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绿色建筑设计施工(中建八局以双碳设计成套技术打造绿色低碳美丽校园)
专业绿色建筑设计施工(中建八局以双碳设计成套技术打造绿色低碳美丽校园)——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的首个引爆项目是山东省、济南市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核心载体“山东省绿色学校”称号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项目总建筑面积约90.5万平方米
近日
由中建八局二公司设计并承建的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项目
获得由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发改委颁发的
“山东省绿色学校”称号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项目
总建筑面积约90.5万平方米
是山东省、济南市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核心载体
——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的首个引爆项目
是集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医药科学研究
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
中建八局二公司设计研究院依据以人为本、立足长远、人文校园、智慧校园、现代校园、绿色校园、特色校园七大设计原则,深植八局设计绿色低碳成套设计技术体系,通过科学规划、低碳建造、海绵城市、智能运维,打造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绿色低碳的国际现代化医科大学。
科学规划,垒实绿色校园基础
校园在整体规划之初便奠定了绿色校园的基础——以国内首创的“校园群落”超大型校园规划模式,融入健康生态校园理念,打造以“生命绿洲健康校园”为设计主题的校园整体设计方案。
与一般校园点状的核心景观空间不同,方案结合基地现状,采用适合大型校园规模的环形核心景观空间,使得校园各处均能享受到绿色生态的景观环境,打造舒适均好的健康校园。各个教学、生活组团像“细胞生长”一样围绕“生命绿洲”展开,每个组团均有绿色生态的组团公共空间,与中央“大细胞”联系在一起。整个校园好像一个动态的有机生命体,形成富有生命力的规划布局模式,展现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独特的医学特色与生长活力。
低碳建造,巩固绿色校园根本
设计通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五大措施打造绿建二星校园。建造过程中采用可再循环建筑材料和再利用建筑材料,构建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场景,以低碳环保理念为核心的一整套方式的综合利用,切实转变高物耗、高污染和粗放型的建造方式,降低了校园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响应了国家“双碳”行动的号召。
以工业化建造与信息化设计深度融合,实现建造活动的数字化和精益化。建立了“互联网 ”环境下的工程总承包项目协同工作模式,加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信、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实现了能源节约、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的绿色领域,全方位巩固绿色校园的根本。
海绵城市,促进绿色校园提升
以低影响开发措施(核心为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控制对项目区域雨水径流进行净化提升,实现海绵城市-海绵校园的建设理念,达到源头流量和污染物的控制。
场地空间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采用透水混凝土、下凹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将雨水作为活水资源,收集、净化后集蓄至景观水体,并通过循环系统让水流动起来,通过净化系统维持水质,促进绿色校园的生态贯通。
校园内实现全域慢行,整体构建连续的学校通道、骑行道及环湖漫步道,内部独立成环,并结合出入口合理布置停车。并在校园中部,沿带状景观空间规划景观大道,将观赏性与功能性结合在一起。
智能运维,谋划绿色校园未来
设计按照“智于校园,慧予人心”的全方位智慧化管理理念,打造“一网一云一平台”的智慧校园,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
通过智慧能源管控,建设能耗监测平台,监测覆盖校园用能场所面积70%以上;细化中央空调、路灯、教室等主要用能设施的运行方案,达到平稳高效运行状态,取得节能降耗成效。建设完成校(院)一卡通系统、信息门户系统、OA系统、网上服务大厅、迎新系统;初步建成SDN网络架构,向“网随人动,业务随行”的精细化管理目标迈进,实现了多校区、多网络的融合。
运维系统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在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
设计引领,护航绿色校园交付
依托中建八局的全产业链条,设计发挥统筹引领优势,在规划方案招标、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专项深化、驻场技术服务等工作中整合资源实现了设计与营销、投标、商务、施工等部门的深度融合,完成了用地范围内的单体建筑、园区道路、园林绿化及附属设施等工程的融资、勘察(详勘)、设计、采购、施工、调试、验收、保修及配合手续办理、配合移交等全过程工程总承包工作。在为绿色校园交付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以“全过程、全专业、全流程”的设计管理发挥了EPC项目“省时、省事、省心、降风险”的巨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