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白果的历史典故:银杏谷听訞随州方言腜
随州白果的历史典故:银杏谷听訞随州方言腜随着社会的进步,硙——石磨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是听訞夫妇的丰碑。银杏谷用全国各地捐献的石磨,在听訞故里铺了一条步游道,作为听訞与炎帝神农当年始创农耕艰难历程的缩影。走在石磨步游道上,仿佛能看到始祖夫妇前去的身影……硙(ái) 硙是个多音字,在听訞洞周边及全随州方言俚语里读ái。硙墨——研墨。硙毫——将大而重的物体慢慢移动一下,如,把水缸往里硙毫。硙一硙——用掌轻轻摩压,如,头上碰个包,用手硙一硙。紧硙——拖踏,行动慢。硙脑筋、硙死、硙得很——点子少,不灵活。硙理——表示确定、肯定。等等。硙,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都用硙,其内涵丰富多彩。方言作为地方“史记”, 炎帝神农故里的方言“硙”奠祭的是什么人和事呢?上次咵到听訞发明了兑臼,与炎帝神农结合后,夫妇二人在兑臼的基础上琢磨,使一石由上下运动变成旋转运动,从而发明了硙——由上下两块石头组成,人力拗动上面的石头,挤压磨
讲这些旅游故事的背景是炎帝神农故里在随州。面对全国多处争炎帝神农故里,随州人讲炎帝神农在随州的故事应该充满自信更加积极,谁不说咱家乡好呢?如果我们一方面说炎帝神农是华夏始祖,随州是他的故里,另一方又说随州文化是“南、北文化交会”的泊来品,这不是自我否定了炎帝神农故里在随州吗?始祖故里的文化应该是华夏文化的根,至于原始农耕中、后期政治、文化中心多次转移,那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它丝毫不影响华夏文化根原所在。
人,先有行为,后有语言,最后才有文字。文字未诞生以前,记录传播一个地方的人或事全靠方言俚语。方言俚语的最大特点是“地方性”,它是一个地方的特殊“史记”或“历史博物馆”。 解读方言俚语,了解地方曾经有过的故事,最好方法是找到方言俚语的“语原”。下面就听訞洞周边的四个俚语,当然也是随州地区的俚语——腜、硙(ái)、随、巫性,咵一咵它们传递的历史信息。
腜 腜彩儿、腜人、腜得玩儿、腜么事腜、瞎腜、阴到腜……意思是开玩笑、捉弄人、搞小动作、耍手腕等。这层意思有俚语“腜”的原始内容,但不是本意的核心,是在传承过程中对“腜”原始本意的引伸、丰富与变异。这些内容不但没有掩盖“腜”的原始本意,反而彰显了“腜”的生命力,它的原始本意仍然活跃在听訞洞周边俚语方言里——“把她的肚子腜大了,腜得她怀娃子,腜彩,腜一盘……”这里的“腜”用的就是其原始本意——性交。典籍中的“腜”是“妇孕初兆”或“胖胖的美女”、 美丽、肥沃等;也有点随州俚语“腜”的意思。前面说道方言俚语是地方的“史记”。“腜”记录了听訞洞周边的什么历史呢?听訞时代禁止部落内通婚,时兴的是部落与部落之间的“郊腜联姻”。 每年春天,听訞所在的赤水部落与炎帝神农所在的烈山部落都要举行一次“郊腜大会”。 有生育能力的男女相聚部落交界胜境,各采一束赤水部落视为灵物的兰花,临水而立。赤水女巫,使术入幻,诵文通神,驱邪祈孕;带领大众,与神同乐,傩舞欢呼。然后,大家纷纷跳入水中,洗去猫冬留在身上的尘垢;身染花汁,唤起性欲,沐浴兰汤,希望触水感孕,提高孕率;洁身求爱,鸳鸯对对,“腜彩”于洞穴或窝棚,至“孕始兆”止。后来,赤水、烈山两部落的“郊腜大会”在生活方式的传递中被风俗演义成: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在民族迁徙、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又演义出不同的节日名称:春浴日、情人节、女儿节、火把节、泼水节等等,但当年赤水、烈山两部落“郊腜大会”的内容,始终是各节日的中心,只是行为方式从筒单直接一步步走向了仪式多样的文明。时代过去了,对于今天来说“郊腜大会”已经失去了原本义意,但“腜”仍然鲜活在随州听訞洞周边俚语里,奠祭本地曾经有过的文明。
“腜”、“禖”都与古老的随州有关,它两的关系是“腜”在前。“腜”是人与人的行为,“禖”是人与神的行为。传说人们为了奠祭倡导“郊腜大会”促进人丁兴旺的听訞,祀她为管理婚姻、生育的禖神,既高禖神。这个事不展开咵,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蒋天径先生的小说《天汉浴》,这部小说的背景是随州传统文化,有关高禖神的风俗写的很有趣味。
硙(ái) 硙是个多音字,在听訞洞周边及全随州方言俚语里读ái。硙墨——研墨。硙毫——将大而重的物体慢慢移动一下,如,把水缸往里硙毫。硙一硙——用掌轻轻摩压,如,头上碰个包,用手硙一硙。紧硙——拖踏,行动慢。硙脑筋、硙死、硙得很——点子少,不灵活。硙理——表示确定、肯定。等等。硙,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都用硙,其内涵丰富多彩。方言作为地方“史记”, 炎帝神农故里的方言“硙”奠祭的是什么人和事呢?上次咵到听訞发明了兑臼,与炎帝神农结合后,夫妇二人在兑臼的基础上琢磨,使一石由上下运动变成旋转运动,从而发明了硙——由上下两块石头组成,人力拗动上面的石头,挤压磨碎中间的谷物。硙的发明及使用,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益,使原本粗糙苦涩的生活变得细腻甘甜。时至秦汉,硙得到改进,上下两块石头中间安了个心轴,推转上面一块石头轻松灵活,功效大大提高。名称也由硙改为磨。硙,在炎帝神农故里使用了几千年,使用它,观察它,深爱它,受它的启迪,丰富了地方语言。硙字,最早是名词,是粮食加工器具的名称。硙是上下两块石头,磨碎谷物时,用力拗动上面的石头幅度不能过大,以防石头错位掉落,因故引伸出小幅度动作的意思,作动词用:硙墨;把水缸往里硙毫;头上碰个包,用手硙一硙;在后面紧硙。硙与后来有轴心的磨相比阻力大,因故引伸出不灵活的意思,作形容词用:他脑子硙,硙脑筋,硙死,硙得很。又因硙不易转动,故引申表示确定、肯定,作副词用:“这是硙理”。硙作为粮食加工器具,两千多年前就被改造成石磨了,但随州人为了告诉后来者是听訞夫妇发明了硙,硙是磨的前身,把“硙”镶嵌在方言俚语里,通过生活方式世世代代奠祭听訞夫妇。
随着社会的进步,硙——石磨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是听訞夫妇的丰碑。银杏谷用全国各地捐献的石磨,在听訞故里铺了一条步游道,作为听訞与炎帝神农当年始创农耕艰难历程的缩影。走在石磨步游道上,仿佛能看到始祖夫妇前去的身影……
随 对炎帝神农故里来说,随,也是方言俚语。有史记载己来,随地为国为郡为州为县为市,建置不同,而冠以随名始终未变。因此,客人来随州会问“随名”是怎么来的,随州人作客外地也会被问“随名”的由来。回答种种,但绝大多数是忽弄,怕露底——随州人不晓得“随名”的由来,丢人。这不能怪当今随州人,炎帝神农故里及周边,没有随山、随水,“因山、水而名”扯不上边;“因人、事而名”, 又从来没有人深究;就连几百年前的《随州志》也没有说清。既然回答“随名”由来的答案都是忽弄之词,这里不妨用导游词的手法再讲个“随名”由来的故事,使今后回答“随名”由来的忽弄之词更丰富一些。
传说赤水部落与烈山部落因听訞和炎帝神农联姻而结合一体,在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刀耕火种,创造了原始农耕生活方式——利用山、水、土、木及气候等自然环境,通过辛勤劳动,收获储藏食物,满足四季所需,结束了一年四季追逐食源动物式的迁徙。人,自已掌握了自已的命运,结束了蒙昧、野蛮时代,华夏文明由此开始。这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叫什么?用什么作为这种文明的图腾?农耕种的都是庄稼,于是茁壮的禾苗成了图腾,其名为随。甲骨文中的随字可以为证——“ ”、“ ”,是个象形字——禾苗初出土。“随”成了原始农耕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原始农耕使人定居下来,血脉亲情,世守斯土,是最贴近生命渴望的生活方式。于是大江南北“追随”、“跟随”成风。“随”——原始农耕生活方式与北方的游牧生活方式的结合,孕育了龙文化,与南方的采摘、渔业生活方式的结合,孕育了凤文化,“随”就是龙凤呈祥的母亲化。“随”是一种生活方式,“随”是一种文明,随地也因此而名。随,作为方言奠祭的是炎帝神农夫妇在此地创造了龙凤呈祥的母亲化。
顺便戏说几句“曾随之谜”。有的说“曾随之谜”破解了,我看得打个大大的问号。曾,是侯国、政治机构、行政管理单位、朝代的机器。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繁衍龙、凤文化的一种古老文明。要解谜得先把二者的概念搞清。鄂国、曾国、厉国、陈国、唐国,等等,只不过是随文化长河中的几朵浪花。政治工具会腐朽、湮灭,而最贴近生命渴望的“随”文明生活方式永远年轻。正如华夏文明与无数朝代一样,朝代被遗忘了,而华夏文明始终灿烂如星。铭文中“曾”是当时铸的,属政治显摆,埋入土中就失去了生命,过一段时间就被忘记了;到后人写典籍时,只知炎帝神农故里有“随”,因为,随是一种文明,是最贴近生命渴望的一种农耕生活方式,没有“曾”以前她就存在,时至今天她还活着。
巫性 随州形容一个有力气,胆大妄为,爱冲动,喜欢打抱不平,不计个人得失的人,常用方言“巫性”。 如:“他很巫性。”“他巫性得很。”“巫性”的语原是什么呢?先讲个随州人都熟悉的庄尾巴龙的故事:随州是南北气候交会处,夏季常刮“旋儿风”,下暴雨。民间传说是过庄尾巴龙,风雨随龙行,巫支祁回家探母了。至于巫支祁是怎样变成庄尾巴龙的,随州民间有两个传说。其一,禹王三至桐柏山大战巫支祁,砍掉了巫支祁尾巴,使其成为不能变幻的庄尾巴龙。传说二,巫支祁是玉皇的外甥,从小不听话,玉帝惩戒砍掉其尾,成了庄尾巴龙,囚禁在天牢,只许它每年夏天回家探母。随州古俗:毎遇狂风暴雨,家家户户向门外扔刀斧。因为巫支祁的尾巴是用刀斧砍的,他见了刀斧就怕,就快跑,随他而行的狂风暴雨就会过去了。
故事的主人翁巫支祁是谁?据《山海经》等史籍记载,桐柏山中巫支祁是尧舜禹时期力大无比的奇妖。其势力波及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曾率十几万山精水怪在淮源大战禹王。中国第一力大无比的妖怪巫支祁为什么出在炎帝神农故里?为什么姓巫?巫的概念是超自然力的,是万物有灵原始宗教的产物,兴于原始农耕发达的炎帝神农故里。巫文化是炎帝神农时期无阶级社会的主体意识和管理社会的手段。后来,以黄帝为代表的部落兴起,五帝制伦,礼﹙阶级﹚文化初现。斗争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前后两种文化碰撞,“巫、礼之争”在所难免。典籍上零碎信息:“尧放丹珠于随”。“舜耕烈山”。“禹王治水,三至桐柏”。 远古传说在这里受到严重污染,都是历史上“黄帝中心论”者所为。在“巫、礼之争”的过程中,巫文化逐步被妖魔化、拟人化的结果是巫支祁诞生了。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原始农耕生活方式的源头,巫文化核心所在地,这就是巫支祁出现在炎帝神农故里的原因。因此,炎帝神农故里成了“巫、礼之争”的重要战场。事实上尧、舜、禹来炎帝神农就是灭“巫”的。这就是方言俚语“巫性” 的语原。它奠祭的是炎帝神农夫妇创造的龙凤呈祥母亲文化远远早于黄河流或的龙文化。
我们讲的是旅游故事。无头无尾的传说,对做学问的、考古的历史学家来说,根本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但它却是原始味道。远古的事,原生态的民间传说为主,具有比历史文献更可靠的信息。一般是当地民间只知传说,而不知来龙去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民间传说,具有更可靠的历史价值。因为历史文献上关于远古的事都是根据传说记载的,一是信息有限,你这里真事传说很可能被遗漏了,也可能笔者出于某种目的污染了传说。
提供素材,抛砖引玉,希望朋友们收集整理、创作更多有关听訞与炎帝神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