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白茶为好白茶?从铁观音的风格转型
什么样的白茶为好白茶?从铁观音的风格转型一个群体性的视觉形象识别标志。那个年代,铁观音成为了福建的代名词,成为外省人给福建人盖的戳。曾经,铁观音是茶界的龙头老大。到哪里坐下来,茶桌上都在泡铁观音。上大学的时候,提着行李去重庆报到,舍友一听说村姑陈是福建人,立马反应过来,哦,我知道,铁观音。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曾经,铁观音是茶界的龙头老大。
到哪里坐下来,茶桌上都在泡铁观音。
上大学的时候,提着行李去重庆报到,舍友一听说村姑陈是福建人,立马反应过来,哦,我知道,铁观音。
那个年代,铁观音成为了福建的代名词,成为外省人给福建人盖的戳。
一个群体性的视觉形象识别标志。
《2》
关于铁观音的没落,坊间的言论有三派。
一派是金骏眉上市说
2005年,金骏眉由梁骏德和江元勋带头研发出来。
它是在正山小种的工艺基础上,用菜茶鲜叶芽头加工制成的。
当时,金骏眉上市就爆红,越过祁红滇红迅速上位,成为中国顶级红茶的代表,红透大江南北。
并且,牛掰的是,金骏眉的成功,还掀起了一波红茶的消费热潮,把福建籍的几种红茶——坦洋功夫、政和功夫、白琳功夫给带动起来,姐姐妹妹们携手闯江湖,生意一片红火。
有人认为,正是金骏眉的上市,抢走了铁观音的市场份额,让曾经的一哥自此风光不再。
一派电商作死说
电商的兴起,给了闽南茶商第二代许多机会。
茶二代们,致力于改变父辈开店卖茶的传统模式。他们随着马云爸爸一起,把铁观音销售的主战场,从线下,从本土,转移到了线上。
曾经,在铁观音线上销售最火的那几年,2013到2015,淘宝关键词竞价费用最高的,是“铁观音”和“铁观音 清香”。
由于网上开店的成本较低,由于网上推广的成本较低,闽南的茶二代们,相继打造出了一大批铁观音“淘品牌”,用9.9包邮的概念,席卷了大批的茶叶粉丝。
那个时期,在网上买茶的中小散客,一律成了闽南茶二代们的囊中之物。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低价倾销的策略,让铁观音的品牌价值,一路下滑,消费者对铁观音的认可,也只留下了淘宝上那句著名的广告词:9.9包邮。
于是有人认为,铁观音品牌价值的下滑,正是因为电商的兴起、网络倾销的盛行。
一派是工艺改良说
铁观音刚崭露头角之时,行业里盛行的加工工艺注重重摇青,生产出的茶叶是传统香型——熟韵型。
到了铁观音占据全国茶叶市场大半壁江山的时候,铁观音的主流工艺,变成了低温轻发酵,生产出的茶叶是新工艺香型——清香型。
从熟韵型到清香型,从传统到改良,是闽南茶人迎合市场的改良之路。
改良之后,铁观音的加工时间缩短,产量大增,产区扩大,而市场份额并未增加多少,供过于求之下,价格低迷。
最致命的是,周边县市的简易工序铁观音充斥市场,低价铁观音满天飞,直接造成了铁观音的滑铁卢。
贴近市场,贴近顾客,了解消费者需求,这是生存法则。
单从营销的角度来说,闽南茶人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然而,对于茶叶这种极具个性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产品来说,坚持传统,不媚俗,不盲目谄媚消费者,对市场做正确的引导,才是最好的出路。
村姑陈认为,改良工艺,降低技术难度,周边铁观音低价对外倾销,才是压垮铁观音的最后一根稻草。
《3》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令村姑陈十分敬佩的闽南茶商们。
当年,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闽南茶商们齐心合力,打造出铁观音这个茶品牌,把铁观音推向市场,推广到全国,推上了巅峰。
大茶商设立品牌,做大做精做深。
小茶商行走全国,在各大、中城市开茶庄,成为营销渠道里最末的终端。
这些没有学过营销学的茶商们,自动自发地建立起了屹今为止仍然是全国最健全的茶叶销售渠道。
并且是渠道和终端并行的销售模式。
列位看官们回想回想,在你家附近,相隔不过三条街的地方,是不是有一家福建人开的茶庄?
门脸都是极接地气的装扮,简单的玻璃门,门上贴着大大的字:铁观音、金骏眉、大红袍(当然这几年肉桂流行,大字里又加上了水仙和肉桂)。
店堂里两边都是货架,放着茶包装盒。
门口里一台包装机,一台分装机,一台真空机,就是全部的包装设备。
靠着这种自动自发的分销系统,没有代理商,没有大品牌做背景,一个又一个的闽南茶商,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建立了数以千万计的茶庄。
而且这些茶庄的老板,都是同宗同族本乡本土的闽南人,忠诚度五颗星。
他们延续了故老相传的“行商”精神,走遍全国,也让铁观音的精神、功夫茶的文化传遍全国。
时至今日,没有一种茶叶的销售渠道,如铁观音这般健全、稳定、完整。
武夷山人、福鼎人、乃至云南人,在茶叶民间销售渠道的建立上,都远输闽南人。
《4》
对于工艺的改良,好像各大茶类都有过。
普洱的生普到熟普,就是一种迎合市场式的工艺改良。
白茶的改良工艺,也是“迎合派”的产物。
传统工艺的白茶,刚做好时,由于原汁原味原生态,茶多酚的含量十分高,表现在汤感上,就是鲜爽的香气极为明显。
而一部分茶友,对这种鲜爽的香气,认为是茶青气太浓,不太喜欢。
要消除这种鲜爽的香气,或者要让这种鲜爽的香气减弱到大多数茶友能接受的程度,这款茶必须要陈化。存放3个月之后再喝。
有的茶友对这种鲜爽的香气十分敏感的,甚至要存放上半年,才能喝得下去。
3个月、半年,一段不短的陈化时间,如果让茶商和茶农来承担的话,他们的仓储成本、资金成本,将会太高。
为了让新茶马上就可以销售一空,为了让茶叶不必因为需要陈化而囤积在手里几个月,有茶农改良了白茶工艺。
在实际操作中,茶农采用渥堆的方式,厚厚堆积茶青,令其自然增温增湿,加速青叶内各成分的氧化,提前让茶多酚减少,减低酶促作用,从而消减成品茶叶当中的茶多酚含量,达到降低鲜爽香气的目的。
这种改良工艺做出来的白茶,与传统工艺白茶,在同为1-3个月新茶的时候,茶汤醇厚度明显加强,鲜爽气明显减弱。十分符合消费者“马上就可以喝”的标准,比传统工艺白茶更加贴近消费需求。
虽然半年后,1年后,3-5年后,由于茶多酚在加工前期就大量散失,酶促也过早停止,改良工艺白茶的香气、滋味和内含物质,比传统工艺白茶弱掉一大半,早不是一个重量级。
但鉴于目前市场上3年以上的老白茶散茶极稀少,在无从对比的情况下,消费者也甄别不出两种工艺茶孰好孰坏,故而心急的人,通常会选择改良工艺白茶这种速成的茶。
自改良工艺白茶出现以来,传统工艺白茶,就正在被一部分茶农和茶商放弃。
原因很简单:因为利益。
渥堆白茶
传统工艺白茶
《5》
从铁观音昨天的鼎盛,可以看到白茶未来的辉煌。
从铁观音今日的衰落,可以看到改良工艺白茶头顶悬挂的那柄利剑。
改革是进步。
每一次改革,都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一道理,商鞅、谭嗣同早已证明。
我们愿意为那些改革派击节赞赏。
但改革不能脱离本原,不能改变白茶本身的属性和基石。
白茶的本质,就是晒干烘干、后发酵、轻发酵,这是它屹立于六大茶类之林的内核之光。
若只为市场故,而抛弃了白茶的本质,那真的是杀鸡取卵,盲人骑瞎马,前途堪忧。
《6》
希望我们所有白茶界的从业者,茶农认真做茶,茶商认真学茶,在熟悉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对消费者做出适度的引导,以专业性引导市场,以知识性开拓市场,这方是白茶界风生水起之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