位非常低下。十二铜表法起草委员会有位成员贵族阿皮乌斯,看中了已订婚的年轻女子维吉尼娅。他让自己的狐朋狗友,谎称维吉尼娅是他逃跑的奴隶。阿皮乌斯本人审判这起案子,要抓到维吉尼娅。最后维吉尼娅的父亲杀死了女儿,说:"我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你自由。"
这次未遂的强暴,再次成为政治变革的催化剂。它引发了骚乱和哗变。制定法律的委员会被解散,自由得以恢复。但十二铜表法被保留下来。
对女人的争夺引发的惨案,往往无关女人的个人意愿和自由,只是为了保护"贞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古代是通行的道德标准。
为了女人的"贞洁",人们可以揭竿而起,看起来充满正义,其实不过是拿女人作借口,引发更大的争夺战争,最终满足权利的欲望。
被扭曲的战争罗马王政时期之后进入共和国时期。转折时期的战争因为历史久远,真相往往被后世的尘沙掩埋,隆起规模宏大的外观,其情节更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莎士比亚戏剧《克里奥拉努斯》就取材于当时的一个故事:一位叫辛辛那提的战争英雄一不小心站错了队,要进攻罗马。在母亲和妻子的规劝下,罗马免于一场杀戮。
在作者比尔德教授看来,当时的战争不过是在发生在罗马城周围方圆几英里的地方,可能就是相邻社群间的小冲突,参加人数不过几百人。这些队伍更像是私人团伙,而不是一支正规军队。
规模更大、被后世更多提起的是第2次布匿战争的坎尼战役。这次战役被历史学家大书特书,为什么?因为参战者几乎都是罗马本地人,而且几乎花光了国家所有的钱。
我们更熟悉在这次战役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汉尼拔。他被后世誉为高明的统帅,他的作战计划被现代人赋予了近乎神话般的赞美,至今还被某些军事院校作为教材。
但在比尔德教授看来,汉尼拔采取的策略是最简单不过了。在10万人的战场上,绕到敌人背后的方法,毫无稀奇之处,而且几乎是当时将领们喜欢的唯一能采取的办法。这种做法很容易包围和大批杀戮俘虏敌人。
历史上对这次战役的记录条理模糊、相互矛盾,有时甚至显得很荒谬。因为我们根本没办法把古代作家们相互冲突的记录版本,与当时地形匹配起来,要想找到当时战争发生的具体地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绘画中的汉尼拔和他的军队
公元前73年的斯巴达克斯起义,是整个罗马历史上被美化程度最高的冲突之一起义过程是这样的。斯巴达克斯带领50名奴隶角斗士,拿着厨具当武器,从角斗士训练学校逃亡,两年后失败,剩下的几位幸存者被钉在了十字架上。
罗马作家极度夸大了这次起义。他们认为斯巴达克斯号召了12万人,将导致世界发生天翻地覆改变。现代人常常将斯巴达克斯描绘成一个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英雄,甚至将他描绘成要废除奴隶制本身而战。但这几乎不可能。
奴隶制在当时是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制度,连奴隶们自己也都这样认为。如果说他们起义有什么目的的话,就是他们想回家。因为他们都是被拉到战场上充当炮灰的人。
那么为什么斯巴达克斯带领一只这么弱小的队伍,仍然能够坚持两年?那是因为他们得到了意大利自由公民中不满现状和被剥夺者的增援。这既是奴隶起义也是内战,是保民官苏拉在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
历史上的矛盾和争斗都是为了利益,过去的矛盾和争斗,也被后人为了利益不断增添修补。真的就像鲁迅所说: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但既然我们无法看到,无法触摸到所谓的"真实"的历史,那么我们读史还有什么用?读史使人谦卑
前人的智慧浩渺无边,如果我们不学习不了解,就会妄自尊大。很多人自以为了不起,就是因为他不知道他引以为傲的一些想法、一些做法,只是在拾人牙慧。
龙应台曾经举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例子。一位中国作家在德国吃饭忘了付钱,没有被怀疑是吃白食。由此这位作家认为,西方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就是比中国人高。龙应台反驳道,这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水平高,而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条件比较好,他们不会为了一顿饭就对顾客出言不逊甚至大打出手。
发完这番言论,龙应台很为自己的见解洋洋得意。但是当她偶然有一天读到韩非子的《五蠹》时发现,韩非子在谈禅让时就说过,早先的禅让是因为即使让了,也没什么实际利益,当时太穷了,还不如让出位置博个好名声。后世不让了,是因为让的成本太高了。
这让她猛然发现,自己所谓的"独到见解",不过是在嚼2000年前先人吃过的馒头,深感自己太可笑。
龙应台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普通人。
龙应台
读史使人明辨
了解过去的事,也能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做出清醒的判断。
有人用道听途说、断章取义的所谓古人思想,或者用三手四手知识来达到他个人的目的。比如一个人会用电影《斯巴达克斯》里的故事举例,让你相信,只要拥有勇气,一个小人物也能有改变世界的机会。如果你不了解整个事件的背景以及前因后果,是不是轻易就会被带到他的语境里去?
同样,如果我读过《五蠹》,看到龙应台的文章时就不会觉得她的观点很高明,也就不会对她产生盲目崇拜的感觉。不过看到她对自己的反思,倒会对她生出敬佩之感。
读史让我们不盲目崇拜权威,也不陷入随波逐流的乌合之众中去。
读史读的是规律
既然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后人根本无从触摸真实的历史,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史?
我们读史不是为了较真儿抠细节,是为了掌握规律。那些对细节的考证,也是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
比如在古罗马建城之初,对那些女人们的劫掠,不管数量多少,不管抢回去是当新娘还是当性奴,都改变不了女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而对古代女性历史地位生活状况的了解,会让我们了解,女性地位是在不断提高的,也是可以提高的。女性在未来可以并且能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读史要多读经典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就是一部好书,在未来也会成为一部经典。因为它的作者玛丽·比尔德教授是在阅读大量原始经典的基础上写成的。
多读可以让人从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尽量客观而不执拗。读经典则最大可能避免被毫无根据的看法所误导。
每读一本历史好书,都会让你对同样一件事产生不同的看法,从而增加自己的认知。
玛丽·比尔德教授
我喜欢龙应台对读史的观点: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过的路,但是对于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