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好看的盗墓剧介绍下,看个盗墓剧就觉得自己懂考古
有啥好看的盗墓剧介绍下,看个盗墓剧就觉得自己懂考古从现实出发,到与现实有关但又充满“不可能”的另一重世界,寻宝探墓无疑是完成光影造梦的理想题材,正因如此,考古元素与文学影视碰撞的火花似乎总能为观众提供梦境的满足。神秘古墓、奇幻探险、神秘力量——不难发现,已经多达十几部的相关影视作品事实上也拥有类似的故事套路,然而西王母、鲁襄王等历史人物,本土志怪与民间传说的加入,最终令这些故事在此间拥有特别的吸引力,胡八一、吴邪也成了极具传奇色彩的光影形象。《夺宝奇兵》中的琼斯博士无疑是考古学家在大银幕上最为经典的角色之一,这个完全为了银幕造梦而来的系列故事总是围绕着尘封已久的宝藏,最终又往往追溯到某种神秘力量。与之相类的还有从游戏开始的《古墓丽影》,几乎一样的套路,主角换成了性感、果断、身手了得的女性英雄。相比印第安纳·琼斯们,此间热了好一段时间的胡八一和吴邪等的冒险故事则以受到更多质疑、似乎也更有神秘感的“盗墓”为起点。
从印第安纳·琼斯到胡八一,从圣杯到雮尘珠,当考古元素与文学影视相遇,总能碰撞出有传奇色彩的火花,而无论这些火花与现实中考古的距离有多远,只要人们对自身过往,对神秘存在的探究热情存在,这碰撞或许就将不停被催动。
资料图:《夺宝奇兵》剧照
火花:从印第安纳·琼斯到胡八一
从近些年由演技派或人气新人演绎的各个版本的胡八一、吴邪,到许多年前曾经令观众大为惊艳的印第安纳·琼斯,从足迹遍及游戏和大银幕的《古墓丽影》到即将开播的又一部《鬼吹灯之云南虫谷》,多年以来,大小屏幕上与“考古”相关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夺宝奇兵》中的琼斯博士无疑是考古学家在大银幕上最为经典的角色之一,这个完全为了银幕造梦而来的系列故事总是围绕着尘封已久的宝藏,最终又往往追溯到某种神秘力量。
与之相类的还有从游戏开始的《古墓丽影》,几乎一样的套路,主角换成了性感、果断、身手了得的女性英雄。
相比印第安纳·琼斯们,此间热了好一段时间的胡八一和吴邪等的冒险故事则以受到更多质疑、似乎也更有神秘感的“盗墓”为起点。
神秘古墓、奇幻探险、神秘力量——不难发现,已经多达十几部的相关影视作品事实上也拥有类似的故事套路,然而西王母、鲁襄王等历史人物,本土志怪与民间传说的加入,最终令这些故事在此间拥有特别的吸引力,胡八一、吴邪也成了极具传奇色彩的光影形象。
从现实出发,到与现实有关但又充满“不可能”的另一重世界,寻宝探墓无疑是完成光影造梦的理想题材,正因如此,考古元素与文学影视碰撞的火花似乎总能为观众提供梦境的满足。
距离:“荒诞想像”与高深学科
相关题材在文学影视中的大热,也伴随着质疑之声。
在这些光影叙事中,考古学家无不以孤胆英雄的形象出现,而所谓考古元素也仅仅是所有不可能探险的设置的一个抓手。即便是考古学者身份的印第安纳·琼斯,其大银幕上的故事若是拿来与现实中真正的考古相较,被认为也仅仅能算是考古还没有真正成为考古学时的荒诞想像。
相较对以往相关题材过于荒诞的质疑,此间的“盗墓”系列引起的则是大范围的长时间争论。
胡八一和吴邪们在大小屏幕上的大热源于《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两部影响力极大的网络小说,也正是由于这两部作品的走红,让“盗墓”题材成为网络文学中颇具存在感的一个类型。
众多的书迷沉迷于“分金定穴”“摸金校尉”之中,人们对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墓探掘充满好奇。
而这也令专业人士大感担忧,担心这些以“盗墓者”为主角的作品,会令公众混淆“考古”与“盗墓”的概念,甚至在价值取向方面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
对此,任职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的历史博士魏东,在其《罗布泊腹地的旅人: 72天科考随记》这本考古笔记中曾给出冷静而不失感性的观点。
“我觉得这完全取决于读者的清醒程度,以及他们分清楚虚幻和现实的能力和意愿。我是在武侠小说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但我从没有觉得真的有人会遁地飞升,日行千里,不死不灭。”
魏东写道,“印第安纳·琼斯是我最早认识的‘考古学教授’。这些作品带给我的,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指引,而是梦境的满足。我知道,这和我的现实世界,毫无关联。”
碰撞:意义何在?
回到现实,人们应当如何看待文学与光影中的考古?其意义在哪里?
就在一年前,位于青海的2018血渭一号墓曾在网络上热度飙升,主要“热源”来自于“‘九层妖塔”就是2018血渭一号墓吗?”的一个网络问题,而人们之所以对“九层妖塔”如此热衷,正是因为由其加以想象的同名古墓曾是支撑《鬼吹灯》的重要桥段。
而专家当时对于这一热问的解答,不仅令人们了解到“九层妖塔”的原型,1982年在都兰发现的因封土堆高大雄伟而被当地人称作“九层妖楼”的“热水一号大墓”,更认识了此次被误认的,迄今为止青藏高原上发现结构最完整、体系最清晰的高等级墓葬,“2018血渭一号墓”。
类似情形不在少数,文学、影视作品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大众对于考古相关知识的热情。
这些作品的火爆反映了大众对考古、寻宝、探险的极大好奇心。人都会对自己的过去感兴趣,对历史有浪漫的想象,这种兴趣正是考古学学科的社会价值所在。
而事实上,自2006年《鬼吹灯》《盗墓笔记》掀起IP热潮以来,经过十几年来在舞台、大小屏幕上的频繁改编呈现,相关作品不论数量或热度都已渐现颓势。虽然跟风创作甚繁,但真正能够继承大众相关热情的后续作品尚未出现。在相关题材创作上,无论文学还是影视,急需从更多更广的来源里汲取佐料。
而现实中科学的考古研究就像是刑侦破案,收集证据、寻找线索、提出假说、论证结论,是想象和实证的完美结合,其本身的“戏剧性”有着相当广阔的挖掘空间。
一次次碰撞的火花与距离中,一种双向的需求也越发明显,文学与影视中的考古,未来会是何种样貌,人们或许可以有新的大胆想象。
来源:中国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