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与血吸虫的关系:枭雄的折戟赤壁之战中的
赤壁之战与血吸虫的关系:枭雄的折戟赤壁之战中的可见,江东方面虽然不否认瘟疫对于曹军的影响,但却明确了“火烧赤壁”在这场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刘备的本传中,“瘟疫”与“火烧赤壁”的顺序则是相反的。在周瑜的本传中,客观提到了一件事。周瑜“火烧赤壁”之前,曹军的确已经受到了瘟疫的影响。但是,给曹军带来重创的,还是周瑜与黄盖的“苦肉计”。对于赤壁之战的胜负,曹刘孙三家都有明显的侧重点。孙刘方面极力“鼓吹”周瑜的个人战绩,而曹魏方面更多倾向于外界因素。①孙刘联盟的记载按《三国志·周瑜传》记载:“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因此,这场战争历来被人们所关注。然而,大多数人关注的重点,是孙刘联盟的形成,以及周瑜在此战中的杰出表现。
宋代大文豪苏轼更是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赞道:“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此战过后,周瑜名震天下,无数江东百姓将其视为“偶像”,赞为“周郎”。反观曹操,则是枭雄折戟,无奈退回了北方休养生息。可翻开《三国志》不难发现,曹操于赤壁之战中败北,虽然一部分原因是周瑜的指挥得当,但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同样不可忽视,那就是瘟疫。
一、曹刘孙对赤壁之战的态度
对于赤壁之战的胜负,曹刘孙三家都有明显的侧重点。孙刘方面极力“鼓吹”周瑜的个人战绩,而曹魏方面更多倾向于外界因素。
①孙刘联盟的记载
按《三国志·周瑜传》记载:“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在周瑜的本传中,客观提到了一件事。周瑜“火烧赤壁”之前,曹军的确已经受到了瘟疫的影响。但是,给曹军带来重创的,还是周瑜与黄盖的“苦肉计”。
可见,江东方面虽然不否认瘟疫对于曹军的影响,但却明确了“火烧赤壁”在这场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刘备的本传中,“瘟疫”与“火烧赤壁”的顺序则是相反的。
按《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蜀汉方面的说法则是:曹军在赤壁之战中败北之后,又遭遇了瘟疫的侵袭,以致于曹操放弃了最后的抵抗,无奈撤回了北方。
这同样强调了“火烧赤壁”在整个战场中的影响,还有意无意拔高了刘备在这场战役中的作用。综合来看,孙刘联盟方面的口径 ,几乎是统一的,他们认为曹操的败北,更多是因为周瑜的杰出指挥。然而,曹操却不这么看。
②曹魏方面的记载
对于赤壁之战的失利,曹操虽然承认了周瑜的能力,但还是不服气,强调了瘟疫对战局的影响。
按《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又按《江表传》记载:“周瑜破魏军,曹公复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曹操自己所言,颇有“掩饰”的味道。他着重强调了“疫疾”的作用,这种不可抗力,才是他败北的主要原因。
2
话虽如此,结合三家之言来看的话,在整个赤壁之战的过程中,曹军都遭遇了疫病。无论是曹操刚到巴丘时,还是赤壁之战的前哨战役,又或是战败之后困守南郡之时,曹军都深受疫病的侵害。
那么,当时的瘟疫,是否能轻易扭转战局呢?
二、瘟疫对战争的影响
可以肯定的是,在卫生条件落后的古代,瘟疫有着极为可怕的杀伤力。
按《宋书·五行志》记载:“吴疫,三年内京都死者竟达十万”。
又按《三国志·全综传》记载:“秋七月,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是岁大疫。军行经岁,土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
可以看到,江南地区的瘟疫极为凶猛,每次爆发,都会带走数万条性命。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的瘟疫,同样是一次大规模的疫病,其中死伤者众多,是可以肯定的。
试问,一支军队遭受了数万人的死亡,又如何不会衰败。更为可怕的是,当时的瘟疫还具有很高的传染性和爆发性,一旦处理不好,就会让它快速蔓延开来。
而根据汉末三国的瘟疫分布特点来看,当时瘟疫集中爆发的地点,恰好就是人口稠密的地方。因此,它们往往首先在兵营中出现。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曹操麾下的军队,会在短时间内就被瘟疫侵袭。一方面固然是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体内缺少相应抗体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处理不当,让疫疾得到了蔓延。
正是这种蔓延开的疫病,让曹军不仅损失惨重,还失去了抵抗力。当然,疫疾对于战争的影响,还可以参照同时期的类似战役。同样是曹魏与东吴之间的战斗,这次失利的,却是后者。
一次是孙权指挥的第二次合肥之战。正是这场战斗,让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大放异彩,自此有了“能止小儿夜啼”的威名。
可是,这次战争中,同样出现了疫疾。按《三国志·甘宁传》记载:“(宁)从攻合肥,会疫疾。”
孙权在此战中选择撤退,未必就是怕了张辽的八百敢死队,只是在疫情的肆虐之下,他也不敢硬抗。如果说这场战役比较牵强的话,不妨再看下面两场战役。
吴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率二十万大军进攻合肥新城,这也是东吴历史上发动的第五次合肥之战。不曾想到,在曹军援兵未至的情况下,新城守军竟然苦苦坚持了数月。正当他们快要坚持不住之时,东吴这边却因为“士卒疲劳,因暑饮水”,从而导致“泄下流肿,病者大半”。
新城守军还没反应过来,诸葛恪麾下的军队便因此而死伤大半,不得不退回了东吴。可见,这场莫名其妙的获胜,正是疫疾带给新城守军的。同样是因为疫病,曹魏方面还失去了拿下江陵的绝佳机会。
曹魏黄初三年(222年),夏侯尚、曹真率军进攻江陵,连连告捷。孙权曾派出了潘璋、孙盛等人解围,但都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在长达六个月的围困期间,不少守城的官兵纷纷丧失了斗志,甚至有些官员,竟然打算开门投降。可就在这个关头,曹军又遭受了疫病的影响。
按《三国志·夏侯尚传》记载:“城未拔,会大疫,诏敕尚引诸军还。”
无奈之下,夏侯尚等人只好引军而还。可更加倒霉的是,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宛城、许都等地又接连发生了大疫,以致“死者万数”。(见《宋书·五行志》)
为了应对疫情,曹魏方面只好暂时放弃了进攻江陵的打算。等他们缓过神来,孙权早早便加强了防御,曹魏也因此失去了这个绝佳战机。这几个例子,都说明了疫病对于战争的深远影响。同等情况之下,曹操即便有着再高明的战略,也抵不过这种现实中的无奈。
由此可见,影响赤壁之战结局的主要客观原因,的确是因为疫病。当然,周瑜的火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加速了曹军的溃败,也促使了曹操的直接放弃。不过,让曹操选择放弃进攻荆州的,可能还有其他因素。
三、曹操的“消极”心理
结合前面所述,赤壁之战对曹操的影响,并非有那么重要。
这一年,恰好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扫清了袁氏余党,又杀了孔融,当了丞相,而后又马不停蹄轻取荆州。
虽然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麾下有三十万大军,但其中的大多数,都是荆州原有的水师。在名将蔡瑁等人的训练下,这支水师确实拥有着颇为强大的战斗力,但却是为曹操所不放心的。
曹军之中出现了疫病,却没有被及时处理,便能说明曹操对这支军队的掌控力不如北军得心应手,很多政令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这是导致曹操“消极”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另一个,则是曹操此前对这场战斗的预估目标,并没有要一鼓作气拿下江东。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明确提到了曹操此行的目标,不仅要拿下荆州,还要将刘备这个心腹大患给消灭了。然而,孙权却在此时主动插了一手。因为江东需要荆州作为屏障,孙权也需要刘备来当个“马前卒”。为此,曹操还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孙权,称刘备是自己的“猎物”,让他速速退去。
没想到,孙权却是铁了心与曹操作对,并在赤壁之战后不久,对江陵发起了猛烈进攻。这是曹操没有想到的,他在此时此刻,没有进攻江东的打算,可面对孙权的主动进攻,他又只能应战。
曹操之前准备的充分,是为了荆州和刘备,可他现在的敌人,却多出了孙权。再加上疫疾的影响,让本就不喜欢打“持久战”的曹操,放弃了争夺,只好暂时退回了北方。
对曹操来说,这是一次失败;可对孙刘来说在,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却宛如他们的新生一般。因为此战过后,他们有了一定的喘息之机,从而间接为日后的三足鼎立,埋下了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孙刘联盟自然会不遗余力宣传赤壁之战的胜利。可实际上,周瑜火攻的地方,根本不在赤壁,而是在乌林。而孙刘联盟之所以要渲染这份胜利,既是对他们自己的“加油打气”,也是对曹操的一种“宣战”。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北,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场胜利,全是孙刘联盟的成功。就像官渡之战中,袁绍也曾做出过不少正确的决策,可在一次失败之后,却成了世人眼中的“庸主”。
大概,人们总是习惯以成败来论英雄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