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永不放弃才能绝杀(绝杀向死而生)

永不放弃才能绝杀(绝杀向死而生)今年季后赛,截止到5月17日,完成了绝杀的球员有詹姆斯、保罗、罗斯、库里、霍福德、皮尔斯、贝勒斯这些人。身处绝地战境,他们都用自己最擅长、也最无奈的方式,改写了比赛结果。一个人的一次绝杀,仿若一支万花筒,窥进去,看到的是他所有的过往:球技的磨练、人品的积攒、心结的打开、个性的弱点……在季后赛走势变幻的此时此刻,我们试图用这个视角,与大家进行一段旅程。关于库里的报道,5月刊已有一大篇;关于皮尔斯的,这一期的专栏里有一篇献给他;而其余的,请看封面故事。这就是小皇帝詹姆斯在前些年遭遇的窘境,因为经常最后时刻传球,而被讽刺为loser。其实自从他进入联盟,没人比他更成功了,他只是不明白,关于绝杀,“投”远比“投进”更重要。好在詹姆斯已经走过了那个阶段,今年季后赛很自然地绝杀了公牛。乔丹的绝杀,几乎是NBA的同义词。但我个人最喜欢“0号特工”、大将军、吉尔伯特·阿里纳斯的绝杀。2007年1月16日,

永不放弃才能绝杀(绝杀向死而生)(1)

其实各种运动项目中都有绝杀的那一下或那一球,但篮球中最为典型。最宽泛的绝杀叫做clutch shot,所谓的“致胜一球”;严格意义上的绝杀叫做buzzer beater,所谓的“压哨球”,球出手,时间走尽,比赛结果改变。而压哨绝杀中,又分几种:平分状态下,将比分超出;落后情况下,将比分扳平,进加时赛;落后情况下,将比分超出。最无与伦比的绝杀自然是最后一种,go big or go home,生死对调,黑白颠倒。绝对的剧情逆转,绝对的英雄色彩,绝对的荡气回肠。

问题来了,为什么要绝杀?

最俗的答案是,绝杀很值钱。一直认为,绝杀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篮球联赛水平的试金石。它反映了这个联赛整体的运营水平。因为,电视时代的篮球演变历史,就是与这项运动的无聊本质做殊死斗争的过程。运球规则、24秒规则、三秒规则、罚球规则、选秀规则、财务规则,所有的规则,都是为了减少垃圾时间,让比赛晚一些打花了。但只有绝杀这一个终极产品,能将垃圾时间降到零,将具备商业价值的时间最大化。时间就是金钱,绝杀就是生命。

在NBA这样的全球化商业联盟中,一个绝杀,能产生的价值,足以将伴着哨声入网的那颗篮球换成等体积的黄金。一次绝杀,是一支球队的失败,却是整个联盟的胜利。

乔丹的绝杀,几乎是NBA的同义词。但我个人最喜欢“0号特工”、大将军、吉尔伯特·阿里纳斯的绝杀。2007年1月16日,阿里纳斯在Verizon球馆绝杀爵士。球刚出手,阿里纳斯便转身,高举双臂,肆意庆祝。当球掉进篮筐的一刻,全场沸腾,阿里纳斯面露霸王之气。没有比这更霸气的绝杀了。后来,尼克·杨的东施效颦的失败之作,可以看做是这一经典的搞笑版。

绝杀的哲学,其实颇有点禅的味道。因为绝杀本质上是这么一种东西:你投丢多少次,并不重要;你投入一次,就如同醍醐灌顶,顿悟到一个新的境界。一次绝杀,足以标注你的一段岁月。喜欢看热闹的同学,可以到知乎上浏览一下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曾有的绝杀体验。哪怕比赛水平和场景画风都很low,但依然动人。因为它展现出来的,是一段段不加任何修饰的、货真价实的、惨淡的青春。所有的绝杀者,哪怕当时是纯蒙的,在时隔几年、十几年后,都记得那一刻前后的精准细节。“若干年后,我依然记得此情此景。”那是一种超人的体验。那一刻,你无所不能。你,就是神。就像《灌篮高手》里,樱木那句话:“老爹,我最辉煌的时候,就是现在了。”

回到现实。其实,在NBA中,有一样东西,比绝杀更重要,那就是“执行最后一投”。面对严防死守,再伟大的球员,也无法将绝杀的成功概率提升到五成以上。但伟大的球员,球队的核心和老大,总会亲自执行最后一投。在最后时刻要球,投出那颗该死的球,不应该有第二种选择。如果你选择了传球给队友,然后坐等结果,至少会落实了一件事:你依然不是这支球队的精神领袖。

这就是小皇帝詹姆斯在前些年遭遇的窘境,因为经常最后时刻传球,而被讽刺为loser。其实自从他进入联盟,没人比他更成功了,他只是不明白,关于绝杀,“投”远比“投进”更重要。好在詹姆斯已经走过了那个阶段,今年季后赛很自然地绝杀了公牛。

今年季后赛,截止到5月17日,完成了绝杀的球员有詹姆斯、保罗、罗斯、库里、霍福德、皮尔斯、贝勒斯这些人。身处绝地战境,他们都用自己最擅长、也最无奈的方式,改写了比赛结果。一个人的一次绝杀,仿若一支万花筒,窥进去,看到的是他所有的过往:球技的磨练、人品的积攒、心结的打开、个性的弱点……在季后赛走势变幻的此时此刻,我们试图用这个视角,与大家进行一段旅程。关于库里的报道,5月刊已有一大篇;关于皮尔斯的,这一期的专栏里有一篇献给他;而其余的,请看封面故事。

再问一遍,为什么要绝杀?

只因为你还不想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