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最美奋斗者80后(看看首届最美上戏人10位获奖者的人生风景)
当代最美奋斗者80后(看看首届最美上戏人10位获奖者的人生风景)为治学,勤勤恳恳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叶长海迄今已有58年教龄,做了一辈子老师,教学对象从小学到博士。他一直把立德树人、努力为国家培养优秀接班人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并一以贯之。他把自己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学生,是在教学、科研、创作方面都做出卓越成就的“三栖教授”叶长海。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加拿大籍文教专家林美芳任教39年来,始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培养了谭元元、赵磊、季萍萍、Alex Wang、于航等一批国际芭蕾比赛获奖学生。她结合多年海外教学演出经验,发挥教学特长,探索“以训代教、以演带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学生表演经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她的育人理念是“跳舞的目的不在拿奖,而是要有更多的作品呈现给世人,以美育人。”以及“每堂课都是我的作品,虽不可能真正完美,但要力求完美。”2004年,工京剧花脸的国家一级演员朱玉峰来到戏曲学院工作,2017年底他查出胆管癌,在进行手术、化疗、放疗的艰辛治
美在奋斗,美在金秋,美在身边。经过一个多月的评选,上海戏剧学院在全校开展的“奋斗者最美丽·首届最美上戏人”评选活动结果今日出炉。“奋斗者最美丽·首届最美上戏人”荣誉称号获得者为叶长海、陆军、佟童、林美芳、高文仙、徐家华,“奋斗者最美丽·首届最美上戏人”提名奖获得者为方亮、田原、朱玉峰、刘婉玲。他们有些是老师,有些是学生,还有些是后勤保障人员,他们用孜孜不倦的爱与奉献谱写了一曲人生的华章。
图说:“奋斗者最美丽·首届最美上戏人”评选活动 结果今日 出炉 官方图
为育人,呕心沥血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叶长海迄今已有58年教龄,做了一辈子老师,教学对象从小学到博士。他一直把立德树人、努力为国家培养优秀接班人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并一以贯之。他把自己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学生,是在教学、科研、创作方面都做出卓越成就的“三栖教授”叶长海。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加拿大籍文教专家林美芳任教39年来,始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培养了谭元元、赵磊、季萍萍、Alex Wang、于航等一批国际芭蕾比赛获奖学生。她结合多年海外教学演出经验,发挥教学特长,探索“以训代教、以演带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学生表演经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她的育人理念是“跳舞的目的不在拿奖,而是要有更多的作品呈现给世人,以美育人。”以及“每堂课都是我的作品,虽不可能真正完美,但要力求完美。”
2004年,工京剧花脸的国家一级演员朱玉峰来到戏曲学院工作,2017年底他查出胆管癌,在进行手术、化疗、放疗的艰辛治疗期间,躺在病床上的他心里也在牵挂着学生,来不了学校便让学生去他家里。大病初愈,他又第一时间回到课堂,示范讲解。课下的朱老师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时刻关爱学生。15年来,他相继培养了36名宝贵的京剧(花脸)接班人。
为治学,勤勤恳恳
陆军教授主持的《编剧概论》获上海市精品课程,教材《编剧理论与技法》获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先后五次出版,并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书目辞条,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获批,实现了上海地方高校零的突破。他至今已有36部大戏公演。他的格言是:“让每一个找我的孩子都有所收获,让我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学到东西。”
表演系副教授刘婉玲三十年如一日,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执教过十余个班级,培养了徐峥、陆毅、胡歌等优秀毕业生,也任教过多届维、蒙、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得到一致好评。她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勇于改革,将舞台艺术和影视表演形式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创作空间,对学生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图说:“奋斗者最美丽·首届最美上戏人”评选活动 结果今日 出炉 官方图
戏剧与影视学博士二年级的学生佟童本科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在美留学期间,她多次获得学术嘉奖。佟童打造了《长城大风歌之织梦人》《小先生》《M先生的盛宴》等多部以青年受众为主的原创戏剧影视作品,曾获美国迈阿密国际电影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单元最佳影片奖。“看见阳光就微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是她的人生格言。
为身边,传播美好
徐家华教授热爱社会公益事业,在政协会议期间她多次提案呼吁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开展市民礼仪教育,还为许多单位作文明礼仪和塑造良好社会形象的专题讲座,大家亲切地称她为“美的使者”。余秋雨在中国“十大非凡女人”颁奖仪式中为她撰写的颁奖词是:我们每时每刻,日日夜夜都在创造着美丽。徐家华教授展现了她的一种使命,即充分地体现“美丽的力量”。
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上海戏剧学院机关第四党支部书记方亮15年来,立志成为学生成长的朋友,做离学生最近的人,一年365天里他的手机从不关机。15年的工作经历,他用努力与耐心,成了学生和同事中一提到名字就安心的“亮哥”。“粗粝能甘,纷华不染”是他的写照,也是所有勤勉敬业、无私奉献的辅导员们的群像。表演系辅导员田原积极探索“戏剧 思政”文化育人模式,探索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她的人生信条是,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分感同身受。倾听,让思政润物无声,牵手,让育人温暖如归。
在上海戏剧学院,还有一位35年如一日、努力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做细做优的食堂师傅——高文仙。高师傅是华山路校区原餐厅厨师长,退休后返聘至今近6年。35年来,她像一颗螺丝钉一样,扎根在厨师岗位;她用自己的一份热心,做好每一份点心和每一道菜肴。无论学生们毕业多久,回到母校,总要到食堂吃一顿高师傅做的梅干菜包子,同学们说,这包子里能吃出“上戏的味道”。如果你问高师傅的人生格言是什么,她会笑吟吟地说:“美味佳肴永远等着你”“让同学们吃好饭,让他们在舞台和学习上熠熠生辉是我的本职”“守住质量关,让师生吃上健康、安全的伙食是我们的天职!”(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