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创作的合唱曲黄河大合唱:红色相册冼星海
冼星海创作的合唱曲黄河大合唱:红色相册冼星海冼星海的女儿 冼妮娜:两位老战友相见,又彼此非常了解,非常高兴也有说不完的话。我父亲看着他,就跟他说,怎么样,咱们再来一次合作,来一次厉害的。年轻时的光未然与冼星海冼星海在《黄河大合唱》延安手稿封面亲自写下“黄河”二字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最惨烈的日子。1938年底,光未然25岁,率领抗敌演剧三队在前往第二战区抗日前线途中渡过黄河,目睹了黄河壮丽的景色,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被苍劲有力的船夫号子深深震动。后在行军途中不幸坠马负伤,左臂粉碎性骨折,被紧急护送到延安医治。那时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在上海、武汉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冼星海,已经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光未然和冼星海这对好战友就重逢在延安了,两人相约再次合作。光未然抑制不住创作的冲动,忍着剧痛躺在病床上口述,由队友胡志涛笔录,完成了《黄河大合唱》8个乐章的歌词创作。
来源:济南日报-爱济南
【编者按】
红色的记忆,是永远的丰碑。在党的百年征程中,革命先辈用热血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用温情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华章,激励着中华儿女劈波斩浪、奋勇向前。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爱济南客户端推出“旗帜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在中共济南市委网信办、中共济南市委党史研究院指导下,作为此次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红色相册》专栏同步推出。该专栏以丰富多样的新媒体形式,打开尘封的历史记忆,讲述感人的红色故事,展示新时代昂扬向上、担当有为的奋斗足迹。同时,欢迎广大网友投稿,相关事项见文末征稿启事。
音乐作品的原始手稿大多只有一部,而《黄河大合唱》却有两部。和后来五线谱版的“莫斯科版本”不同,1939年延安手稿是简谱,一共68页,虽然年代久远,字迹也有些褪色,但依然能看出冼星海谱写简谱秀丽隽永的字迹,行间工整抄录的光未然的歌词。手稿封面为黄色牛皮纸,冼星海在上面用红色铅笔写下大大的“黄河”二字。
冼星海在《黄河大合唱》延安手稿封面亲自写下“黄河”二字
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最惨烈的日子。1938年底,光未然25岁,率领抗敌演剧三队在前往第二战区抗日前线途中渡过黄河,目睹了黄河壮丽的景色,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被苍劲有力的船夫号子深深震动。后在行军途中不幸坠马负伤,左臂粉碎性骨折,被紧急护送到延安医治。
那时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在上海、武汉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冼星海,已经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光未然和冼星海这对好战友就重逢在延安了,两人相约再次合作。光未然抑制不住创作的冲动,忍着剧痛躺在病床上口述,由队友胡志涛笔录,完成了《黄河大合唱》8个乐章的歌词创作。
年轻时的光未然与冼星海
冼星海的女儿 冼妮娜:两位老战友相见,又彼此非常了解,非常高兴也有说不完的话。我父亲看着他,就跟他说,怎么样,咱们再来一次合作,来一次厉害的。
1939年3月,在西北旅社一间宽敞的窑洞里,一场小小的朗诵会开始了。父亲光未然第一次将《黄河大合唱》400行歌词朗诵给演剧三队队员和作曲家听。冼星海就静静地坐在门边的椅子上。后来父亲每每说起当时那情景,都兴奋不已。
光未然:他那时候比别人还要静心地听,听得很兴奋一下子就站起来,当时大家都蹲在那里、坐在那里,他一把就抓过去说“我有把握写好它!”
冼星海在窑洞里临窗的小炕桌上创作黄河大合唱
如今翻开这本68页的延安手稿,每一个乐章,冼星海都用蓝色蘸水笔写好标题、表演形式、说白、给演唱者的情绪提示,并用红色笔圈出调号。夫人钱韵玲在空白纸上画好笔直的小节线,冼星海再在里面填上分声部的简谱。有时突来灵感,他们还会在写好的谱子上方贴上一张小条,补上几小节,使乐曲更加饱满。在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时,不知是不是已经压抑不住内心对民族危亡的激愤,他在后面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六天后,这部史诗性的民族音乐巨作诞生了……
延安手稿中,冼星海在写好的曲谱上方贴上一张小条
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黄河大合唱》首演。这场没有几件像样乐器,甚至加入了搪瓷缸和金属勺子的演出,却令“台下发出狂热而持久的掌声”,那天父亲身披黑色大氅遮挡住受伤的手臂和拐杖,亲自上台吟诵。
1个月后,在为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冼星海亲自上台指挥《黄河大合唱》,台上百人一齐高唱,阵容空前强大,现场群情沸腾。“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那是中华儿女将对民族危亡的痛化作的一声声怒吼,一股万众一心不可战胜的力量从这里喷薄而出!从此,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在中华大地上处处传唱。
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韩子勇:《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革命文艺的高峰之作,是百年来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陕北是中国革命的主场,黄河、黄土高原又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民族精神的根与魂。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给冼星海以巨大的创作冲动。在那一刻,他和民族精神融在了一起,他是和时代一起完成的。
公演成功后,冼星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因为工作需要,他化名前往苏联。1941年春天,他将《黄河大合唱》进一步修改整理,增加了《序曲》部分,编配成大型管弦乐队总谱,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第二份手稿。我的父亲光未然以本名张光年继续投身于文化抗战的工作。他的诗歌依旧激情澎湃,气势雄伟。而两人从延安一别就再也不曾相见。1945年冼星海因病在莫斯科逝世。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向延生:冼星海在苏联莫斯科去世以后,苏联方面把他的一些作品送到了当时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由使馆移交给在南京的中共代表团,是周恩来同志亲自接收了这批珍贵的东西。当时中央管弦乐团的领导人奉命到延安的中共中央办公厅把一皮箱的东西取回来的。箱子打开以后,里面就有冼星海在莫斯科整理的第二份手稿。
《黄河大合唱》莫斯科手稿封面
父亲曾经告诉我,他当年甚至没敢想能活着看到抗战胜利。因为敌人太过强大,一年两年、五年六年,什么时候能够抗战胜利,没有人能知道。但是大家想的是,我要跟你拼到底,我绝对不退却,我死了还有别的人。我们现在听到的《保卫黄河》的朗诵词里有一句,“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其实父亲的原词里,这里不是“必胜的决心”,而是——“必死的决心”。
延安手稿中“保卫黄河”乐章,原词为“我们抱定必死的决心”
《黄河大合唱》传唱了80多年。时代在不断变化,但《黄河大合唱》所蕴含的那种不屈的民族精神却历久弥新,散发着顽强不息的生命之光,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王礼:我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馆员王礼,生于1988年。上学的时候演唱过《黄河大合唱》的部分段落,每次音乐响起心中都是波澜壮阔,热血沸腾。毕业来到这里工作后,见到了《黄河大合唱》的手稿,手稿散发的气质,那种不屈的气节,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冲击着我。《黄河大合唱》是英雄的歌,是鼓舞人心的歌,是胜利的歌。我们会把《黄河大合唱》文化遗产和它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来源:共产党员网 讲述人:张安东)
征稿启事
《红色相册》专栏欢迎广大网友积极提供稿件,稿件内容须为作者亲历,并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有关济南英雄人物、英雄群体投身革命、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勇于奉献等方面的红色故事;2、有关济南人民支援革命和建设的感人故事;3、市民身边的革命遗址遗迹、历史文物背后所蕴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4、发生在济南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政策等背后的故事;5,新时代济南人传承红色基因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等等。稿件形式:可以是一幅幅图片,也可以是一段短视频,配以文字(800字以内),投稿邮箱:
jnbyjtajn@jn.shandong.cn。
本文来自【济南日报-爱济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